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医管手记 |
千呼万唤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医改方案,终于在10月14日正式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意见》公布的次日晚上,中央电视台那位带眼镜的著名主持人,即以“生涩”、“看不懂”、“过于原则空洞”等用词,对医改方案评头论足。几天以后,终于有人出来讲话,任何政策、法规,必然用词严谨、专业性强,看不懂很正常。所以应该由更多的专家、学者来解读、导读,媒体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解析与宣传。
回眸自去年11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初稿)》问世之后,自己大江南北对医改方案的多次解读,尤其是在博客和《中国医院院长》、《复旦报》的连续“医改漫谈”六论。再来看看《意见》对原来初稿的修改内容,深刻体会医改路途之漫漫、复杂;也领会政府和方案制定者的良苦用心;对作为一个医院管理的实践者和关注者,自己的解读、前瞻和建议,能被方案修改和医改实践所验证,颇感欣慰;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政府的坚定推进,使我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意义充满信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尽管由于是全国性的总体方案,仍显原则和框架,但与初稿相比,对存在的问题、具体举措上,更为详尽和完善。在总体目标上,除了强调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之外,明确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与我有关医院体制改革和多层次医疗资金筹集的发展策略论述完全一致。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意见》在强调所在地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基础上,对承担医学科研和疑难疾病的医学中心、各市区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的主办责任主体细分明确,争论不休的管办分开的模式,以“积极探索多种实现形式”,使我主张的管办分开趋势、法人治理结构框架和专业化管理方向有了足够的展示空间和发展余地。《意见》与初稿的最大变化是医院最为敏感的医院运营机制,《意见》以严格核定、激励有效、奖罚分明的预算管理,替代了初稿中过于教条和机械的“收支二条线管理”,与我“激励引导和科学核定是运营机制改革关键”的呐喊不谋而合;《意见》中关于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的概念,与我们上海市级医院已经开展的绩效考核的宗旨、导向完全符合;《意见》中关于降低社区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的主张,与我论医疗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策略中,拉开医疗服务等级和质量差价,兼顾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流向,保证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的论述如出一辙。除此之外,《意见》有关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将医院管理作为重点等修改,也与我多次解读的公开主张所见略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修改稿让我颇为不满的二个最大修改点是关于政府卫生投入的刚性指标和改革的阶段目标。初稿中“到201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的表述,曾经让我兴奋,憧憬着到2010年政府卫生投入将从目前的占财政支出4.7%跃进到7.7%,并呼吁将卫生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作为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而目前《意见》中“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笼统表述,让社会和医院管理者最为关切的政府投入的财政保障力度令人担忧。而初稿中“2010年形成初步框架、逐渐缩小城乡差别”的阶段目标,在《意见》中的删除,也使人们对2020年总体目标完成的时间节点感到不够清晰。
如我在《医改漫谈》结语中表述的那样:相信自己的解读、前瞻和建议,会被医疗改革的实践所验证,希望一个关注医疗改革的小人物的呐喊,能为医疗卫生的春天到来有些点缀作用。回眸医改六论,只是一个医院管理者对自己研究、论述的自我论证,未必能在医改方案制定、完善、实施中发挥多大的作用,但对于医改方案的公众参与、社会关注的过程,对于《意见》实施后对医疗卫生的积极作用,我还是乐观的认为:尽管道路坎坷,但必然可以让更多的医院管理的改革者和实践者,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舞台上,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一定会对中国医疗卫生的健康发展和逐步推进有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