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记随感 |
体验新西兰简约惬意的天堂生活
(2010年3月8日
周末的晚上,我们的飞机降落到了新西兰南岛的克赖斯特彻奇(基督城),我们踏入了大洋洲的另一个大国,被誉为移民天堂的新西兰。当中国大地正是倒春寒的季节时,南半球的新西兰正是秋意初泛、郁绿的大地已有金黄色点缀的美丽季节。
我们在简单地浏览了耸立在克赖斯特彻奇市中心的哥特式尖塔大教堂、原坎特博雷大学现为艺术中心的新哥特式建筑,参观了鲜花盛开、古树盛荫的植物园后,驱车驶向新西兰著名旅游胜地Queeustown(皇后镇)。公路二边,一望无际的绿荫草地,远处可见南阿尔卑斯连绵的山脉,映衬着蔚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俨然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田园风光。
新西兰的土地归私人所有,国家以低廉的价格鼓励农场主开垦、畜牧,但严格限制建筑。数十亩甚至上百亩地的农庄只允许有一幢住所。农场主辛劳地把土地轮番种上牧草、甜菜,机械化的洒水、收割机等设备几乎可以在每个农庄看见,而那金黄色的草地上的草包垜垜,一直是我希望拍摄的景象,可惜高速公路不能停车,一直不能如愿。农场主在草地上养上数百头奶牛、绵羊、梅花鹿,如此可以成为年收入数十万新西兰币的富翁。但数百公里内只有农场主夫妇二人,辛劳和寂寞是他们生活的必然。退休下来的农场主,会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小镇安居。农场主则会把他们的孩子送到镇上和祖父母们共住,以让孩子能够在镇上的学校读书,周末才能全家在农场团聚。如此以畜牧业为主,自由、辛劳、富有,同时也孤独着的田园生活,是大多数新西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路途中,新西兰的湖泊给我们很深刻的印象,更使我的摄影拥有许多满足和欣喜的题材。铁卡波湖,那湖水因溶解了冰河杂夹的岩石微粒而呈现一种类似我国九寨沟湖泊那样的深翡翠色。湛蓝的湖面上倒映着顶峰仍有残雪的南阿尔卑斯山脉,远处的白云聚集在山上,呈卷羊毛般的柔软、妩媚。石砌的好羊倌教堂伫立在湖畔,一对新人正在那里举行婚礼,那幸福的笑脸,教堂与美丽湖色浑然天成,让人感受幸福;围绕着新西兰最高的库克冰山的霍克湖,宽广而平静,远处在阳光下白雪皑皑、银光闪闪的库克冰峰更令人能体会那天高云淡、如梦境般的美丽。
在近8个小时的旅途之劳后,我们于傍晚近8点,来到被称为“与维多利亚女王相称“的皇后镇。那是一个四周庄严耸立的山脉中镶嵌着美丽翡翠般的凡卡蒂湖畔的一个小镇,是新西兰著名的高原避暑胜地,更是新西兰人冬天滑雪的休闲处。那凡卡蒂湖呈S状,是冰河湖泊,远处那高耸的山脉在夕阳下呈金黄一片,湖畔那欧式小木屋的酒吧、咖啡屋里游客如云,坐在临水的酒吧,那倒垂的绿柳、已呈金黄的白杨木将湖畔点缀得格外美丽。我们闲坐再那里,等待着夕阳慢慢逝去,直到月亮爬上树梢,仰望着南半球星空特有的南十字星,满足地走回湖畔的旅馆。
第二天凌晨6点,我们披星戴月走上去峡湾地区米尔福德桑德的旅途。当朝霞刚刚在东边升起时,凡卡蒂湖面晨雾一片,慢慢升腾,那景色如入仙境,我数次要求导游停车,却因为新西兰高速公路管理十分严格,只能将那险境藏入心底。但到达镜湖时,我的遗憾马上得到补偿,湖畔的山脉及其底部的彩林,倒映在那如镜般的湖水,形成的天上白云、岸边秀峰、与水中倒映浑为一体的彩画,令我兴奋不已,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收获着一张又一张满足的作品。而米尔福德桑德的峡湾,是海水进入由冰河浸融而成的几乎垂直的峡道悬崖,我们的游艇从中穿行,如长江三峡般的峰转路回,两岸的山脉因冰雪已融而显岩石状,没有三峡两岸的青翠秀美,但碧绿的海水比长江清澈许多,想着前年挪威一直因未能在峡湾摄影而留下的遗憾,在这里得到补偿而甚为欣慰。
周一,我们来到新西兰访问的目的地罗托鲁阿(Roturua),那是一个因珍稀地热、间歇喷泉、毛利文化和火山湖而盛名世界的观光城。整个城市因地热丰富,几乎每家院子里都有地热温泉,踏进城市就可闻及飘拂在城市上空的硫磺味,公园中。民居花园内,到处可见白色的地热蒸汽。当我们来到诺哥塔哈山顶时,将整个罗托鲁阿市区和罗托鲁阿湖尽收眼底,那因冰山和地热形成的大湖,一半呈湛蓝色,一半呈白色,而无数红色、白色、黄色的屋顶,将那湖边的城市点缀得璀璨繁荣。漫步奥沙奇姆杜的毛利人村落,尤其看了英国政府为毛利人修建的政府花园和毛利王宫,听着毛利传说,演变,目睹这一切,深刻体会西方对毛利人的刻意影响和毛利人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艰难交融,意味深长。
新西兰因人口稀少而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不少来自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的华人,以约数十到一百万新西兰币的投资或留学后在新西兰工作3年,即可获得移民。新西兰的高福利、低物价,使许多移民卖掉故乡的住房,在新西兰以约每幢20万新西兰币的价格即可买得几幢湖边单栋别墅,然后靠并不辛苦的工作,多余房屋出租即可获得温饱、自由、惬意的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过着悠闲的生活,因此而被誉为移民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