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随笔11《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标签:
健康体育育儿 |
分类: 行医随笔 |
行医随笔11《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21世纪的小父母们,真是非常不容易,不仅对小“家花”(女宝宝)养好难,对于小“家草”(男宝宝)来说,养好就更加不容易了。
笔者在大学里讲授《中医儿科学》,门诊除心内科病种外,也有许多的小病人。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儿科学里的一个病症:儿童多动症。
早在1854年,德国的专家就已经观察到这类临床症状,并提出了本症名。此后,世界各国许多精神病学家、神经病学家、儿科学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儿童多动症多见于:学龄期的儿童,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大约占到学龄儿童的5%~10%;男孩子发病较多见,男孩子和女孩子比例为4~6∶1。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
本病的预后良好,绝大多数的患儿到了青春期,就逐渐好转而会自愈。所以说,多动症具有发育的特点,一般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显著,随着小儿的发育成熟而趋向好转;但注意力不集中,却可持续存在。现在认为成人中,有注意力缺陷的,大约占1~2%。
本病的表现有:
神志涣散、多语多动、冲动不安的特征,小儿的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因为活动过多,思想不易集中而导致学习困难。
临床诊断要点有四:
⑴、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⑵、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坐立不安,喜欢作小动作,活动过度。
⑶、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动作笨拙,学习成绩差,但是智力正常。
⑷、体格检查有动作不协调,如:翻手试验、指鼻、指一指试验阳性等。
鉴别:
主要是与正常顽皮小儿发育中的表现相区别,顽皮小儿有自制力。还要除外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当、小儿因有智力低下、视力、听力障碍而导致有类似于本症的表现。
治疗方面:多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心理治疗、合理教育、认知行为治疗、社会技能训练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学校、家长与医务人员要共同关心患儿,首先给予支持性心理疗法;消除各种不良刺激,避免对患儿的歧视、责骂。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重要性。
孩子的心理、自尊心,自信心,兴趣爱好、积极性的调动、创造力、思维方式的培养等方面,都是我们做父母和师长的人,应该注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