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医与太极拳》

(2014-05-31 07:26:26)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

转载《中医与太极拳》

导读:

  1、医家与道家,医道难分家。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道家宗旨,医家宗旨,道家也是医家,不过只管自身,并不悬壶济世。道家与医家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医道两家的太极拳,养身妙方,护生之宝。华佗创五禽戏,医家历代护生之宝,张三丰创太极拳,道家传世养身妙方,太极拳,五禽戏,一脉相承。太极养生与医家养生,太极拳是医道两家共同的养身护生之瑰宝。

转载《中医与太极拳》

  一、医家与道家,医道难分家
  春秋战国时期,中土思想活跃,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其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无为,齐物、逍遥",其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两千多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医家(也就是现在的中医)的起源更早,从中土先民摸索、尝试,用砭灸、按摩等方法来缓解病痛起,"中医"就开始萌芽了,那些勇于探索的"医者",就是医家的前驱。自古至今,医家为汉民族的生存与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诸子百家之中,有些"家"是互相取法,相辅相成的,例如医家与道家的关系,就是如此。医家指导思想的建立,吸取了道家宗旨的许多理念,尤其是道家"清静无为"、"顺应天时"、"法道自然"等思想,对医家防病治病、保健延年,有很大的影响及促进;而医家"不治已病治未病"、"辨证论治"等观念,也给道家的养生,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道家的学说,被称为"黄老之道",黄帝与老子都是道家的祖宗;医家的学说与技能,被称为"岐黄之术",除了上古的名医岐伯之外,医家还有一个祖宗,也是黄帝。
  医、道两家有共同的祖先黄帝,他们的关系可说是相当密切的。

转载《中医与太极拳》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五《方术部》包括有:"养生"、"卜筮"、"相"、"疾"、"医"等类别。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的《方术部》内,含"养生"、"医"、"卜"、"诸卜"、"筮"、"相"、"占候"等门类。

  可见中国古代是把医家与养生、卜、筮、相、占等,都归到"方术"一部,而"方术"先秦时就指"道术",以上所列各类,都是道家要了解、掌握的内容,合格的道家,都学习、研究过医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医术从越来越庞大纷繁的"方术"中,分离出来,不再与卜、筮、相、占、巫、堪舆、外丹、房中术等为伍,独立而成专业的医家。以上就是道家与医家关系的变迁史。

  后世有"医道同源"之说,就是从上述这些史料引申出来。
  为什么专职防病治病的医家,能从道家学到医道?因为道家的学说里,包含了许多防治疾病的"道",这些"道",不少是医道共通的,有部份是值得医家取法的。
  道家非常注重养生健体,益寿延年。他们不但注意生活环境、作息时令、饮食药饵,同时运用导引、气功、按摩、采补等方式固本培元,更通过修心自守,达致清静无为、自由自在的境界。
  《庄子-盗跖》中有云:"不能说(通悦)其意志、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就是说,不能志闲少欲、保持愉悦心情、保养身体达致天年的,都不算是通晓"道"的人。
  按照这个要求,一个合格的道家,必须是个通达宇宙、自然、人生的智者,掌握人体健康奥秘的养生家。这样说来,他们其实也是医家,不过防治的对象只是自身而已。
  医家与道家有相异之处,医家专职为世人治病防病,悬壶济世;道家关心的领域更广大,"清静、无为、修身、齐物"等道家的理念用于治国,民众得以休养生息,成就了汉初的"文景之治"。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都吸取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家禅宗的创立,也受到《庄子》一书的启发。
  医道两家既有追求健康和长寿的共同目标,研究的领域部份重合,智慧高者容易"越线",不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著名的道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医家,一代名医同时亦是影响传世的道家人物。

转载《中医与太极拳》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不少,其中名声卓著的,有广成子、岐伯、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等。
  晋代的葛洪(284~364)是著名的道家学者,着述等身,其代表作《抱朴子》是最重要的道家经典着作之一,《道藏》和《续道藏》中,收入了葛洪传世的着作十三种;葛洪又是卓有成效的炼丹家,罗浮山还有葛洪当年"丹灶"遗址;同时还是东晋一代名医、杰出的医药学家,有专着《肘后备急方》传世。
  另一位唐代名医孙思邈(541?581~682),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又是杰出的医药学家,史称"药王"。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中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经典着作。

  他同时又是一名道士,曾居嵩山修道,世称"孙真人",除了善谈老庄,还兼好释典,是儒、释、道皆通的人物。
  医中有道家,道中有医家,有人一身兼两家。看来,医道难分家。

转载《中医与太极拳》

  二、医道两家的太极拳,养身妙方,护生之宝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145-208)创始五禽戏,他是在秦汉以来道家导引、气功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编排而成,是一种既可治病,又能防病的保健气功。

  华佗介绍练习五禽戏"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他的徒弟吴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三国志.华佗传》。
  后来,五禽戏在医家与民间逐步推广,在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中,起了显着的辅助作用。因此,时至今日,作为医家防治疾病的护生之宝,五禽戏在中华大地,仍然流传不绝。

  虽然,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区,五禽戏中的"五禽"数量会有增减,物种会有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由五禽戏派生出来,"模仿禽兽动作的活动气功"这个特征,一千八百多年,始终保持不变。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发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健身方法,作为中国医科类大学推广的"保健体操课"的内容。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在综合整理各地民间不同版本的五禽戏的基础上,新编一套简易、有效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并在次年向全国推广,促进了五禽戏的传播与普及。

转载《中医与太极拳》

  千年之后,名道张三丰(1247-1417)在道家圣地武当山创立太极拳,他在道家"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贵柔"等理念的基础上,运用"后人发,先人至"、"围魏救赵"、"舍己从人"等古代兵家的法则,把传世的各种拳术的技击动作收集整理,编排而成"武当三丰太极拳",也简称"武当太极拳"。
  明代著名的太极拳大家王宗岳,为祖师张三丰的《太极拳论》作注时,阐明其祖师创拳的宗旨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可知练太极拳目的,主要是追求健康长寿,如果只把它作为一般武术来练,那是舍本求末,太可惜了。
  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自然是道家强身健体的手段,在太极拳的发源地武当山,武当太极拳至今流传不绝,不但盛行道家,而且早就传播民间,成为道家以及民众养身延年的妙方。

  近二十年来,许多省份出现太极拳热,甚至远播海外,雄辩地证明了太极拳,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养身妙方。
  五禽戏与太极拳的出现,相距逾千年,一个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另一个是人类技击的拳术;而且一个出自医家,一个创自道人,看上去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它们二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医家华佗所创的五禽戏,是建立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普及的道家的"导引"、气功的基础上,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现存历史上最早的"导引图",就记录下许多当时的导引动作的图样;其后,在兰州出土的汉代砖雕,也有类似的导引图。而名道张三丰据载,是看了鹊蛇相斗,体会到柔可胜刚、后发先至的道理,受到启发而创建太极拳。
  如今太极拳套路中,仍保留着"白鹤晾翅"、"抱(豹)虎归山"、"白蛇吐信"等模仿动物的动作,看来张道长造拳时,也会受过五禽戏的启发。
  最重要的是,虽然一戏一拳,动作差别明显,五禽戏是气功中的动功,太极拳同样是活动气功;它们都是在医家、道家理念指导下的强身健体的活动气功,目的都是治病防病,益寿延年,宗旨相同。
  所以,太极拳与五禽戏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是医、道两家,共同的防病治病、养生护生的无价之宝。

转载《中医与太极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