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孙禄堂述拳意真道(二)

(2011-06-28 06:46:16)
标签:

转载

分类: 蒲阳孙门
孙氏武学经典2
    拙识

    一代宗师孙禄堂法古之圣人“述而不作”之意,撰《拳意述真》八章。读之,方知孙公集道易儒武拳丹诸学之大成,而发微言大义。依笔者之浅薄,自是一分精微未识,故从网上搜得几种版本相对照校订,略去其中“拳家小传”而照录其后各章节。本文标题为笔者所加。

    笔者读后曾暗想:若去其“拳”,则得“形意”;去其“形意”,则得“性命”;去其“性命”,则得“虚无”,即“真道”。撇开本人陋见不论,孙公所述拳武、修养、文化之真意大道,一定会更被传扬光大。

—————————————————————————————————————————————————

    第二节  述白西园先生言

    白西园先生云:练形意拳之道,实是却病延年,修道之学也。余自幼年行医,今年近七旬矣。身体动作轻灵,仍似当年强壮之时也,并无服过参茸保养之物。此拳之道,养气修身之理,实有确据,真有如服仙丹之效验也。惟练拳易,得道难;得道易,养道尤难。所以练拳术第一要得真传,将拳内所练之规矩,要知得的确,按次序而练之,第二要真爱惜,第三要有恒心,作为自己终身修养之功课也。除此三者之外,虽然讲练,古人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终身不能有得也。”就是至诚有恒心所练之道理,虽少有得焉,亦不能自骄,所练之形式道理,亦要时常求老师,或诸位老先生们看视。古人云:“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若以骄,素日所得之道理,亦时常失去,道理以失,拳术就生出无数之病来(即拳术之病非人所得吃药之病也)。若是明显之病,还可容易更改,老师功夫大小、道理深浅可以更正也。若是暗藏错综之病,非得老师道理极深,经验颇富,不能治此病也。错综之病,头上之病不在头,脚上之病不在脚,身内之病不在内,身外之病不在外,此是错综之病也。暗藏之病,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此病于平常所练之人亦看不出有病来,自己觉着亦无毛病,心想自己所练的道理亦到纯熟矣,岂不知自己之病入之更深矣,非得洞明其理,深达其道者,不能更改此样病也。若不然,就是昼夜习练,终身不能入于正道矣。此病谓之俗,自然劲也,与写字用工入了俗派始终不能长进之道理相同也。所以练拳术者,练一身极好之技术,与人相较,亦极其勇敢,倒容易练,十人之中可以练成七八个矣。若能教育人者,再自己功夫极纯,身体动作极其和顺,折理亦极其明详,令人容易领会,可以作后学之表率,如此人者,十人之中难得一二人矣。练拳术之道理,神气贯通,形质和顺,刚柔曲折,法度长短,与曾文正公谈书法、言乾坤二卦之理相同也。

    第三节  述刘奇兰先生言

   一则

    形意拳术之道,体用莫分。自己练者为体,行之于彼为用。自己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要用之于彼,或看彼上之两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两足,不要站定成式,不可专用成法,或掌或拳,望着就使,起落进退变化不穷,是用智而取胜于敌也。若用成法,即能胜于人,亦是一时之侥幸耳。所应晓者,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此谓无敌于天下也。

    第二则

    形意拳经云:“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敌将之用者,“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好似箭卷地风”“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是内外诚实如一也”“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也”。此是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所用之法也。

   三则

    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虽空乃至实至诚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无意即无火也),随彼意而应之。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即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也。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用之法也。夫练拳至无拳无意之境,乃能与太虚同体,故用之奥妙而不可测。然能至是者,鲜矣。

    第四节  述宋世荣先生言

   一则

    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之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于心焉。或吾胸中有千万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沦沦,无一着法亦可也。无一法者,是一气之合也,以致于应用之时,无可无不可也;有千万法者,是一气之流行也。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譬如千万法者,是一形一着法也,一着法之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譬如练蛇形,蛇有拔草之精,至于蛇之盘旋、曲伸、刚柔、灵妙等式,皆伊之性能也。兵法云:“譬如常蛇阵式,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所以练一形之中,将伊之性能,格物到至善处,用之于敌,可以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故能时措之宜也。一形之能力如此,十二形之能力皆如是也。内中之道理,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长劲也;物之曲者,是吾拳之短劲也,亦吾拳之划劲也;物之曲曲弯转者,是吾拳之柔劲也;物之往前,直去猛快者,是吾拳之刚劲也。虽然一物之性,能刚柔曲直,纵横变化,灵活巧妙,人有所不能及也。所以练形意拳术者,是格物十二形之性能,而得之于心,是能尽物之性也,亦是尽己之性也。因此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万物之道也。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又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所以此拳之用,能以无可无不可也。

   二则

    形意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有三体式单重、双重之别。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拳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也,若练到至善处,亦可以无敌于天下也。练道艺者,是三体式单重之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意思与丹道相合。丹书云:“静坐要最初还虚。不还虚,不能见本性,不见本性,用功皆是浊源,并非先天之真性也。”拳术之理亦然,所以亦要最初还虚,不用后天之心意,并亦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为顽空矣。所以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还虚者。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执中者,还虚之功用也。是故,形意拳术起点有无极、太极、三体之式,其理是最初还之功用也。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是此意也。三体者,在身体外为头手足也,内为上、中、下三田也,在拳中,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一体也。虽分三体之名,统体一阴阳也,阴阳归总一太极也,即一气也,亦即形意拳中起点无形之横拳也。此横拳者,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挂着一毫之拙力,至虚至无即太极也,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但此虚无太极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也。此虚无中含此一气,不有不无,非有非无,非色非空,活活泼泼的。又曰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谓有名万物之母。虚无中,既有一点生机在内,是太极含一气,一自虚无兆质矣。此太极含一气,是丹书所说的静极而动,是虚极静笃时,海底中有一点生机发动也。邵子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也。”在拳术中,虚极时,横拳圆满无亏,内中有一点灵机生焉。丹书云:“一气既兆质,不能无动静。”动为阳,静为阴,是动静既生于一气,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劈、崩、钻、炮,起钻落翻,精气神,即于此而寓之矣。故此三体式内之一点生机发动,而能至于无穷,所以谓之道艺也。

    第三则

    静坐功夫以呼吸调息,练拳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俱和顺,内外神形相合,谓之调息;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无有停滞,一气流行循环无端,谓之停息。亦谓之脱胎神化也,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

    第五节 车毅斋先生言

    车毅斋先生云:形意拳之道,合于中庸之道也。其道中正广大,至易至简,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包罗万象,体物不遗。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惟是起初所学,先要学一派,一派之中亦得专一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他形。各形纯熟,再贯串统一而习之。习之极熟,全体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一意如同自虚空发出。所以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形意也,八卦也,太极也,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浑气然,何有太极,何有形意,何有八卦也。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中庸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亦是此拳之意义也。所以练拳术者,不可守定成规成法而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性,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以至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体用分言之,以体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得其道也;以用言之,无可无不可也。余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的颇多,用的亦熟亦快。每逢与人相比较之时,观彼之形式,可以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浅者,占人一气之先,往往胜人。遇着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亦正合宜,一至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矣。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体式法身全都脱去。始悟前者,所练体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术乃是成规,先前用法,中间皆有间断不能连手变化,皆因是后天用事,不得中和之故也。昔年有一某先生,亦是练拳之人,在余处闲谈,彼凭着血气力足,不明此拳之道理,暗中有不服之意。余此时正洗面,且吾洗面之姿势,皆用骑马式,并未注意于彼。不料彼要取玩笑,起身用脚,望着余之后腰,用脚踢去。彼足方到予之身边,似挨未挨之时,予并未预料。譬如静坐功夫,丹田之气始动,心中之神意知觉,即速又望北接渡也。此时物到神知,予神形合一,身子一起,觉腰下有物碰出,回观则彼跌出一丈有余,平身躺在地下。予先何从知彼之来,又无从知以何法应之,此乃拳术无意中抖擞之神力也,至哉信乎。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至此拳术,无形无相,无我无他,只有一神之灵光,奥妙不测耳。拳经云:“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相。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

    第六节 张树德先生言

    张树德先生云:形意拳之道,不言器械。予初练之时,亦只疑只有枪刀剑术之类。予练枪法数十年,访友数省,相遇名家,亦有数十余名,所练门派不同,亦各有所长。予自是而后,昼夜勤习,方得其枪中之奥妙。昔年用枪,总以为自己身手快利,步法活动,用法多巧,然而与人相较,往往被人所制,后始知不在乎形式法术,有身如无身,有枪如无枪,运用只在一心耳(心即枪,枪即心也)。枪分三节八楞。用眼视定彼之形式,上中下三路,或梢节、中节、根节,心一动,而手足与枪合一,似蛟龙出水一般,直到彼身,彼即败矣。方知手足动作,教练纯熟,不令而行也。予自练形意拳以来,朝夕习练,将道理得之于身心,而又知行合一,故同一长短之枪,已觉自己之枪,昔用之似短,今用之则长。更觉善用者不在枪之形式长短,全在拳中神意之妙用也。又方知拳术即剑术枪法,剑术枪法亦即拳术也。拳经云:“心为元帅,眼为先锋,手足为五营四哨,以拳为拳,以拳为枪,枪扎如射箭。”即此意也。故此始悟形意拳术不言枪剑,因其道理中和,内外如一,体物而不遗,无往而不得其道也。

    第七节 刘晓兰先生言

    刘晓兰先生云:形意拳之道无他,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从一气而分阴阳,从阴阳而分五行,从五行而还一气。十二形之理,亦从一气阴阳五行变化而生也。朱子云:“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即此意也。余从幼年练八极拳,功夫颇深,拳中应用之法术,如搀肘、定肘、挤肘、挎肘等等之着法,亦极其纯熟,与人相较,往往胜人。其后遇一能手,身躯灵变,或离或合,则吾法无所施,往往拘守成法而不能变,尚疑为自己功夫不纯之过也。其后改练形意拳,习五行生克应用之法则,如劈拳能破崩拳,以金克木;钻拳能破炮拳,以水克火。习至数十年方悟所得之道,知行合一之理,心中极其虚灵,身形亦极其和顺,内外如一。又知五行拳互相生克,金克木,木亦能克金;金生水,水亦能生金。古人云互相递为子孙之意也。以前所用之法则,而时应用,无不随时措之宜也,亦无人(入?)而不自得也。因此始知形意拳是个中和之体,万物皆涵育于其中矣。

    第八节 李镜斋先生言

    李镜斋先生言:常有练拳术者,多有体用不合之情形。每见所练之体式、功夫极其纯熟,气力亦极大,然而所用之法则,常有与体式相违者,皆因是所练之体中形式不顺,身心不合,则有悖戾之气也。譬如儒家读书,读的极熟,看理亦极深,惟是所做出之文章,常有不顺,亦是伊所看书之理,则有悖谬之处耶。虽然文武不同道,其理则一也。

    第九节 李存义先生言

   一则

    李存义先生言,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还虚之用也。”明、暗劲之体用,是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而沉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再将两目视定彼之两目,或四肢,自己不动,而为体也。若是发劲,刚柔曲直,纵横圜研,虚实之劲,起落进退,闪展伸缩,变化之法,此皆为用也。此是与人相较之时,分析体用之意义也。若论形意拳本旨之体用,是自己练趟子为之体,与人相较之时,按练时而应之为之用也。虚实变化不自专用,因彼之所发之形式而生之也。

   二则

    余练习拳学,一生不知用奸诈之心。先师亦常云“兵不厌诈”。自己虽不用奸诈,然而不可不防他人。终身未尝有意一次用奸诈之胜人,皆以实在功夫也。若以奸诈胜人,彼未必肯心服也。奸诈心有何益哉,与人相较,总是光明正大,不能暗藏奸心,或是胜人,或是败于人,心中自然明晓,皆能于道理有益也。虽然奸诈自己不用,亦不可不防。惟是,彼之道理,刚、柔、虚、实、巧、拙不可不察也(此六字是道理中之变化也,奸诈者不在道理之内,用好言语将人暗中稳住,用出其不意打人也)。刚者,有明刚、有暗刚,柔者,有明柔、有暗柔也。明刚者,未与人交手时,周身动作神气皆露于外,若是相较,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自觉身体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刚中之内劲也。暗刚者,与人相较,动作如平常,起落动作亦极和顺,两手相交,彼之手指软似棉,用意一抓,神气不只透于骨髓,而且牵连心中如同触电一般,此是暗刚中之内劲也。明柔者,视此人之形式动作,毫无气力,若是知者视之,虽身体柔软无有气力,然而身体动作身轻如羽,内外如一,神气周身并无一毫散乱之处。与彼交手时,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无。此人又毫不用意于己,此是明柔中之内劲也。暗柔者,视之神气威严,如同泰山。若与人相较,两手相交,其转动如钢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则彼身中又极灵活,手如同鳔胶相似,胳膊如同钢丝条一般,能将人似粘住,或缠住,自己觉着诸方法不能得手,此人又无有一时格外用力,总是一气流行,此是暗柔中之内劲也。此是余与人道艺相交,两人相较之经验也。以后学者若遇此四形式之人,量自己道理深浅,神气之厚薄,而相较量。若是自己不能被彼之神气欺住,可以与彼相较;若是睹面先被彼神气罩住,自己先惧一头,就不可与彼较量。若无求道之心则己,若是有求道之心,只可虚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能如此视人,能如此待人,可以能无敌于天下也。并非人人能胜方为英雄也。虚实巧拙者,是彼此两人一睹面数言,就要相较。察彼之身形高矮,动作灵活不灵活,又看彼之神气厚薄,一动一静言谈之中,是内家是外家。先不可骤然取胜于人,先用虚手以探试之,等彼之动作,或虚或实,或巧或拙,一露形迹,胜败可以知其大概矣。被人所败不必言矣。若是胜于人亦是道理中之胜人也。就是被人所败,亦不能用奸诈之心也。余所以练拳一生,总是以道服人也。以上诸先师亦常言之,亦是余一生所经验之事也。以后学者,虽然不用奸诈,不可不防奸诈,莫学余忠厚,时常被人所欺也。

    第十节 田静杰先生言

    田静杰先生言:形意拳术之理,本是不偏不倚,中正和平,自然一气流行之道也。拳经云:“身式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即不偏不倚之意也。其气卷之则退藏于密(即丹田也),放之则弥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练之发着于十二形之中(十二形为万形之纲也)。身体动作,因诸形式有上下大小之分,有动静刚柔之判,起落进退之式,伸缩隐现之机也。虽然外体动作有万形之分,而内运用一以贯之也。

    第十一节 李奎元先生言

   一则

    李奎元先生云:形意拳术之道,意者即人之元性也。在天地则为土,土者天地之性,性者人身之土也。在人则为性,在拳则为横,横者即拳中先天圆满中和之一气也。内包四德,即劈、崩、钻、炮也,亦即真意也。形意者,是人之周身四肢动作,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是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者也。先贤云:“得其一而万事毕。”此为形意二字大概之意义也。

    坐功虽云静极而生动,丹田之动,是外来之气动,其实还是意动,群阴剥尽一阳来复,是阴之静极而生动矣。丹书练己篇云:“己者我之真性,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也。”不静则真意不动,而何有妙用乎。所以动者是真意,练拳术到至善处,亦是性至静,真意发动,而妙用即是神也。至于坐功静极生动,采取火候之老嫩,法轮升降之归根,亦不外性静意动,一神之妙用也。

   二则

    练形意拳术,头层明劲,垂肩坠肘塌腰,与写字之功夫往下按笔意思相同也。二层练暗劲,松劲往外开劲缩劲,各处之劲与写字提笔意思相同也,顶头蹬足,是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也。三层练化劲,以上之劲俱有而不觉有,只有神行妙用,与之随意作草书者,意思相同也,其言拳之规则法度,神气结构、,折形质,与曾文正公家书论书字,言乾坤二卦,并礼乐之意者,道理亦相同也。

   三则

    形意拳术之道,勿拘于形式,亦不可专务于形式,二者皆非正道。先师云:“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悟会。故练拳术者,不可以练偏僻奇异之形式,而身为其所拘,亦不可以练散乱无章之拳术,而不能通其道。”所以练拳术者,先要求明师得良友,心思会悟,身体力行,日日习练,不可间断,方能有得也。不如是,混混沌沌一生,茫然无所知也。俗语云:“世上无难事,就怕心不专。”世人皆云拳术道理深远不好求,实则不然。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天地之间,万物之理,皆道之流行分散耳。人为一小天地,亦天地间之一物也。故我身中之阴阳,即天地之阴阳也;万物之理,亦即我身中之理也。大学注云:“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易注云:“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身之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天地之大,六合之远,万物之理,莫不在我一身之中。”其拳始言一理,即形意拳中之太极三体式之起点也。中散为万事,即阴阳五行十二形,以至各形之理,无微不至也。末复合为一理者,各形之理,总而合之,内外如一也。放之则弥六合者,即身体形式伸展,内中神气放开,圆满无缺也。高者如同极于天也,远者如至六合之外也。卷之则退藏于密者,即神气缩至于丹田,至虚至无之意义也。远取诸物者,譬如蛇之一物,曲屈天矫,来去如风,吾欲取其意也。近取诸身者,若练蛇形,须研究其形,是五行拳中(即劈、崩、钻、炮、横也)何行合化而生出此形之劲也。劲者即内中神气贯通之气也。所以要看此形之行动,头尾身,伸缩盘旋,三节一气,无一毫之勉强也。物之性能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柔者,如同丝带相似;刚者,缠住别物之体,如钢丝相似。再将物之形式动作,灵活曲折刚柔之理,而意合之,再自己身体力行而效之,功久自然得着此物之形式性能,与我之性能合而为一矣。此形之性能,格物通了,再格物他形之性能。十二形之理亦然,以至于万形之理。只要一动一静,骤然视见,与我之意相感,忽觉与我身中之道相合,即可仿效此物之动作,而运用之。所以练拳术者,宜虚心博问,不可自是。余昔年与人相较枪拳之时,即败于人之手,然而又借此他胜我之法术,而得明我所练之道理也。是故拳术即道理,道理即拳术。天地万物无不可效法也,即世人亦无不可作我之师与友也。所以余幼年练拳术,性情异常刚愎,总觉已高于人。自拜郭云深先生为师教授形意拳术,得着门径,又得先生循循善诱,自己用功,昼夜不断,又得良友相助,忽然豁然明悟,心阔似海。回思昔日所练所行,诸事皆非,自觉心中愧悔,毛发悚惧,自此而知古人云:“求圣求贤在于己,功名富贵在于命。”练拳术者,关于人之一生祸福,后学者不可不知也。自此以后不敢言己之长,议人之短,知道理之无穷。俗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心中战战兢兢,须臾不敢离此道理,一生亦不敢骄矜于人也。

   四则

    形意拳之道,练之有无数之曲折层次,亦有无数之魔力混乱,一有不察,拳中无数之弊病出焉。故练者,先以心中虚空为体,以神气相交为用,以腰为主宰,以丹田为根,以三体式为基础,以九要之规模为练拳之具,以五行十二形为拳中之物。故将所发出散乱之气,顺中用逆缩回,归于丹田,用呼吸锻炼,不用口鼻呼吸,要用真息积于丹田。口中之呼吸,舌顶上腭,口似张非张,似吻非吻,还照常呼吸,不可有一毫之勉强,要纯任自然耳。所以要除三害,挺胸、提腹、努气是练形意拳之大弊病也。或有练的规矩不合,自己不知,身形亦觉和顺,心中亦觉自如,然而练至数年功夫,拳术之内外不觉有进步,以通者观之,是入于俗派自然之魔力也。或有练者,手足动作亦整齐,内外之气亦合得住,以旁人观之,周身之力量看着亦极大无穷,自觉亦复如是,惟是与人相较,放在人家之身上,不觉有力。知者云:是被拘魔所捆也。因两肩根、两胯里根不舒展,不知内开外合之故也。如此虽练一生,身体不能如羽毛之轻灵也。又有时常每日练习身形亦和顺,心中亦舒畅,忽然一朝,身形练着亦不顺,腹中觉着亦不合,所练的姿势起落进退亦觉不对,而心中时觉郁闷。知者云:是到疑团之地也。其实拳术确有进步,此时不可停功,千万不可被疑魔所阻,即速求师说明道理而练去。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之无不到,而吾拳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至此诸魔尽去,道理不能有所阻也。邱祖云:“经一番魔乱,长一层福力也。”

    第十二节 耿诚信先生言

    耿诚信先生云:幼年练习拳术之时,肝火太盛,血气甚旺,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和,视同道如仇敌。自己常常自烦自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有友人介绍深州刘奇兰先生,拜伊为门下,先生云:“此形意拳,是变化气质之道,复还于初,非是求后天血气之力也。”自练初步明劲之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作之事,对于人所发之性情言语,时时心中甚觉愧悔。自此而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矣。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亦无不称扬之。此时自己心中之技术,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轻示于人。嗣又迁于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工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此。至此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矣。自此方无有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较者,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此时,方知形意拳是个中和之道理,所以能变化人之气质,而入于道也。

    第十三节 周明泰先生言

    周明泰先生云:形意拳之道,练体之时,周身要活动,不可拘束。拳经云:“十六处练法之中,虽有四就之说,就者束身也。束身非拘也,是将身缩住,内开外合,虽往回缩,外形之式要舒展,顺中有逆,逆中有顺。”是故形意拳之道,内中之神气要中正相交,外形之姿势要和顺不悖。所以练体之时,不可拘束,然而所用之时,外形亦不可有散乱之式,内中不可有骄惧之心。就是遇武术至浅之人,或遇不识武术之人,内中不可有骄傲之心存,亦不可以一手法必胜他人。务要先将自己之两手,或虚或实,要灵活不可拘力,两足之进退,要便利不可停滞。或一二手,或三五手不拘,将伊之虚实真情引出,再因时而进之,可以能胜他人也。倘若遇武术高超之人,知其功夫极深,亦见其身体动作神形相合,己心中亦赞美伊之功夫,亦不可生恐惧之心。务要将神气贯注,两目视定伊之两眼之顺逆,再视伊之两手两足,或虚实、或进退。相交之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彼短我长,彼长我短,亦得量彼之真假灵实而应之,不可拘定一成法而必胜于人也。如此用法,虽然不能胜于彼,亦不能一交手,即败于彼也。故练拳术之道,不可自负其能,无敌于天下也。亦不可有恐惧心,不敢与人相较也。所以务要知己知彼,知己不知彼不能胜人;知彼而不知己亦不能胜人。故能知己知彼,可以能胜人,而亦能成为大英雄之名也。

    第十四节 许占鳌先生言

   一则

    许占鳌先生云:练形意拳之道,万不可有轻忽易视之心。五行十二形,以为七日学一形,或十日学一形,大约少者半年,可以学完,多者一年之功夫足以学完全矣。如此练形意拳,至于终身不能有所得也,所会者,不过拳之形式与皮毛耳。或者又知此拳之道理精微,不易得之于身,而有畏难之心,总疑一形两形,大约三年五年,亦不能得其精微,若于全形之道理,大约终身亦得不完全矣。二者有一,虽然习练,始终不能有成也。二者若是全无,再虚心求老师传授,第一,三害之病不可有;第二,九要之规矩要真切;第三,三体式要多站,九要要整齐,身子外形要中正,心中要虚空,神气呼吸要自然,形式要和顺,不如此,不能开手开步练习也。若是诚意练习,总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站。因三体式是变化人之气质之始,并非要求血气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拙气拙力之病)。所以站三体式者,有迟速不等,因人之气质禀受不同也。至于开手开步练习,一形不顺不能练他形,一月不顺,下月再练,半年不顺,一年练。练至身体和顺,再练他形。非是形式不熟,亦是内中之气质未变化耳。一形通顺再练他形,自易通顺,而其余各形皆可一气贯通。拳经云:“一通无不通也。”所以练形意拳者,勿求速效,勿生厌烦之心,务要有恒,作为自己一生始终修身之功课,不管效验不效验。如此练去,功夫自然有得也。

   二则

    形意拳术三体式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即人身中之头、手、足也。亦即形意、八卦、太极拳三派合一之体也。此式是虚而生一气,是自静而动也。太极两仪至于三体式,是由动而静也。再致虚极静笃时还于本性。此性是先天之性,不是后天之性,此是形意拳术之本体也。此三体式,非是后天拙力血气所为,乃是拳中规矩,传授而致也。此是拳术最初还虚之道也。此理与静坐之功相合也。静坐要最初还虚,俟虚极静笃时,海底而生知觉,要动而后觉,是先天动,不可知而后动,知后而动是后天忘想而生动也。俟一阳动时,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于气穴,神气相交,二气合成一气。再有传授,文武火候老嫩,呼吸得法,能以锻炼进退升降,亦可以次而行功也。因此是最初还虚,血气不能加于其内,心中空空洞洞,即是明心见性矣。前者自虚无至三体式,是由静而动,动而复静,是拳中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也。中者是未发之和也。三体式重生万物张者,是静极而再动,此是起钻落翻已发也。已发是拳之横拳起也。内中之五行拳、十二形拳,以致万形,皆由此而生也。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动是未发之中也。动作能循环三体式之本体,是已发之和也。和者是已发之中也。将所练之拳术,有过由不及而之气质仰而就,仰而止,教人改气质复归于中,是之谓教也。故形意拳之内劲是由此中和而生也。俗语云:拳中之内劲,是鼓小腹硬如坚石,非也。所以形意拳之内劲,是人之元神、元气相合,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无过不及,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气之动而发于周身,活活泼泼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中庸云:“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是拳之内劲也。善练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三体式,无论变更何形,非礼不动(礼即拳中之规矩姿势也),所以修身也。故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行止坐卧,皆有规矩。所以此道动作是纯任自然,非勉强而作也。

    古人云:“内为天德,外为王道,并非霸术所行。”亦是此拳之意义也。

    第五章  八卦拳

   程廷华先生言

    程廷华先生云:练八卦拳之道,先得明师传授,晓拳中之意义,并先后之次序。其实八卦,本是一气变化之分(一气者,即太极也),一气仍是八卦四象两仪之合。是故太极之外无八卦,八卦两仪四象之外亦无太极也。所以一气八卦为其体,六十四变,以及七十二暗足,互为其用。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道,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合身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体用焉,亦莫不有八卦之道焉。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若是言练,先晓伸缩旋转圆研之理。先以伸缩而言之。缩者是由高而缩于矮,由前而缩于后。从高而缩于矮之情形,身子如同缩至于深渊;从前而缩于后之意思,身体如同缩至于深窟。若是论身体伸长而言之,伸者自身体缩至极矮极微处,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扪于天;往远伸去,又同手探于海角,此是拳中开合抽长之精意,古人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所以八卦拳之道,无内外也。研者身转如同几微的螺丝细轴一般,身体有研转之形,而内中之轴,无离此地之意也。旋转之,是放开步法,迈足望着圆圈一旋转,如身体转九万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至于身体刚柔,如玲珑透体,活活泼泼流行无滞,又内中规矩,的的确确不易。胳膊百练之纯钢,化为绕指之柔。两足动作,皆勾股三角。两手之运用,又合弧切八线。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理数兼该,乃得万全也。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身之所行,是孝悌忠信。无事口中可以常念阿弥陀佛,行动不离圣贤之道,心中亦不离仙佛之门,非知此,不足以言练八卦拳术也。亦非如此不能得着八卦拳之妙道也。

    第六章  太极拳

   郝为桢先生言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若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掤、捋、挤、按也),功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手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功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功,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桢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陈秀峰先生言

    陈秀峰先生言,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干四枝共六十四卦也(其理八卦拳学言之详矣)。与程廷华先生言游身八卦并六十四卦两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则一也。陈秀峰先生所用太极、八卦,或粘或走,或刚或柔,并散手之用,总是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以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动作所发之神气,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此拳之道理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极拳经论之最详)。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各有所当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