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智慧(下篇)
(2011-07-20 11:33:00)
标签:
胎教杂谈 |
分类: 专家面对面 |
悦音声——诗歌是古人馈赠给孕妇的最好礼物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胎教起始于周文王的母亲。周文王的母亲怀孕后,经常“令瞽颂诗”,就是找了一个盲人专门给她背诗听。
“令瞽颂诗”,短短四个字,里面却蕴含着大学问。首先,为什么找了一个盲人呢?原因是盲人看不见东西,所以内心会特别宁静,他读出来的声音就会很清透,而胎儿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这样的声音对胎儿的生长很有好处。所以孕妇朋友们可以让老公经常抽点时间给自己读读诗歌,假若老公没空,自己读读也挺好。当然,也不要多读,一天读那么几首就可以了。有的人说我一定要多看书,这样我的孩子很早就会认字了。这就是没有懂得无为之道。事事不要过于强求,也不要异想天开,一句话“尽人事,知天命”,就可以了。
其次,为什么要读诗歌呢?因为诗歌平缓而优美,又有很好的节奏感。人是“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怀孕过程中,要多接触善,多被善感动,这些都会影响你的心情,进入你的血脉。现在国学比较兴盛,如果电视里正在放《论语》、《诗经》、《三字经》之类的节目,孕妇朋友们就可以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这些都是对孩子很好的陶冶。什么恐怖片、言情片就别看了,这类片子不是让你精神紧张,就是太过煽情,让你情绪激动,人心情的紧张或激动,都会影响血脉,导致经脉不通畅,对胎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只说好事,不说坏事
我自己怀孕期间发现了一个现象,现在所有关于怀孕的书全是西医的,而这些西医的书不管千变万化,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成天到晚地吓唬你。比如说,谈到吃药就危言耸听,把这事说得跟天塌下来一样,恨不得只要孕妇吃过药了,这孩子就必是个畸形。有很多人在怀孕的第一个月是不知晓自己已经有身孕的,感冒时吃了点药,结果等知道后就被吓坏了,就怕这个药会对孩子有巨大的副作用,成天犹豫不定,以泪洗面,有的甚至导致了流产。
我当时看到这些书的内容的时候,也吓得胆战心惊,后来我干脆把这些西医的书全扔掉了,就看中医的书。
中医的书,仅仅几句话就把胎孕这事说得特别美好:它告诉你这是人生的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福田”造好了,再把种子种进去,然后做好胎教,逐月养胎,待到十月之时,就会“瓜熟蒂落”,听着就那么圆满。中医讲究身心不二,它解决的永远不单纯是肉体的问题,一定会同时解决心灵的问题。
“只说好事,不说坏事”,这是中国传统胎教的一个核心。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可以谈论呢,干啥总要说那些糟心的事呢!我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孕妇,就要有屏蔽“垃圾话”的本领,好话咱听着,哈哈一乐,坏话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就出来,毫发无损。大大咧咧,没心没肺,这才是一个孕妇的良好状态。
古人认为,怀孕“如执持宝玉”,就是像端着一捧宝玉一样,心静了,行为就安定。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心变得宁静呢?有句话讲得好,“妈越傻孩子越聪明”。虽然这是大白话,但特朴实。这里的“傻”指的是无所用心,就是“至人之用心也若镜”(庄子),你的心像镜子一样,越平静越好,否则你总爱生气,爱想事,元气经常被调上头部,底下气血就会不足,于是就滋养不了孩子。
孩子的好性情来自于母亲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感应,比如当接触一个人时,无论是否曾经认识,只要你的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对方就会感应到你的温暖、善意和热情,通常对方也会回馈给你积极的情绪。所谓“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这个道理。
怀胎十月,孩子天天待在母亲的肚子里,母子之间的感应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因此,母亲的性情就极其重要了。古语云:母孕宁静,子性和顺。母亲在怀孕期间身心所处的氛围是否宁静和谐,直接影响孩子后天的性格是否平和孝顺。
母亲要养好自己的性情,古人认为有两个要点:一是“目不视恶色”,就是不要看不好的东西,因为五脏六腑的精气全聚于目,眼睛看多了不好的东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二是“耳不听淫声”,意思就是不听那些嘈杂的噪音,不听不健康的音乐,让自己尽量阳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