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胎儿发育杂谈 |
分类: 专家面对面 |
文/盖铭英(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
1.胚胎及胎儿的发育
(1)受精卵期:精子与卵子相融合形成受精卵,每一个精子及卵子各有23个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含有23对染色体。受精卵在由输卵管向宫腔移动的过程中,进行分裂,72小时后受精卵分裂成16个细胞,称“桑椹胚”。约在受精后的第4日“桑椹胚”进入宫腔,继续分裂发育为有液腔的“晚期囊胚”,其内细胞团突向宫腔,液腔的外层为滋养细胞。受精后的第6~7日,体积迅速增大的“晚期囊胚”完成定位、粘着于子宫内膜上皮,再进一步侵入到子宫内膜,这一过程,称为“着床”。着床后受精卵由晚期的囊胚发育为“胚胎”。
(2)胚胎期:妊娠2~8周称为胚胎期。胚胎的中、内、外胚层细胞分化,发育为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全身各种组织器官,外层的滋养细胞逐渐形成胎盘。
(3)胎儿期:从末次月经的第一日起开始计算,自妊娠9周至妊娠足月为胎儿期。此期,胎儿从初具人形,逐渐发育至器官功能成熟,能适应脱离母体后在外界的生存。
妊娠8周:胚胎已初具人形,心脏形成,B超可见心脏跳动,各器官正分化发育,已能分辨手、足、眼、耳、鼻等。
妊娠12周:约9厘米长,外生殖器已发育,可分辨男女。
妊娠16周:
妊娠20周:身长约25厘米,全身有毛及胎脂,开始有吞咽及排泄功能,
妊娠24周:身长约30厘米,各脏器已发育,皮下脂肪已开始沉积,皮肤出现皱纹。
妊娠28周:胎儿身长约35厘米,体重约1000克,为有生机儿,已有呼吸运动,生后能啼哭。
妊娠32周:身长约40厘米,体重可达1700克,出生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存活可能。
妊娠36周:身长约为45厘米,体重约为2
妊娠40周:胎儿身长约为50厘米,重约3
2.胎儿附属物的发育
胎盘
(1)构成:胎盘由底蜕膜、叶状绒毛膜及羊膜组成。
羊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是胎盘最内层。羊膜是附着在绒毛膜板表面的半透明薄膜,光滑,无血管、神经及淋巴,具有一定的弹性。正常羊膜厚0.05毫米,自内向外由上皮细胞层、基底膜、致密层、纤维母细胞层和海绵层5层组成。
叶状绒毛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是胎盘的主要部分。胎盘的主要结构是绒毛。它经历3个发展阶段而成,即一级绒毛、二级绒毛、三级绒毛。大约在受精后3周,当绒毛内的血管形成时,建立起胎儿的胎盘循环系统。胎儿正是靠着胎盘的血液循环从母体流经胎盘的血中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的。
底蜕膜: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它的底部有一层很薄的板,称蜕膜板。母体的子宫螺旋动脉就是从这里进入母体叶,以每分钟500~600毫升的流速进入绒毛间隙,而胎儿血液则经脐动脉直达绒毛的毛细血管与经绒毛间隙的母血进行物质交换。
(2)形态:胎盘分为母体面与胎儿面,在母体面由胎盘隔分为15~20个小叶。胎儿面表面覆以羊膜,脐带附着处脐动脉、脐静脉分支至边缘,穿过绒毛板进入绒毛干及分支。胎盘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6~20厘米,厚1~4厘米。
(3)胎盘的功能
代谢功能
1)物质转运与交换——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的交换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①简单扩散:指物质通过细胞质膜从高浓度区扩散至低浓度区,不消耗细胞能量。分子量小于250、脂溶性高、不带电的物质易通过,如氧、水、电解质。
②易化扩散:物质通过细胞质膜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不消耗细胞能量,扩散速度比简单扩散要快。如葡萄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扩散的。
③主动转运:指物质通过细胞质膜从低浓度区逆方向扩散至高浓度区,需要代谢产生热能作为动力,如: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及钙、铁的转运。
④较大物质:通过细胞膜裂隙、吞饮、吞噬等方式,如:免疫球蛋白、大分子蛋白的转运。
气体交换
在母体和胎儿之间,氧和二氧化碳是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进行交换的。
防御功能
胎盘屏障对胎儿有保护作用,但作用有限,小分子,如IgG抗体可通过胎盘,使胎儿得到被动免疫力。细菌、原虫等可先感染破坏绒毛结构,再进入胎儿血中感染胎儿;各种病毒也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合成功能
胎盘产生的激素有:蛋白激素——其中包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人胎盘生乳素(HPL)、妊娠特异性ß1糖蛋白;
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②人胎盘生乳素(HPL):
③妊娠特异性ß1糖蛋白: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用于监测胎盘功能及胎儿状况。
④雌激素:由胎盘绒毛合体细胞产生,从妊娠第10周开始即在母血中逐渐增加,是维持妊娠的重要激素。
⑤孕激素:孕早期由黄体产生,孕8~10周主要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随妊娠进展而增加。雌、孕激素对维持妊娠的稳定性很重要。
⑥催产素酶:为糖蛋白,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
⑦耐热碱性磷酸酶: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随妊娠进展而增加,是胎盘功能指标之一。
胎膜
组成:胎膜由绒毛膜和羊膜组成。绒毛膜为胎膜的外层,与羊膜可以完全分开;羊膜是胎膜的最内层,有活跃的物质转运功能。胎膜中含有的多种活性酶,与甾体激素的代谢有关,含有多量花生四烯酸的磷脂,与分娩的发动有关。
羊水
(1)来源:早期为母体血浆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胚胎血循环形成后,水分及小分子物质经未角化的胎儿皮肤漏出,进入羊水。羊水的成分类似母体血清及组织间液,但蛋白质及钠较低。妊娠中期后,胎尿为羊水的重要来源,此时羊水的渗透压较低,尿素氮、肌酐、尿酸均渐增高。胎儿通过吞咽羊水,使羊水量维持平衡。
(2)羊水的吸收:50%由胎膜完成。胎膜在产生及吸收羊水方面起很大作用。胎儿消化道是吸收羊水的重要途径,胎儿每日吞咽羊水500毫升,经消化道进入胎儿循环,形成胎尿后,再排至羊膜腔。
(3)羊水量:妊娠8周为5~10毫升,10周时约30毫升,20周时400毫升,38周时1000毫升,以后逐渐减少。羊水早期为无色、透明状,足月时略浑浊,不透明。
(4)羊水成分:98%~99%为水分,1%~2%为无机盐及有机物,内有胎儿脱落的上皮细胞、毳毛、毛发、少量白细胞、白蛋白及尿酸盐等,羊水中亦含有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前列腺素、人胎盘生乳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还含有酶,如乳酸脱氢酶、溶菌酶等。
(5)功能:
②
③
④利于胎儿体液恒定,胎儿可以依靠羊水保护其液体平衡,当胎儿体内水分过多时,可以胎尿方式排入羊水,脱水时除节制排水,还可吞咽羊水加以补偿。
⑤
脐带
连接胎儿与胎盘。脐轮至胎盘的胎儿面,长约30~70厘米,直径1~2.5厘米,内有2条脐动脉、1条脐静脉,外有华尔通胶,胎儿通过脐带与母体胎盘连接,进行营养及代谢物质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