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记随感 |
五一长假,骄阳当空。携妻伴友,驱车六百里,来到汤山度假。晚春时分,满山郁葱。漫步于湖光闲庭之间,极目望青山,心旷神怡;浸肌于温池泉水之中,举首眺皓月,意惬欲仙。但真正让我有所感触的,还是那阳山问碑的见闻。
阳山的地理位置为南京东面汤山镇境内,因阳山碑材而闻名。走过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点、带有明显现代仿造痕迹的“大明文化村”,我们走上了杂草丛生的阳山小径。在骄阳下走得汗流浃背,只看见一个深约十几丈的采石大坑,正想返身折回时,突然看见一个指示牌“阳山碑额”,原来眼前的那个椭圆状的巨石就是碑材,高10米、宽20米、厚8米,上面凿有龙的迹象,底部相当部分已凿空,只有几根石柱支撑着。如此巨石,静卧在山间,还只是一个石碑上面的横额。震撼之余急找碑身,转过碑额,那一巍峨高卧的石山竟是碑身,长49米、宽10米、厚4米,仔细一看,下面已大部分与山堤凿离。在下山途中,看见了碑座,长30米、厚13米、高16米,底部也已凿空。如此浩大的工程,可见当时动用工匠之众。按计算,此碑如被组装立起,总高75米,重达三万一千一百多吨,真可为举世罕见。
文史记载:此碑为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朱棣,在以清君侧为名,杀死了因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而继承皇位朱元璋长孙、明惠帝朱允纹,朱棣登基封号永乐皇帝后,为了表明他是朱元璋的孝子、正统继承者,特全国征调工匠数千,阳山凿碑,准备立于明孝陵。最后因碑材过于巨大无法搬运和迁都北京而以劳民伤财告终,留下“阳山碑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