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赢赢赌,博到输输去! 都是因为找错人?

(2011-06-26 20:52:12)
标签:

it

分类: 成长记《绕着地球做生意》

什么样的情况,会让一个对的人变成错的人?什么样的情况,会让一盘好生意,硬是「赢赢赌,博到输输去」?又是什么样的情况,会让在国际市场身经百战的老将,心痛失望而叹息落泪?


有次,我去参加公司在中南美洲某个市场的年度经销商大会,由于在当地市场发展陷入瓶颈已有一段时间,所以在出发之前,我对此行已早有最坏打算的心理准备。


事实上,我们公司在这个市场耕耘了好几年,在这期间,我们曾经因为识人不明、误信小人,差点让公司受伤惨重,也曾四处碰壁,坐困愁城,一直都没有办法更进一步突破,但后来,我们终于从当地某家大公司中找到1位担任高阶主管的人才,这位主管不论就人品、操守、专业知识都是上上之选,努力工作的精神更是值得肯定,而在这位主管到位之后,头1年公司营运的确逐渐进入正轨,但之后业绩表现却未再有明显进展,面对新进竞争对手的节节逼近,当地团队却似乎没有实时应变的能力,让既有通路商体系怨声载道,就连以推出新产品来带动买气,也欲振乏力,更糟的是先前卖出的产品纷纷遭到退货,出现严重的存货堆积问题,原本一片看好的公司营运前景,再度乌云罩顶、看不清楚未来的方向。


如我预期的一样,在与中南美区域总经理,共同主持年度经销商大会里,我们被所有的经销商炮轰了一整天,不断的抱怨公司提供的支持不够、沟通合作非常差劲,许多重要的业务商机,在不断的虚耗中浪费掉,而竞争对手却是来势汹汹,不断分食我们既有的市场。


我与中南美总经理,开了一整天的会,听了一连串的坏消息,直到深夜才回到饭店,心力交瘁的2个大男人站在电梯口,本准备要回房间好好休息,但想到白天的那一场会议,心情却怎么都平静不下来。于是,两个人就这样站在电梯口,又谈了2小时,但越讲越沮丧,中南美总经理忍不住拿出手帕擦了擦眼角,长叹一声说:「明明找到了1个好人,公司眼看就要做起来了,但怎会又突然变成这样」?


类似这样又失望、又心痛的经验,其实很多公司都有过,失望的是:「明明就找到一个好的人,公司也眼看着就要起来,但却怎么一下子又趴了下去?」心痛的是:「这个人明明就又优秀、又认真,就是一个『好人』,但怎会把公司搞得一团糟,接下来到底要怎么处理?又到底该拿他怎么办?」而许多产品公司脑子里另1个更大的问号是:「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天时轮转   「对」的人变成「错」的人?


就此又失望、又心痛的经验来看,虽然我们在中南美洲市场的那位主管是好人1个,对产业知识的了解也不差,做起事来正正经经、认真努力,在一开始从无到有的阶段,恰如其分的扮演好建立业务基础的创业家角色,但后来之所以状况丕变,主要是因为他对市场通路业务的习性所知不多,无法准确的掌握产品生命周期与区隔重点,只会与通路商分析市场、谈市场营销策略,缺乏将产品推广转化成为实际营收的能力,因此当竞争者来袭就乱了阵脚,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更不懂得要与通路商谈判沟通,以取得更好的竞争位置。


可以这么说,对之前的我们而言,这位主管显然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也就是「对」的人,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位主管面对市场变化的手足无措,却让他变成了「错」的人。


「对」与「错」之间,其实只有一线之隔,与其勉强辩证是非、论断对错,还不如回到公司求才的原点,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又有哪些蛛丝马迹可循?事实上,找对人当然是重要的关键,但却不是成功经营国际市场业务的唯一要素,集结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才是真正圆满成就经营国际市场业务价值链的核心。

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其实就是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但吊诡的是,什么是「对」?什么又是「不对」?就如同金刚经上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今天是对的,不代表明天仍是对的,更不代表永远就是对的。


事实上,不论是对的市场、对的通路、对的产品、对的人才团队,原本就是产品公司费尽心思所追求的,对于产品公司而言,在经营国际市场业务的过程中,种种所谓「对」的要素,就是要能够弥补价值链的不足,理顺价值链的环节。在上述的例子中,凸显了这位中南美国家市场的主管不是不好,也不是他不再努力工作,而是因为公司发展已进入另一个阶段,市场环境也出现了变化,但他的专长与能力却无法符合公司当下的需求,造成公司价值链出现漏洞。


价值链是会不断变动的,时间、空间、甚至是人心的变化,当价值链在逐渐变化的过程中,既有团队若无法跟着调整脚步,就会让原本「对」的人事物,变成「错」的,让原本适才适任的团队,成为让价值链运作空转的绊脚石。所有产品公司其实都应该要清楚的认知,面对国际市场业务不断变化的情势,这世界没有永远的「对」的人,而找到「适合」的人,才能持续理顺不断变动的价值链环节。


水土不服+错误期望  橘逾淮而北为枳! 

 
除了市场环境、价值链环节的改变,会改变人才团队的适任性,许多产品公司也常会为选人用才「货不对版」的状况感到苦恼。有个朋友就曾向我抱怨说:「有些人还没进来公司之前,看起来是对的人,但怎么进来公司之后,就全走样了」。


周礼考工记序中提到:「橘逾淮而北为枳」,指的是因为气候水土不同,自然会生长出不同的植物果实,生长在江南的橘子,一越过淮河到了北方,就变成了枳实了。有些人不论是履历背景、还是面谈结果,都被产品公司认为是一等一最适合公司的人才,但很奇怪的是,一进到公司就什么都不对劲,过去有的优点全部不见,过去没看到的缺点却全部现形。事实上,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其实,货还是一样的货、人还是一样的人,问题其实出在产品公司的期望与环境上,就如同有橘与枳的差异,其实就在淮南与淮北迥然不同的水土气候。


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公司,希望找到一位能够掌控海外市场布局的统帅,也从国际级知名大厂找到了位极人臣的优秀高阶人才,选择聘请此一主管,是因为他具有国际观、更具有大格局,看上去体面大方又气派,对于公司海外市场形象的建立,会有正面的帮助。但在另一方面,许多产品公司、特别是来自台湾的产品公司,心底对这样的高阶主管人才却还有另一种期望,希望他不但要能统御三军,还要能放下身段、亲手实作,但是这样的期望,与起初找人时的心念并不一致,但就因为这个人与期望有所出入,就忍不住抱怨他「货不对版」,却完全忘记了,是因为自己错误的期待,而造成这样的落差。


除了错误的期望外,另一个造成「货不对版」错觉的原因,则来自于产品公司本身的环境与人才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时候,我们请1个大公司的人来,希望他能做出大公司的格局,但做了一阵子之后,发现他这也做不起来,那也做不起来,工作能力还不如一般员工。但事实上,这个人并不见得真是那么差劲,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况,很多时候是因为,公司无法提供他所需要的资源支持,在小公司的资源限制条件下,却要求做出大企业的格局规模,无异是缘木求鱼般的困难。
而有些时候,新加入公司的人才团队,对

于初来乍到新的环境,也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有次,我们在某个市场新聘1位业务主管,这位主管原本自行创业,在当地市场经营通路业务,做的有声有色,但在我们的盛情邀请下,却还是毅然结束公司加入我们。可是在他加入公司之后,我们却逐渐发现,在很多决策思考上,都是以节省成本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追求成长为目标,谈了几次之后,我发现他的能力其实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他的「心障」。因为过去自行创业的小公司背景出身,养成了他凡事以「省」为最高宗旨的行为模式,更因为缺乏大开大阖的格局,在开拓市场业务时,该做的投资都不敢做,即使在进入我们公司之后,他虽了解公司环境已经不同,但却还是没办法立刻破除过去长期养成的习惯。


时势造英雄 还是英雄造时势?


事实上,大部分产品公司都认同,要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进行策略调整,但有趣的是,「知道是一回事」,但「行动又是另一回事」,特别是当直接遭遇到某个海外市场据点,业绩表现不理想时,第1个浮上脑海的念头就是:「是不是人不对」?


问1个简单的问题:「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但大部分台湾公司却都会豪气干云的说:「当然是英雄造时势」!


这或许与台湾人拼搏、不服输的性格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台湾产品公司却也把这一套想法,加诸于对海外据点业务团队的要求上,认为不论市场有多难做、公司产品有多烂、技术支持服务有多差,当地团队就是应该要有「英雄造时势」的气魄,排除万难、逆流而上达成「不可能的任务」。而一旦发现当地团队没办法达成,就认为这个主管、这个团队表现太过差劲,一定是欠磨练,要给他们更大的压力。


但根据过去的经验,产品公司在初期投入海外市场据点经营时,通常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短则6个月,长则可能要一年以上,全视当地市场环境的状况而定。可是,许多台湾产品公司却经常以为,只要找到适合的人,把当地市场业务交给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就会看到明显的成绩表现,如果看不到好成绩,一定是团队不够认真,公司总部一定要给更大压力,要求当地团队订出目标,而若目标还是没达到,就继续「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团队的压力越来越大、公司总部的不满也越来越高。


另一经常会出现的状况是,当海外团队需要支持时,总部就两手一摊,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摆明就是要海外团队要自筹粮草、还得保证一定打胜仗,而身处市场第一线的海外团队,通常就会开始抱怨公司总部的「海鸥文化」,就是像海鸥在港边飞来飞去一样,每次飞过,就丢下1泡排泄物,然后就飞走了,根本不关心当地团队的需求、更不了解市场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总部与海外据点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而有些产品公司也很妙,认定公司业务做不好,一定就是人不对,所以干脆整批换掉,再重找一批人来做。虽然更换团队的决定不见得一定是错的,但频繁的更换海外据点的团队,对产品公司其实是很伤的一件事,因为除了一般的人事成本,有时甚至还得付出高额的资遣费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更换团队而衍生出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认真好好算一算,绝对是一盘稳赔不赚的生意。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产品公司的心态不改,在管理价值链的过程中,只懂得下命令,然后等着验收成果,那么,就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想透过更换团队或主管来改变现况,其实就像是在玩押大小、或是赌轮盘一样,就算产品公司自认为是算牌高手,但说穿了,却也还是在赌机率、比运气。更重要的是,如果产品公司的心态,总是要以「君要臣死,臣不死即为不忠」的错误心态来对待海外团队,就算是找到对的团队、对的人才,也可能因为来自产品公司错误的压力或无理的要求,硬是扼杀了可能的发展。


因此,在海外市场业务发展遭遇困境时,产品公司总部的心态很重要,这将会影响判断价值链调整的节奏,如果是人不对,当然就是该换人,如果是产品不对,就该换产品,但如果是环境的因素不对,产品公司总部就应该一起帮海外据点想办法解决。若只是不问究竟、一味的对既有团队施加压力,套一句俗话:「牛牵到北京还是牛」,不对的人加上不对的环境条件,当然就做不了对的事,就更不可能有对的结果,看不清楚价值链的变化,一味只怪罪「找不对人」,那么,当然永远搞不清楚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结论


产品公司必须要注意的是,国际市场业务价值链的不断变化移动,其实就是对产品公司总部与海外团队的考验,产品公司绝不能以为千挑万选找到1个人就没事了。要注意的是,在人才这件事上,对的人比好的人难找,而适合的人就比对的人更难找,而且攸关公司未来营运的成败。


就如同先前所提到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关键条件必须要完全成立,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找到好的人、对的人、适合的人,是产品公司达到「人和」的第一步,而产品公司本身的心态与环境的建立,则是缺之不可的「地利」,而有了人和、又有了地利,至于「天时」,就别忘了那句老话,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