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外设点 好大喜功?还是长期深耕?

(2011-05-20 17:46:31)
标签:

it

分类: 成长记《绕着地球做生意》

有次,我受邀去参加某家公司的周年庆祝活动,活动开始,就是公司简介影片,在气势磅礡的衬底音乐中,屏幕上出现了超大的世界地图,然后,在地图上密密麻麻浮出了几10多个点,有些大、有些小。这时候,这家公司老板上台致词,他指着背后的世界地图说:「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我们公司在全球各地建立多处据点,而这几10个据点,就是我们公司高度国际化的证明」。


这段话有没有很熟悉?好像有。因为很多公司都会以「海外据点」的多寡作为国际化程度高低的衡量指标,向外界证明公司的国际化能力。事实上对所有投入国际市场业务开发的公司而言,设立海外据点其实是家常便饭,是基于实际经营业务的需求,经常必须执行的决策动作,但公司在海外设的据点越多就是越国际化吗?


在「国际化」的大帽子下,好像到各个国家市场去设点,成为另一种型式的「国际化」正名运动。感觉上好像没有在海外设点,就是不够国际化,更有甚者有些公司的海外设点布局,只是为了要让公司营运门面看起来更有气势,在申请挂牌上市时更有利基、更有吸引市场注意的题材。


但事实上,产品公司之所以需要在海外设立据点,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在于Share Risk,产品公司透过在当地市场设点为通路商Share Risk,而透过设立据点,也可以让产品公司更接近市场,得以更实时掌握市场的脉动;但在此同时,设立据点不是「纸上作业」,而是要投入资源成本的,因为每多设1个点、每多增加1个人,都是成本,也都是费用,增加管理上的技术难度。


比较多的海外据点,看起来是很有面子,但产品公司应该扪心自问,设立海外据点,究竟是好大喜功的为了面子?还是为了一步一脚印深耕市场的里子?


是接近市场   还是远离市场


在我们刚开始经营中南美市场时,只先在智利设点,有次,我们规划了1个横跨智利、哥伦比亚、巴西的巡回产品发表会,第1场在智利,因为当地公司的同事全力投入联络,与当地经销通路商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第1场的产品发表会就来了上百个分销商,成果盎然。


而到了哥伦比亚,因为我们在当地没有设点、只靠经销商负责活动,我就有点担心的问同事:「应该没问题吧?」同事面有难色的回答我:「是有点不太妙,但应该会来个几10个人」,第2天到了会场,状况却是「非常不妙」,可以容纳近百人的场地,只来了不到10个人,我们当场脸都绿了。


有了哥伦比亚的教训,我拼命催促同事一定要与负责活动的巴西经销商确定再确定,到了前1天,我问同事状况如何,同事很高兴的告诉我:「这次妥当啦,巴西通路商给我挂保证,他动用所有关系,这次没有150人,也有100人」。


隔天,在前往会场的路上,虽然是下午1点,但圣保罗的街道上,却似乎充满了周末的气氛,我心里暗自嘀咕:「这些人都不用上班哦,礼拜五下午就提早放假了吗」?而到了会场,2点半开始的产品发表会,一直到3点半,却是连只小猫的踪影都没发现,只有我们与巴西通路商坐在空荡荡的会场里,相对无言。


而1年后,我们已在巴西自行设立据点,同样再度在圣保罗举办新产品发表会,我们当地的同事,针对当地通路关心的重点精心设计了议题,而且聪明的避开周五下午的「准周末」档期,选择周二下午举办研讨会,并且选择一个对通路商很方便的研讨会地点。前1天,同事告诉我:「这次绝对安啦,一定爆满。」我笑着点点头,但心里却想:「你会不会太乐观了点?」但一进到会场,同事所言的确不虚,不到2点半的开场时间,整个会场就坐满了人,连走道都排满了椅子,真的是全场爆满的状态。


在巴西亲身体验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在当地市场设立据点,就是希望更贴近市场,了解因为不同语言、文化、社会风俗、使用者习惯造成的差异,是我们在远处是看不清楚、也掌握不到重点的。


经营国际市场业务之所以需要设立海外据点,其实就是要为当地通路伙伴、客户提供更直接、更充足的支持服务,其中包括营销活动、技术支持、维修服务等。所以产品公司在考虑设点时,应该问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个市场设点?设立据点之后能够提供怎样的功能?


但有趣的问题来了:是因为要把生意做大而设点?还是因为生意规模扩大,所以才需要设点?而这其实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但就我的观察,有些公司在某些市场就是从来不设点,或是放1个人在当地看头顾尾,但当通路商要求设点提供更多支持、或是当地员工希望扩充人力时,公司总部的第1个反应就是先看看业绩有没有达到目标,或是有没有成长,如果没有,那就什么都甭谈。


但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有待商确的,因为设立据点或是扩充据点规模,都是因为当地市场有本土化(Localize)的需求,产品公司不应该自我设限,而是应该要聆听了解当地市场是否真有实际特定的需求出现。
这样的状况,其实特别容易出现在一些外界眼中的「鸡肋」市场,就是那些看起来不大、也不太热闹的市场,在面对这样的市场时,往往很难决定要不要设点。几年前,我们在乌克兰、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纽西兰等市场,都曾经面临过类似问题,因为在这些国家相较于其临近的大国市场,好像看起来没有特殊的吸引力,但是,透过市场进一步的调查评估,发现这些市场就是因为看起来不大,市场空间很宽阔、也没有什么竞争者,我们于是决定进去设点好好经营,经过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在这几个市场都有相当丰硕的成果,不但在电信业或特定区隔市场取得绝对领先的占有率,而且业绩绝对金额的贡献也丝毫不逊色。


所以,「鸡肋」小市场就不值得设点吗?其实,小市场中的大商机,才是真正决定值得设点与否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公司在进入一个新市场决定设点与否时,常常陷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两难,因为当地政府、通路商、甚至是媒体的压力,让产品公司在没有想清楚、或是未准备周全的情况下,就贸然进驻设点,而一时口快的结果,造成的问题恐怕得花更多时间去收拾。


多设1个海外据点,对产品公司而言,就等于在价值链多增加1个环节。因为增加价值链环节而多出的经营成本,产品公司必须要评估自身能否负担,除了有形的成本外,更需要注意的是因此造成价值、信息传递不顺的无形成本。产品公司设立海外据点,其实是想要更靠近市场、让价值链的运作更为顺畅,但如果因为设立海外据点、增加价值链上的环节,反而形成信息与价值传递的阻碍瓶颈,那么,设点反而会让产品公司离市场更远。


设点之后再撤点 比不设点还惨


许多公司在跨入新市场时,一开始就是直接设点,然后大张旗鼓的找一堆人,但1、2年后,发现业绩一直做不起来,市场状况也不太理想,于是,就干脆爽快的把据点收掉,就这样退出市场,一点都不留恋。


前不久,有家大型外商软件公司传出台湾子公司将吹熄灯号的消息,就连台湾区总经理也不过比媒体略早一点知道自己要被裁撤的消息,当媒体电访询问时,这位总经理一方面得按捺住自己澎湃的情绪,另一方面却还要得体的按总公司发出的声明对外回答问题。但尽管如此,台湾媒体对于此类「外商撤守」的消息一向十分敏感,这家公司从来没有在台湾媒体上被如此大篇幅的报导过,但第1次也可能是最后1次被大篇幅报导,却是直接被冠上「撤退」、「放弃」台湾市场的说法。虽然这家公司在台湾仍有专业大型代理通路商负责销售业务,但公司整体形象却已是伤痕累累,可以想见后续经营市场将遭遇的困难一定只多不少。

所以,一开始就要想清楚为何要设点?当你大张旗鼓的登陆新市场,造成市场一阵骚动,全部的人都认为你是要玩真的,要大做这个市场,但经过一阵子之后,你却突然无声无息的就这样消失了,这不但会让当地通路商十分困扰,也会让当地市场对于这样1家公司多所质疑,怀疑这家公司是不是有问题,对公司与产品线的信心自然就会降到最低点,就算过了几年之后,想再要卷土重来,但以过去的经验来看,这多半都会比一开始起步时更加辛苦,因为必须要先克服市场的质疑与不信任。


更有些时候,产品公司是因为看到竞争者已在当地市场设点,在「输人不输阵」的考虑下,决定要设点,但点设下去之后,才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在左支右绌的情况下,市场业绩做不好也就罢了,更是打乱本身资源分配的节奏,导致错失其他更好的机会。这样的作法,其实就是有勇无谋、暴虎凭河,就是没有想清楚设立据点的目的与功能。


所以,正如先前纵横集所提到的,设立据点与否的中心思考,就应该回归到产品公司究竟是要租市场?还是买市场?在「租」与「买」之间,产品公司心中应当要有一把尺,这把尺衡量的是:这个市场究竟值不值得做?要不要做?


如果这个市场值得做,而产品公司也决定要大做,那么就是应该要先在当地市场选择最有利的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础先站稳脚步,准备长期抗战。也就是要做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想清楚要做几年?几年之后会有成绩?如果要长期抗战熬下去,但熬了几年若都没有成绩,又要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产品公司在决定要进入市场设点大做之前,必须先想好的答案。


在我们决定要进入日本市场时,我们先到日本去考察了好几趟,回来之后,我们开会讨论要如何开始经营日本市场?是否要在当地设点等问题。会议一开始,A同事率先发难:「日本市场排外性很强,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既然要做,就要大做,所以,设点是一定要的,而且要有一定的规模,让当地知道我们的决心与承诺!」这时,B同事说话了:「日本市场很重要,但在当地设点?很贵耶!放1、2个人还好,但要放整个团队,起码要10个人,还要设发货仓库、维修技术支持中心,1年下来大概得花个几百万」,C同事也附和:「对啊,1年花几百万没关系,但重点是,以日本市场的状况,搞不好我们得蹲个几年才有机会,这一算下来可是天文数字,要不要设点真的要从长计议」。大家的意见明显相执不下,于是,同事回过头看着我,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我说句公道话。


事实上,我很清楚同事们的意见,但我关心的重点在于,日本市场究竟值不值得做,我们能不能做、以及是不是负担得起,而这3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于是,我说:「日本是个值得耕耘的市场,不是看一时、而是要看长期,我们既然要做,该放人就放人、该设点就设点。所以,大家后续要把市场状况调查的更清楚,该花的钱就花,但要注意,钱一定都要花在刀口上,我们就可以开始大做了!」后来,我们在日本市场蹲了2年,开始取得当地主要通路商与电信业者认同,并进行业务合作,业绩就此开始持续向上攀升。如果没有在日本设点,我们可能永远只在日本市场门外探望,而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如果产品公司评估认为当地市场的确需要更多支持,才能把业绩规模做大,那就应该要加快设立据点的动作。但吊诡的是很多产品公司认为有必要设点,但却以找不到适合的人为借口,所以迟迟不设点。


但就我来看,如果设点有必要的功能与目的,找不到人就绝不是借口,就是要想办法找到人进去设点。如果公司认为时间点已经到了,就是要下定决心去做这个市场,就是要排除万难去找到人,想办法在当地设点,而才是真正有承诺、有决心的去花时间「买市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有太多失败的例子,不断在影响产品公司的决策,例如在某些市场,就是进去1个死1个,进去2个挂1双,就会让其他公司望之却步,但事实上,别人的失败可以当作前车之鉴,却大可不必自己吓自己。
清楚知道设点的目的与功能只是开始的起步,在设点之后,更重要的在于如何管理海外据点,理顺价值链上的环节。一旦决定要做,就是要长期抗战,不是蒙着眼胡闯乱撞,要渡河之前,搞不清楚水流的急缓深浅,就一头冲下去,就算不灭顶,也会多呛好几口水。所以重点在于摸着石子,一步步过河,你会发现,水流就算再湍急,其他也想渡河的人一个个不见、只留下浮出水面上泡泡,但你却仍会是少数顺利到达彼岸的幸运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