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兴趣的那些事儿

标签:
教育兴趣责任习惯自由自主成长育儿 |
分类: 集思广益 |
(养育孩子,目的是什么?看网友讨论孩子的“兴趣”、“自觉”、“习惯”、“责任”,以及父母的“指导”、“引导”、“鼓励”等等,看起来可能未必会特别辉煌,但或许还是能解决一些理念或实际操作中的问题的。原帖孩子没有兴趣的那些事儿,正在热议中。)
不止一次的和朋友聊到,孩子对某件事情没有兴趣。不是我的孩子没兴趣,就是他/她的孩子没兴趣。很巧的是,我们多半都很赞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引领孩子走向未知的领域。
我们的做法呢,各有不同。
有耐心等待的。花到了时候自然会开,要做的只是细心的呵护,和静静的等待,朋友如是说。
有到处收罗讯息,出尽百宝要让孩子生出兴趣的。那个东西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简直必不可少,趁着孩子现在小,还听话,要想办法让他产生兴趣,朋友如是说。
说实话,前者的耐心,我还真不敢说我有。而后者的做法呢,我本能的又有些抗拒。
最近看到孩子的几件事,让我又一次的想到了这个问题,孩子的“兴趣”,和“自觉”,和“习惯”,和“责任”,到底有没有关系?关系多大?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能做些什么吗?
在我看来,孩子没兴趣的那些事呢,有些事是非做不可的。比如生活的自理,洗碗做饭打扫卫生。比如家庭作业、暑期作业。
有些事则是可做可不做,但似乎做了更好的。比如唱歌跳舞玩乐器。比如游泳打球之类的各种运动或游戏。
先说说我觉得非做不可但又显然不在孩子“兴趣”范畴的那些事吧。
昨天我妈跟我说,孩子看着大家吃完饭的一桌狼藉感觉十分头痛,心烦得不行。她跟孩子说,算了吧,那个钱就别挣了,我帮你洗,你就可以去干别的事了。孩子却一口回绝:“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我的责任。”
听我妈这么说,我很欣慰。
没错,我们每周会给孩子一定额度的零花钱,其中部分与家务劳动挂钩,部分是不需要做任何事也可以得到的。孩子很高兴有一笔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这样他就可以在出去玩的时候请我们吃个冰淇淋,或者给同学买生日礼物了。但我没想到的是,即便洗碗成为他的一个负担——呃,我妈做饭喜欢变花样,有时候的确会有些“遗(留的痕)迹”比较庞大,收拾局面会相对困难些——他也肯承认这是他的“责任”,并且愿意去承担这个“责任”。
而这些天我们跟孩子在暑假作业问题上的对立,又与此形成了很有趣的对照。
暑假过了一大半了,孩子的作业还剩下一篇日记,一篇读书报告,给一本著名故事生造一个新人物并讲述其故事。。。一大堆。
于是每天给他提要求、和他讨论可以怎么设计怎么写,把我这铁棒,也快磨成绣花针了,但孩子还是和你悠哉。说要写读书报告吧,他可以读上十来本书,到最后,下笔写出来的,只有寥寥三四行。日记,更是有得拖就拖了,反正暑假还没过完呢,他只要动动嘴,说打算写以后发生的某件事,这个活儿就可以暂时的推搪过去。至于其他的创意作业,更加是没谱的事儿,他嘴上没信儿,我更看不到希望啦。
洗碗能洗成责任,作业为什么就不行呢?到底是什么,使他这样的看待事情呢?
我猜,可能是因为我在洗碗、买菜、为家人服务的问题上,从来都看得很重,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孩子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而在作业的问题上,我的表现相对要温和得多,今天不做,不是还有明天么,他就很自然的选择把疑难问题放到后面去解决了。
照这么看,是不是可以说,家长的态度,可以影响孩子看事情的方式呢?
我在心里给一些事排了序,孩子在行动上就会反映出我的排序?
精彩讨论:
dotor.w
兴趣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把愉快的体验和具体的某类事件联系到一起的心理印记,直接浅显的在大热天吃冰淇淋,喝啤酒是很物理化的直接愉快体验,这个等值于很多家长说的,我的孩子对某艺术某悦读有特殊兴趣,然后不断的重复体验这个快感,同时家长给予认同有更鼓励这个快感的固定,这个也等值于,某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背乘法口诀没兴趣,因为没有直接的物理快感,同时家长也认同这是不愉快的体验。
世界是围着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可爱愉快兴趣和貌似有天分存在的某个兴趣有美好愿景建立的,这个存在于某个小环境和婴幼期,评价的标准是家长。
深层次的快感是伴着痛苦,挣扎,自我战胜和实现,成年人的世界里,兴趣的快感是多元化的,不会是单方面的我孩子喜欢,我孩子没兴趣,讨厌,没耐心去衡量。
与这个世界合作,与自己的环境和谐,团队工作,自我坚持,忍受单调,对努力和付出艰辛和挣扎后实现目标的控制欲释放,陪伴着自我认知和自信的价值体系建立,更有信心去挑战和征服,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能有幸去迎接挑战享受胜利的快感,也许,这才是责任,信念,坚韧的来源。
-------------------一句话,我不赞成很家长直接简单的以兴趣这样的评价来建立愉悦体验,否定痛苦,枯燥和坚持也能产生的愉快体验,哪怕是很小的孩子。
jerryhao
(一)
孩子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孩子小,了解的东西较少,所以父母有建议的责任,应该告诉孩子可能面临的结果,但不是给孩子做决定。
孩子应该学习承担后果,但不能要求孩子去承担后果。
孩子万一不喜欢了,可以考虑放弃,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坚持也没问题,但最好莫过找一条比现在更好的路。做好了,孩子也许就会继续喜欢的。
父母有责任去了解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你不去给他决定,但不意味着不会引导,或者帮孩子创造机会。
(二)
但实际走起来总是觉得自己给孩子设计的那条路是最最正确的。
也许放开了想一下,自己就会欣然了。
我发现家长的不坚持,是孩子不坚持的一个很大因素。
在一些事情要不要做的时候,孩子其实是会试探家长的态度,如果家长态度不够坚决,孩子感觉到了,那么ta就会不知所措,想试试不做的结果。
家长摇摆的态度会让孩子也不确定界限。
所以,家长如果要求孩子一定要做的事,必须温柔但坚定地表明态度,决不让步。
多数时候是家长自己不知道该不该坚持,孩子才会时而顺从、时而反抗,让家长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