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记随感 |
喀纳斯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内除了哈萨克游牧民和图瓦人村落,所有旅馆和住宅均被要求关闭。我们住宿在景区入口的贾登峪。次日凌晨,再次乘上区间车,重游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清晨的湖水,多一份静寂;湖水显得更为深绿清澈,而湖边的山影、雪松、倒影入水,折射出一幅仲夏喀纳斯湖的水中静画。
驱车来到喀纳斯湖北侧的半山腰,攀登在着那山上修建得很好的千级栈梯,沿着湖边走上那2030米海拔的观鱼亭。一路不时走向湖边的观景台,从各个角度俯瞰喀纳斯湖的湖光山色。抬头眺望,似乎天在咫尺,格外的蓝,白云就在头顶上漂浮;低头俯瞰,喀纳斯湖如同一只万花筒,湖水在阳光照射下,浅绿、郁绿、浅蓝,随着白云飘过,瞬间变色;微风掠过,湖光粼闪,偶有一只游艇在湖中飞疾,平静的湖面拉出一条美丽的白色浪线,游客们笑称:“看见了机械化的神秘湖怪”;远眺浩瀚的绿林、如茵的草甸、远处的冰川,与那湖水交相辉映,似临仙境。
从观鱼亭下山,我们驱车赶往边陲小村白哈巴。因为位于祖国版图那公鸡尾巴的最远端,被称为“西北第一村”,村边的哨所也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直播,称为“中国西北第一哨”。我们的吉普车沿着深深的峡谷盘行约2小时,折过那飘着五星红旗的哨所,来到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边境线上,看见一片长约2.8公里、宽约1.5公里的白桦林,它位于作为中哈边境线的白沙河的我国境内。其形状真如一个中国版图,雄鸡的颈、头、台湾岛,惟妙惟肖,夏季的白桦林一片郁绿。这是我国西北最大的自然白桦林,也就被称为“西北第一林”。回到村口,站在坡上,俯瞰白哈巴村:四周是原始森林,那是一排排图瓦人的原木小屋,似乎是一个童话王国。
喀纳斯的绿山草原中,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尤其以哈萨克和图瓦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哈萨克的游牧民们,每个大家庭以骆驼、马、牛、羊为主要核心财产。每家往往有2~3峰骆驼,背着毡房和生活用具,平均每2个月迁移一个草场;而马是牧民的主要代步工具,现代化的年轻人,又武装起了摩托车;牛羊是哈萨克牧民家庭财产的象征,少则几十头,多则几千头;如果有只训练有素的牧羊犬,那他们家的放牧会更加轻松。牧民们往往浩浩荡荡、悠闲地游荡在蓝天白云之下、绿草澈水之间;时而粗犷高歌、时而纵马疾奔;那自由的生活让一直在城市节奏中倍感压力的我们,不时生出羡慕之心。神秘的图瓦人,更是我们这次喀纳斯之行的热点。我国的图瓦人只有几千人,而喀纳斯湖畔的白哈巴、禾木是他们最大的部落地。图瓦人的木屋就建在湖边的草地上,是由原木用斧子和刨子,不用一根铁钉搭建而成的房体尖顶小屋,原木间用湖中的苔草粘合,木屋内冬暖夏凉。在严冬零下30℃冰雪中,用早已准备好的枯枝取暖,羊牛肉和奶制品作主食,能在人烟稀少的深山世代传人、生生不息。图瓦人自称是蒙古人的后裔,敬仰成吉思汗,但他们具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信仰藏传佛教,多会哈萨克语。由于民族人口过少、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民族来源众说不一,所以和摩梭人一样,不属于56个民族的范畴,而被当作一个独立的部落人。我们走进了用栅栏围起的图瓦人木屋,,整个部落唯二之一的女大学生接待了我们,以图瓦人的奶茶、奶酒热情招待,将他们部落的故事娓娓道来:她崇尚图瓦人的豪爽强悍、在自然中顽强生存的精神;而相信狼腾图的强者生存的学说。她告诉我们:图瓦人感谢政府给他们免费水电、免费教育和景区内交通免费等优惠,也尽情享受着景区开放给他们带来的文明和繁荣。
从喀纳斯返回阿勒泰机场的途中,我们又折绕去了额尔齐斯河畔的五彩滩,那是由英国人雅丹首先发现的地质风貌区,河北面的岩石,呈红、黄、紫、蓝五彩斑斓,而绿色的额尔齐斯河的南岸,则是丛书茂密、绿带成荫。只是天公不作美,一阵暴风雨,使我匆匆离去,同时也结束了我们的喀纳斯之旅。
坐在返沪的飞机上,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依恋。我憧憬着春天喀纳斯湖畔的山花烂漫;秋日金黄色落叶与银白色的白桦林营造的层林尽染;冬天在冰封的喀纳斯湖上欣赏银树玉裹与雪犁飞驶的快乐……;我期望着重游喀纳斯时可以捕捉到晨曦中神仙湾的雾气缭绕和白哈巴的炊烟袅袅;落日时五彩滩的斑斓缤纷与观鱼亭上的晚霞倒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