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世界》书摘

标签:
电影导演 |
超越前代
1980年代,中国从“文革”的“黑洞”中挣脱,大陆电影也经历了同样的巨变。就在那个年代,先是西方的专家,紧跟着中国专家也习惯于用“代”来分割中国电影史。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用提供了简单的历史分期:第一代是无声电影时期(1905—1930);第二代是从内战、抗日战争、二战直到中共掌权(1930—1949);第三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制片厂时期(1950—1965)。“文革”期间,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电影遭到摧毁,“文革”过后,出现了被称为“牺牲的一代”的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他们的电影生涯大约始于1960年代。出于艺术、伦理和政治的考量,他们选择了贴近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朴实的现实主义电影。他们在美学上主要参照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理论上参照的是安德烈·巴赞[1]的文章。这些导演还催生了下一代导演——最获认可的第五代导演。
访谈
贾樟柯说
你和王宏伟也接受过演员训练。
我还觉得,我们之所以能走出来,是因为当时我们已经到了一定年纪,我们进电影学院相对晚一些,比身边的其他学生多了一些人生阅历。
这种“看不见的诗意”,你在生活中也体验过吗?
这几年,我刻意地给自己增加了很多旅行,因为我觉得只有在一种孤独的时候,在真正寂寞的时候,才能给自己提供一个情感酝酿和思想萌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