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传统的拜师礼仪及其他》

标签:
回忆 |
分类: 蒲阳孙门 |
《谈谈中国传统的拜师礼仪及其他》
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书画.中华武术和中医药一源三歧,千百年来,它的传承形式一直是靠师徒口传身授.因此,中国传统特别强调师徒名分,讲究尊师重道,注重拜师礼仪.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是一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只有通过拜师入门,才被视做真正的薪火传承.称为"入室弟子",没有拜师的弟子称为"记名弟子".所以,师生都把拜师仪式看作是一件非常隆重和严肃的事情.
在茫茫人海中,弟子有缘得识恩师并从师学艺是第一步.弟子在从学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后,可以自己真诚的提出来或由门内人代为转达拜师的请求.
师傅在正式收徒前,一般要对弟子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较长时间的考察,以决定是否择其为徒而收入本门.
师徒讲求的是一个缘份,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弟子入门后,对师徒双方,就都有了一份责任.五行八作多见:师择非其人而不传,弟子不正,欺师灭祖而有辱师门.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俗谚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拜师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拜师礼前,要先请引师、保师向师父引荐获准,再写拜师帖,择吉日举行拜师仪式,参加者除师父和拜师者,主要是门内叩头弟子和亲友为证人.拜师的完整程序有:
举行拜师仪式后,徒弟就入了师门,要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师父对爱徒要精心传授技艺,弟子对师父要尊敬如父并侍奉,称师父的夫人为"师母".日常遇到师父和师父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弟子要主动前去;每到传统节日要带上礼品慰问师父,在心不在物.弟子如果取得成绩,都要一一向师父汇报.送礼,表示自己没有忘记师父的栽培之恩,这叫"报师".
1990年农历4月8日,我和李顺、傅良才、王启民等四人是同一批拜师剑云先生的,于季芳师兄、傅淑媛师姐伉俪、本家人孙庚辛先生和天津的孙琦女士伉俪等十余人到场参加.记得先师剑云先生非常谦逊:称自己本不足以收徒,与我们半师半友,是代先父禄堂公收徒,传承孙门武学.
当天上午在剑云先生家里,北面挂先太师禄堂公照片像,设香案,由先师剑云先生向先太师禄堂公上香,行叩拜大礼,奏告先太师禄堂公吸纳弟子,孙门传承有人;然后她站立于北面旁侧,坚不受头.
我等四人依年齿顺序,逐一面北拜于先太师禄堂公画像前,顶帖拜师行大礼;先师剑云先生站立于北面旁侧,同时一一躬身回半礼.
礼成,剑云先生坐于北面旁侧,我等四人立于后、合影,至今仍有照片为念。
余拜师礼仪程序无二,惟先师剑云先生赠孙氏拳学的书上面题字为:"于卓贤棣惠存",剑云先生还特别对我解释了"棣"字的古文含意.
拜师礼仪前,当呈上我用文言文写的拜师帖,剑云先生当众鼓励我说:"旧学根底很深".顺便说一下,当时在我们的拜师帖中,常见有:"终身面北,永不叛师"的对仗语句.
不幸2003年10月2日,先师剑云先生90高龄驾鹤西行.10月5日晚,我等一行夜车疾驰保定奔丧,痛彻心骨.次日上午官方各界举办追悼会礼毕后,来自全国的入室弟子,面对剑云先生遗容行三叩首大礼,最后一次行重礼辞别恩师:从此孙门师徒,阴阳两界永分离.
先师剑云先生常说:"未曾学文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孙氏武学是拳与道合,文举武张.泱泱中华五千年,自古便为礼仪之邦.曾子避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张良拜师、千里鹅毛,中国是文明古国,可见文明礼仪对于我们之重要.
附带介绍一点中国古代礼仪的小常识:传统叩拜礼:"九拜".
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稽首,是拜礼中最敬、且最重者,为臣对君、下对上之礼.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为稽,手在膝前,头在后.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是平辈间的常礼.我们在古人书信和今人的文言文中多见到.
空首,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是君对臣、上对下之还礼.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这几种都是正拜的变通.肃拜,是拱手礼,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也就是今天的作揖.这是军礼,因为古代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