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7日,“双湾灵犀 文心慧聚”--2023
无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大会在深圳举行,应无锡市委宣传部邀请,我作为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携杨荫浏先生旧藏“诒清”琴赴会。会议结束后翌日上午,经杨荫浏先生外孙荣申宏兄提议,去蛇口看望杨荫浏先生长女杨国兰教授,其间,杨教授媳妇仪慧玲女士向我介绍了婆婆的一些经历和近况,我根据原先了解的信息,顺便询问杨教授所藏父亲部分书物的情况,仪女士称似曾看到婆婆整理,但不知其详,这批材料还在太原的家中,并答应在以后时回太原,会留意。
上月初,杨国兰教授回到太原居住,仪女士便常回太原照料,交顿之后,找出了那一纸箱书物,遂告知荣申宏兄。经荣兄精心安排,我、陈倩和他三人于10月27日,赴太原看望杨教授。同日到达的还有由镇江出发的杨国兰之女杨小兰。
晩间7点后抵晋,旅馆放好行李,四人即到太原理工大学家舍区杨教授家,到时,杨教授已睡下。我按照仪女士的指点,从储藏室里取出那只纸箱,纸箱上盖有杨教授整理后贴的目录标签,打开纸箱,细细一看是杨荫浏先生的一些记录本和部分藏书、图片等,而藏书主要是古琴类的,有初版的《今虞琴刊》、汪孟舒《编年考存琴书简表》等书和一套《琴各弦上三分损益律和纯律音位弦长比值表》,另有不少琴曲分析、古琴活动、琴学研究和琴家生平等方面的记载,我都进行了仔细地翻阅。待我们四人回到旅馆,已是深夜。
28日一早,我们去不远处的山西省博物馆参观,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和晋文化的源头与中心,山西的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丰富而精美的馆藏展品中可充分领略,许多大名鼎鼎的一级文物,在这里看见了本尊,如鸟尊、晋公盘等等,但时间紧凑,没能细细观赏。荣兄先去火车站接了小舅杨国桢院士、表妹杨迪菲博士,然后和我们一起去仪女士安排的太原名店“林香斋”吃午饭。
一进“林香斋”,就被浓郁地方风格布置的所围绕,当然菜品也是地道的晋菜,我的舌尖也很快记住了这些特色鲜明的口味,牙齿也非常受用这些面食的劲道。同时,我们为半年后又和杨院士父女重聚感到高兴,席间的话题当然也离不了杨荫浏先生。
下午回旅馆小憩后,我们和杨院士父女再去杨国兰教授家,此时杨教授已起床,坐在客厅等我们,杨国桢院士此次是专程来看望大姐的,大姐依稀认出了这个弟弟,两人合影留念,我、陈倩也与杨国兰教授合了个影,这当然是我第二次见到她。我和陈倩再次看了会书物并标写签条后,与杨院士聊天,请他回忆家庭、父亲等等过往,他也饶有兴致地叙谈,讲了不少生动有趣的细节。
傍晚,仪女士带我们到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之滨漫步,我看着这条温和著称的大河,也想起了许多晋中故事,我们遂以河为背景拍了一个合影,晚宴也设在滨河公园内的餐厅中。
29日晨,我与杨院士共进早餐,听他回忆20世纪60年代读研究生时的不寻常经历,而后,独自打车到晋祠一游,在秋意渐浓、叶黄如画的悬瓮山下,继续感受古城晋阳的历史纵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