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三教九流之说
中华文化几千年,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奴隶社会,再到后来的封建制时期,大部分人都只有一个职业,就是务农。
没有从事农业的人群,除了官员外,都被划分到不三不四的行业中了,然后对这些人从事的职业,又细分出三六九等,俗称三教九流。
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随着职业的越来越细化,后来又分上九流,中九流及下九流,这就是根据从事的职业分类。但这个排名不固定,朝代不同,职业划分也有不同。
最开始的九流,完全是按地位身份的尊卑定义: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后来细分的上中下九流的说法,也有很多版本。
上九流是:佛祖,皇帝,官员,烧锅,当铺,商贾,地主和农民。排名第五的烧锅,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定的。烧锅就是酒厂的工人,古代社会中,酒厂的工人懂制酒手艺,所以被归为上九流。
中九流:举人,医生,阴阳先生,算命先生,书画家,相士,僧侣,乐师。
下九流:巫师,娼妓,神婆,更夫,剃头匠,喇叭手,戏子,乞丐和吹糖人。
另外还有其他版本的九流,即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民,工人,商贾。
中九流:秀才,医生,丹青,皮影,弹唱,算命,僧,道,琴棋。
下九流:师爷,衙役,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匪,窃贼,娼妓。这些也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而定的。
古代这些划分人群的方法是一种封建制度下的思想产物,所以没有归为正史,也就是个市井文化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