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30周年纪念版)》书摘

标签:
个人管理成功学励志 |
序言
“是的,确实是我写的这本书,但是这些准则却是早在我之前就广为人知,”
他说道,“这更像是自然法则。我只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通过梳理分析,为人所用。”
2004版前言:变化的世界
不变的原则
而它们的解决之道,一直而且永远都建立在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原则之上,这些原则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上每一个痛苦而又繁荣的社会。大家不需要赞美我,因为这些原则并非我首创,我只是发掘并把它们整理出来而已。
第1部分
思维方式与原则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但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
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份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但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积极的。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人们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这种转换反而让我们偏离了通向成功与幸福的轨道。
经验告诉我,教导孩子也要因时而异。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可惜当年的我耐性和自控能力尚未成熟到这种程度。
这种新的思想水平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阐述的内容,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假设夫妻双方都只想着拿到金蛋,享受权益,却不注意维护感情的纽带,即权益的来源,生活中毫无热情、体贴可言,全然不知哪怕一点点的关切和照顾也会对维系深厚感情产生重要作用;两个人一味地玩弄手段,操控对方,只顾满足自己的需要,维护自己的地位,还不断地列举证据证明对方的错误。长此以往,爱情、热情、柔情都会渐渐消退——会下金蛋的鹅日益虚弱。
有的父母会一味地纵容子女,借此获得爱戴与好感,即金蛋,结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毫无规范,缺乏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在我家,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设法收拾残局。即使孩子年纪还小,我照样要求他们:“自己想办法。”而家人也已习惯这种作风。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作一种感觉。
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匿名戒酒组织鼓励成员的祷词是这样的:上帝啊,请赐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我勇敢的心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请赐我智慧的心去辨别它们。
第四章 习惯二
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用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和华伦·贝尼斯(Warren
Bennis)的话来说就是:“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确的墙上。
第五章 习惯三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时刻牢记你要拒绝,有时可能是拒绝生活中紧急的事情,甚至是很重要的事。
但是即使它们还不错,却会阻碍你把其他事情做到最好。
第七章 习惯四
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诚然,在竞争激烈和信任薄弱的环境里,我们需要赢/输模式。但是竞争在生活中只居少数,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和配偶、孩子、同事、邻居、朋友竞争。
“我是个和事佬,只要能息事宁人,我做什么都行。”这种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也没有将来。他们通常喜欢取悦他人,
喜欢满足他人的希望。别人的认同和接受能够给他们力量,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于别人的意志。
我们对这种模式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平静的关系下面涌动着的是压抑的情感,被践踏的价值和隐藏的怨恨,最终将导致两败俱伤。
如果不能选择“放弃”,许多生意将每况愈下,不是关门大吉就是转手他人。经验表明,在家族式或者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生意启动之前,最好先就“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这一点达成协议,这样事业的繁荣才不会导致关系的破裂。
一般来说,你鼓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应该建立配套的奖励体系,但如果这个体系与目标背道而驰,自然无法实现愿望,就像那个提倡合作,却用“百慕大之旅”来激励员工的经理一样。
第八章 习惯五
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青少年与朋友讲电话可以扯上一两小时,跟父母却无话可说,或者把家当成吃饭睡觉的旅馆,为什么呢?如果父母只知训斥与批评,孩子怎么肯向父母吐真言?
第九章 习惯六
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第十一章
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我们逐渐有了两项心照不宣的基本规则。一是“不要刨根问底”:无论哪个人露出了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另一人都不得追根究底,而是要尽力体谅对方,否则就显得太过咄咄逼人、霸道和刻板。因此尽管我们心里很渴望尽可能多地了解,还是渐渐认识到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来让双方倾吐心事。二是在话题过于尖锐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打住,晚些时候或者第二天,等到当事人愿意时再谈。
我们发现,看似琐碎的小事,往往也源自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如果只看表面,而没有挖掘深层的敏感问题,无异于在践踏对方心中的圣土。
前一篇:《贾樟柯的世界》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