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求风险最小 还是机会最大?富贵险中求!
(2011-05-16 00:26:56)
标签:
it |
分类: 成长记《绕着地球做生意》 |
如果票选开发国际市场业务遭遇的难题,「倒帐风险」应该会是票选结果的前3名得主,在许多讨论国际市场业务、特别是新兴市场业务开拓的相关媒体报导,因为被倒帐而损失惨重的不堪经验,往往都被拿出来放大成为负面警世教材,似乎在经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被倒帐」是必然的命运,而「放帐」是最容易吃亏上当的陷阱。
或许因为听过太多惨痛教训的故事,许多产品公司对「放帐」,可说是闻之色变,即使基于业务实际需求,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放帐给通路商,也是每天提心吊胆,把通路商当成贼来提防,甚至可能因为担心放帐风险,而影响到实际业务营运。
有位朋友愁眉苦脸的来找我,想与我聊聊土耳其市场的状况,他一开口就说:「土耳其市场真是很难做,我们给通路商1个月20万美元的信用额度,他做不到一半,但却一天到晚抱怨我们不放帐,让他们生意做不大,你说是不是很气人」!
我问他:「你给通路商1年的销售目标是多少?」「600万美元啊!他们拍胸脯说一定可以做到」,听到这里,我大概知道毛病在那里,我就问这位朋友:「1年目标600万美元,如果你给他30天的付款期,平均1个月业绩也应该要有50万美元,但你们却仅给20万美元的信用额度,这样子他够用吗?因为不够用,他就认为你们不够诚意合作,就不会好好卖你们的产品,当然就用不到那么多的额度,这其实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倒果为因的推论就会不断恶性循环」。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经营国际市场业务的过程中并不少见,许多产品公司自以为授予足够的信用额度,但通路商却始终都觉得不够,双方也就因此不断出现争执。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如果通路商看好市场后续发展潜力,就会要求产品公司提供更大的放款额度,否则到了要用时,才去找产品公司,基本上都已经来不及了;但不在第一线、看不到市场全貌的产品公司,都会以通路商用不到那么多,作为不再给更大放帐额度的借口,或看到通路商业务明明没做那么大,却一直来要额度,也会觉得反感。
许多产品公司往往就是要先看到通路商的成绩,才愿意给予更高的信用额度,但这样,却是让通路商认为产品公司根本没有诚意,因而不想去开发更多、更大的市场、卖更多产品,甚至转向和竞争对手配合,生意自然就做不大,也就用不到更大的额度。如此下来,每次一检讨业绩目标达标率就吵成一团,互相指责对方是罪魁祸首。
又不是银行 为什么一定要放帐?
大部分产品公司刚进入新市场的初期,因为不熟悉市场状况,在风险管理的考虑下,初期不敢放帐给通路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代理商都可接受T/T, 开信用状或银行保证等付款方式。 但当生意做大后, 放帐便成为支持生意继续成长的必要工具。
事实上,之所以需要放帐、提供财务支持给通路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Share Risk。
就如大部分人都知道的,在不放帐的情况下,生意是很难做大的,因为代理通路商之所以需要放帐,不光只是自身需要,而是代理通路商在与分销通路、零售通路、或是电信业、政府机关往来时,他们对这些通路,也需要提供财务周转的资源,否则这些下游通路,会去寻找其他愿意放帐的代理通路商,销售其他产品公司的产品,合作的产品公司若此时不愿意放帐支持,就等于将所有的风险加注到代理通路商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产品公司拥有绝无仅有、超级抢手的产品,否则很难要求通路商,长期无怨无悔的扛下所有风险。
在我们刚进入俄罗斯市场时,正是苏联刚解体之后的混乱过渡期,我们当然也非常担心贸然放帐可能造成的风险,因此当然都不放帐,但随着业务持续成长,通路商逐渐开始要求我们放帐、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持,甚至明白表示如果不放帐、以后就不用做生意了。
那时,我们也为了这样的状况十分头痛,可是后来我们发现,与我们主要往来的通路商,我们产品线占其营收却不到10%,就算放帐,对他们帮助也不大,于是,我们亲自登门与对方商量。当时,我与这些通路商的老板说:「我们知道你们需要财务周转,但是,我们占贵公司的销售比重实在不高,就算放帐给你们,帮助也不大,所以不如提供更高折扣与更好价格,而你们去要求其他比较大的供货商提供财务支持,这样一来,不就是两全其美吗?」这些通路商的老板听完我的建议,也觉得言之有理,双方于是顺利达成协议。因此,即使我们还是坚持不放帐,但与通路商的业务却仍持续成长。直到后来,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及彼此更加认识熟悉,也顺理成章开始放帐并遂渐增加放帐额度。
放帐就一定会被倒吗?
很多产品公司之所以担心放帐风险,多半因为不熟悉当地市场,也因为这样,很多人会认为在发展较为落后的新兴市场或开发中国家,被倒帐的风险就较高,而那些先进已开发国家市场被倒帐的风险会较低。
但这样的思维逻辑非常有待商榷,因为,许多产品公司在新兴市场放帐做生意,却是毫发无伤,反而到了所谓的先进国家市场,却是被骗、被倒帐,导致损失惨重,甚至伤及公司主体而倒闭。
就我的经验来看,大部分被倒帐的原因,常常是因为产品公司太过贪心,看到通路商不断下大订单、生意突然大好,就立刻乐昏头;又或者是,因为来自政府机关、电信营运服务商的大型标案,让产品公司一口气就提供通路商超乎正常水平的的财务支持;更可能是因为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提供通路商更好的财务支持条件,在输人不输阵的情况,硬是把放帐当成竞争工具。
当出现类似上述的状况时,其实产品公司就已陷入极可能被倒帐的风险陷阱中。要特别留心,当通路商不断持续进货时,产品公司在高兴之余,应该要去了解市场终端需求的状况,究竟通路商下单进的货,是否真正顺利的到达市场终端消费者手中,还是成为代理通路商塞给次级通路、或零售通路的存货,又或者是,新产品上市初期,经常出现重复下单的啤酒效应后遗症。从我过去的经验来看,生意最好的时候,往往就是最容易被倒帐的时候。
而大型标案所可能造成的倒帐风险,则是必须要考虑到电信业或政府机关验收交货的进度,顾及产品可能被退货或要求修改的风险;至于把放帐拿来当成竞争工具,就更是非常危险的作法,因为产品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就有可能成为有心作恶的通路商的可趁之机。
花该花的钱 做该做的功课
放帐是必要的,而与通路商之间的放帐管理更是一门值得花时间好好深究的学问,要想不被倒帐,有些功课必须要做好,有些钱就是应该要花。
产品公司要想不被倒帐,就要通盘了解、随时掌握当地市场动态,这是一定要做好的功课。
很多人都觉得俄罗斯市场很混乱、风险很高,但随着我们在俄罗斯市场的生意越做越大,从几年前开始,我们也已开始对通路商放帐。就有同业很疑惑的问我们:「你们怎么胆子那么大啊?」但事实上,在我们看似胆大敢放帐的动作背后,其实是早已细心的做好功课。
以俄罗斯当地与我们往来密切的某家中型通路商为例。这家通路商不做政府或电信业标案订单,只专做分销通路市场,并拥有为数众多的下游通路,其被倒帐的风险就已分散、降低,再加上他们对部分小分销通路,一律采取收现交易的方式,风险自然就更降低许多。在一开始考虑要放帐给他们时,我们数度拜访这家通路商的老板,在经过多次长谈后,认为这位老板的经营理念很正派、态度也很诚恳,与我们俄罗斯员工访查当地业界的风评一致,再加上他们有超过60%的营收来自我们的产品线,毛利也不错?如果摆我们一道,就是自断生路,再笨的老板也应该不会这样做。
最后,在评核了近几年俄罗斯经济景气不断持续稳定成长,内外兼顾的调查分析下,我们自然能够放心放帐,而不会睡不着觉,担心他们随时会跑路倒帐。
虽是如此,我们为做好了解市场状况的功课,也在当地设立分公司或更多据点,就近了解市场实际状况,随时观察检视通路商销售状况,是否有太多的存货等问题,而随着生意愈做愈大,我们也向银行买了保险,将放帐的风险控制到最低。
对许多产品公司而言,即使无法在每个市场都设立分公司据点,但也还是可以透过其他方法来达成管理放帐风险的目的。例如,就近当地设立发货仓库,减短货物运送到通路商所耗费的时间,产品公司就不需要给通路商太长的付款天数;又或者是建构联机ERP系统,随时掌控通路商的销售与存货状况;甚或是可以采用Weekly
Check的方式,每周固定收取到期的货款,而不是采取月结或是季结的方式。
这些功课或是机制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对市场与通路商状况有更高的掌握度,一旦发现状况有异,就要当机立断停止出货,或是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将可能的伤害降到最低。
我们在乌克兰就曾有过一次惊险的经验。当时,有一家乌克兰的通路商隶属于当地某大集团旗下,原本一切都很顺利,但后来这家大集团因为转投资失利,爆发财务危机,我们立刻警觉的确认这家通路商往来状况,发现他们出现异常大量进货、延后付款的状况,当地同事立即决定停止出货、尽速将欠款追回,之后这家通路商,果然因为母公司财务问题而破产,许多产品供货商都因此损失惨重,唯独我们幸免于难。
另外,产品公司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所扮演的角色,也是管理放帐风险时的重点。
有家公司就曾因为一笔坏帐,陷入「内忧外患」的混乱处境。原来被倒帐就已经够倒霉了,但在公司内部又因为到底谁该负责而吵得不可开交,财务部骂业务部乱找通路、乱拿订单、乱出货,业务部则是回呛财务部没做好征信、又不买保险,更没有尽责去催帐收款,才会让公司蒙受损失。财务部与业务部
2
派人马吵得不可开交,老板一方面要在外面想办法追回欠款,另一方面又要排解公司内部2个部门的矛盾冲突,外患加内忧,让这位老板一个头两个大。
事实上,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在管理放帐风险时,应分别扮演白脸与黑脸的角色。与通路商或客户第一线接触的业务人员,扮演友善沟通的白脸角色,但身在后方的财务人员就应该适时的,以扮演黑脸进行风险控管。
财务人员应该积极提供财务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与银行体系的往来关系,规划更多不同型式解决方案(Solution),例如在大型标案中导入银行体系的金融工具协助、或是提供通路商提早付款的折扣诱因、建立收款管控机制等。财务人员应该要以Solution
Oriented为定位,尽量协助业务人员在可管理的风险下争取业务,而不是躲在后方摆官架子,只会说「不,不行,不可以」。
而业务人员也不是把产品卖给通路商就没事,而是要把钱收回来才算数,相对的,销售奖金的认列发放,也要以完成收款为基准。
除了做好该做的功课,该花的钱也一定得花,千万不要因为想省小条的,结果赔上更大条的。
以实务上来看,有很多保险金融工具可供降低倒帐风险,例如出售应收帐款、应收帐款保险等,虽然都需要付出成本,但却可有效管控风险。虽然在部分新兴国家市场,保险公司可能会不愿意提供服务,这时产品公司就必须要提出过去坏帐控管的实绩,及内部放帐管理的风险管控作业流程,例如Weekly
Check等,说服保险公司来提供服务。财务人员更应在作帐上定期提列坏帐损失准备,做好最坏的打算。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做生意不是要追求风险极小化,而是要追求机会最大化」。整体来看,很少有生意不需要冒风险,而是要知道自己可以承受多高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就是要做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
「被倒帐」,是许多产品公司睡到半夜会被吓醒的恶梦,但放帐真有那么可怕吗?富贵一定得险中求吗?其实,花该花的钱、做好该做的功课,大家免惊啦!
前一篇: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