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轻舸
轻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14
  • 关注人气:2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犀带流光--甲辰澄东游记

(2024-06-04 07:00:25)
标签:

顾山

周少梅

吴景略

塘市

分类: 琴事

  十余年前,因工作关系,多次到过江阴顾山,也总会顺便走走顾山老街。至今那老街原生态的旧貌和满街飘溢的烧饼香味,会让我经常想起这个地方。最近偶然翻到周少梅的事迹,联想起周与无锡民乐的诸多渊源,知道周是顾山人,便搜索了一下,看看顾山有没有周少梅的故迹,结果发现老街北侧有个周少梅纪念馆,之前也没去过。六月一日上午,遂临时动议请陈倩同往,她欣然答应,并喊上了本来要一起练曲的张莉。

  下午,三人在妙光桥集合后出发,导航到顾山时约一小时车程。顾山外围的路网早非十余年之前可比,我已不太熟悉,我们在香山南路路口停车,准备先去周少梅纪念馆,但只看到一个建筑工地,没发现纪念馆模样的房子,正欲问询,正好一位老人从巷口走出,告诉我们工地东侧的老房子就是周少梅故居,目前不开放,包围老房子的建筑工地就是在造新馆,这个地方就叫周家墙门,说我们所站的小巷,原是一条小河填平而成,小河即周家后门的“庵泄(息)泾”。他说周少梅旧时在乡人眼里是个典型的“白相人”,周宅后为公社驻地。老人姓吴,家就在周少梅故居正后方,他带我们往南走到顾山西街,告诉我们西面还有一座叫“犀带桥”的古迹。一到西街,我见一切还是老样子,心中欣喜,只是感觉市面相较以前略微冷落了点,现在除了烧饼店,多的就是理发店。我们走进一家杂货店,此店的门面、砖地和里面的木质货柜乃至店员的精神状态,都保持了上世纪中叶的模样,陈倩和张莉在店内不免时空穿越了一番。我们向西走完老街,看到一所空置的学校,我们根据指引,在学校操场的南部,找到一个小门,那座“犀带桥”就在里面,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光绪二十五年重建,作为江阴文保,2003年又修复了一次。这座桥目前完好而又孤零零地坐落于这个僻静之处,很难想象曾经作为顾山交通要冲时的热闹,而今我们只能在当地代表性江南丝竹曲目《犀带流光》乐曲声中,描摹石桥流水市景的画面了。

  说到丝竹主题,周少梅(18851938)与其父周靖梅就是这里的著名人物,此地之所以产生周氏父子两位音乐大家,与顾山及周边澄东地区历来的音乐传统有关。据说早在明代万历年间,顾山北面的北漍万岁桥,聚居一陆姓官宦大族,陆家设有“家乐戏班”。家班除在家中演出,闲时也到北漍、顾山周围四乡八镇表演。他们以坐唱昆曲为主,也间以民歌、小调等。附近沈舍周神庙的戏台,是陆姓家乐戏班经常公开演出的地方,陆家的家班直到清康熙年间才解散。而戏班中演奏乐器的“清客”和唱戏的角儿则流落在顾山周边一带,代代相袭。这些民间乐人群体慢慢聚合为社团,时称“乐社”。周少梅曾祖就是这些民间乐人演奏活动的发起人、组织者,他们常聚在周家墙门里合乐演奏,从而结成顾山周家乐社。周家乐社在江南地区,一时享有盛誉。

  周少梅的父亲周靖梅(18241907)延续家族传统,从小学习各式器乐,擅长二胡、琵琶等。其中尤以琵琶最负盛名,被誉为“琵琶圣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周靖梅专程到无锡荡口,登门请教华秋苹,专心学习华氏琵琶,并获华秋苹亲赠的《华氏琵琶谱》,成为华氏琵琶传人。周靖梅不仅擅长丝竹,对昆曲也有相当造诣,据传与无锡天韵社吴畹卿也有过切磋交往。

     周少梅不仅在琵琶上尽得其父之传,也是二胡名手,创制“周少梅三把头胡琴”,其在民乐的开创性贡献闻名于世,不再赘述。他在无锡期间,与杨荫浏交往密切,杨荫浏还曾周济过生活贫困的他。曹安和的音乐老师刘天华,也是周少梅的学生。

  此外,周少梅还是著名古琴家吴景略的琵琶老师,因吴景略和周少梅是澄东同乡,吴景略生于塘市,塘市原名塘墅,离顾山也不远,历来是澄虞两县分治的古集镇,集镇中间以石步槛为界,东属常熟县,西属江阴县,吴景略家在石步槛以西三十米处,此地明确属江阴管辖,则吴景略无疑是江阴人,所以他在《今虞琴刊》中填写自己的籍贯为江阴。直至1962年,沙洲县正式成立,塘市划归沙洲管辖,塘市石步槛以西居民遂由江阴人变为沙洲(1986年后撤县设张家港市)人。

   我们离开顾山后,即赶往现属张家港的塘市街,经询当地人,我们找到了在原镇东菜场门口西侧的石步槛原址,由此往西三十米北侧,即吴景略故居的位置。石步槛为横在街中的一块石条,由吴景略父亲捐设,南侧有两县界碑一块。石步槛紧邻的西侧,是徐氏明代大屋,后为公社驻地,吴家在徐家西邻,因吴景略经常在内弹琴,鼓弄音乐,吴宅就被当地人称为“古琴楼”,可惜是徐吴两座老宅均于1995年因老街改造被拆。天韵社成员汪大铁之师、著名篆刻家赵古泥也是塘市东街人,但故居已无迹可寻。所以问起当地有没有留存的古建后,回答说仅存西面不远处的叶氏长春堂了。

   因时间已晚,我们在看过长春堂即赶回顾山,到红豆院转了一下,然后回程途中再顺访长泾老街,在沿街漫步上官云珠故居、蚕种场等处时,晚霞映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