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健康 |
分类: 宝宝养育 |
宝宝生病是爸妈最头疼的事情了。宝宝一受凉,鼻塞、流涕、发热、咳嗽接踵而至,爸妈免不了一通折腾,打点滴、吃药一齐上,好不容易退烧了,宝宝们也瘦了一圈,胃口也差了,看上去虚虚怯怯的真让人心疼。于是爸妈就赶紧给宝宝补,结果这边没补起来,那边又感冒了。怎么办啊?
不着急,小儿调理,推拿是既简便又有效的方法。我们一起学习下,做好宝宝的家庭医生。
小儿推拿的取穴多在手部,由于宝宝的手触觉是最敏感的,在推拿时,柔和的触觉经过神经传导投射在脑部,使神经、内分泌功能趋于平衡,起到调和阴阳,顺畅气血,调节脏腑机能的作用。学习小儿推拿首先要认识小儿穴位,由于穴位多,家长不易掌握,所以选出最常用、最重要的几个穴位,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然后爸妈们就可以试着定位练习着给宝宝推拿了。
1.脾经穴
位置:在拇指桡侧缘(两手掌面向上摊开时,拇指外侧边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手法:妈妈用左手握宝宝的左手,同时以食、拇二指夹住宝宝的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从宝宝拇指尖外侧边缘推向拇指根外侧边缘,称为补脾经;将宝宝拇指伸直,自拇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脾经;来回推之,称为清补脾经。
时间:5~10分钟。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补脾经);消食积、化痰涎(清脾经)。
主治:体质虚弱、肌肉消瘦、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伤食、痰湿、虚弱咳嗽等症。
清脾经能清热化湿、利痰止呕。主治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清补脾经能和胃消食、增进食欲。用于饮食停滞,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滞、吞酸纳呆、腹泻、呕吐等症。
位置:在大鱼际桡侧成一线(顺着脾经从拇指根向掌根的延伸)。板门穴:位于掌面远心腕横纹上大小鱼际之间。
手法:用拇指从掌根推向拇指根,称为清胃经;此穴只清不补(因为胃的运动以下行为顺,清胃穴能促进胃的运动功能,宝宝吃进的食物能够顺利往下运转,就能减少食积,减少胃火过剩或食积导致的口臭)。
时间:5~10分钟。
作用:清中焦湿热、消食和胃、降逆止呕、除烦止咳。
主治:清胃热(胃热导致的腹胀、口臭、便秘)、食欲不振、止呕(促进胃的向下的推动以减少呕吐,多与板门穴同用)、止鼻血。板门穴:主治吐泻、胃痛。
临床应用:清胃经能清中焦脾胃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咳。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吐血衄血、烦渴善饥、食欲不振等,多与清脾经、揉板门等合用。
3.肺经穴
补肺经能补益肺气,主治肺气虚损、少气懒言、面白、自汗、盗汗。
4.大肠经穴
位置:在食指桡侧缘(两手掌面向上摊开时,食指外侧边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手法:用推法。妈妈用左手握宝宝左手,同时以食、拇二指夹住宝宝食指,再用右手拇指从宝宝食指尖外侧边缘推向食指根部外侧边缘,称为补大肠经;从拇食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大肠经;来回推之,称为清补大肠经。
时间:5~10分钟。
作用:调整大肠功能(补大肠经可以止泻;清大肠经可以促进排便,泄肝胆火)。
主治:泄泻、脱肛(补大肠经);便秘、肛门红热(清大肠经)。
5.肝经穴
位置:食指掌面
手法:用推法,从宝宝食指指根的掌面起推至指尖称为平肝经,肝经穴没有补。
时间:2~5分钟。
作用:清肝热,平肝风,疏肝气,开烦郁,和气血。
主治:目赤、烦躁不安、脾气暴躁、头晕头痛。(常与清肺经穴同用,称为平肝清肺)。配图~平肝清肺穴
6.三关穴
位置:在宝宝前臂桡侧缘(掌心向上摊手,前臂的外侧边缘从手腕横纹到肘横纹一线)。
7.天河水穴
8.六腑穴
推拿时注意事项:
1.手法很重要。在推拿的时候常会出现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这跟手法有很大的关系。推的时候力度要不轻不重,要让宝宝能够接受,推拿频率最好能达到每分钟100次。推的时间一长,有的妈妈就会手累,动作就会做不到位,这会影响效果。
2.推拿时要用滑石粉。在给宝宝推拿时会摩擦皮肤,为了防止宝宝的皮肤被擦破,妈妈要用手指蘸滑石粉后在宝宝穴位上操作,滑石粉能够起到润滑作用,就不会擦破皮肤了。滑石粉在药店都有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