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美国市场(五)
(2011-04-15 16:45:34)
标签:
it |
分类: 创世记《打造全球第一品牌》 |
友讯自1986年进入美国市场开始,一路主打发展D-Link品牌,其间虽有许多台湾品牌厂商相继不支倒下、退出,其中最早推出网络卡的开山始祖Covus,早已在网络设备市场上消声匿迹,而同样来自台湾竞争对手智邦所经营的SMC品牌,也在不堪连续亏损数年之后,于2005年上半年退出北美零售通路市场,只有友讯D-Link不仅在美国市场屹立不摇20年,而且是能够跻身为美国市场领导厂商在台湾品牌中绝对是少数中的极少数。
自2002年开始,友讯靠着WLAN产品在美国零售通路市场快速窜起,在全美几大主要零售通路都可以买到D-Link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快速急升,成为美国消费性网络产品第二大品牌。
而挟着在美国主流市场的优势,让友讯很快的袭卷欧洲、中国、新兴国家等多个市场,在Synergy针对全球消费性网络设备产品的调查报告中,友讯D-Link品牌于2004年第一季夺下全球市占率第一名的宝座,市占率达19.4%,领先思科/Linksys 及 Netgear,而2004年第二季友讯更蝉联龙头,市占率更攀升至23.7%,遥遥领先竞争对手达10个百分点。
而美国对友讯而言,已经从以前一个单纯的营销据点,转型定位为友讯全球品牌产品规画及全球营销的总部。因为美国作为一个主流市场,具有最先进的技术与应用环境,唯有站在第一线的美国市场,才能洞烛先机、掌握产品发展趋势。
以当红的数字家庭产品为例,就是由友讯美国负责整体产品线的规划。这也成为友讯在新世代数字家庭产品发展上的重要关键,唯有站在美国最前线吸收最新、最快的信息,才能拿出最好的产品,为友讯下一场在数字家庭产品龙头的争夺战上抢得先机。
美国市场是全球信息电子产品最大的市场,除了美国本土强势的龙头大厂外,来自全球各地的厂商也都积极到美国市场卡位,为的就是要在美国市场崭露头角。也就是因为如此,美国市场竞争之激烈,在全球市场可说无人可出其右。
全球最新的产品,美国一定是第一个销售的市场,而不够好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一下子就会败下阵来,没有翻身的机会。而这些最新、最好的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时的价格,却是全世界最便宜的!
这样的状况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超级激烈的竞争态势,让所有在美国市场的厂商,都必须把自己最好、最新、而且还要是最便宜的产品拿到市场销售,由几近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决定胜负。又要新、又要好、又要最便宜,厂商所必须负担的成本,与实际获得的利润几乎可以说是不成正比,这也是为何美国市场很难赚到钱的原因。
而在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态势下,在竞争态势上,却还是有强弱之分。相较于全球其它市场,美国本土厂商不但是美国最强的厂商,甚至也是全球最强的厂商,在美国本土长期耕耘的优势,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在前有美国厂商领先压制、后有全球各国对手竞逐追赶的压力下,外来厂商想要在美国崭露头角,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美国市场另一个难做的原因,在于实际经营市场通路、销售产品时发生的许多问题,通路商强势的特性让许多厂商进入障碍与经营成本明显偏高。
一个籍籍无名的厂商品牌,要怎样切入Ingram Micro、Tech Data、Best Buy、WalMart这些主流知名通路呢?除了「钱」以外,别无他法。花钱上架,在通路市场体系中是很常见的状况,但挤进知名通路不代表就能从此幸福快乐的做生意,因为通路的货架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价高者得」的通路上架机会是很常见的状况,就算你花了钱挤进了通路货架,却可能在3个月约满之后,被另一家以更高上架费的厂商硬是给挤下来,甚至可能是因为龙头知名品牌想要更大一点的展示空间,在通路商以龙头为尊的营运心态下,这些龙头厂商不付半毛钱也能把你挤下来。
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状况,是许多刚进入美国市场的厂商会遇到的状况,主流通路是被控制的,而且不只是被通路商本身控制,也会变成一种竞争的手段,例如竞争对手间就会运用通路为手段,出一个更高的价格,就为挤掉另一个对手在主流通路上的上架机会;又或者是,处于领导地位的龙头大厂,为打压积极兴起的后起之秀,以较高的谈判筹码,强迫通路商减少、或停止与这些后进厂商的的合作。
而为了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服务,设立24小时的电话顾客服务中心更是少不了的投资。以友讯为例,每一通服务人员接听的消费者的服务电话,不论问的是如何鸡毛蒜皮的问题,一通电话的成本约7美元,以一个月30万通服务电话计算,超过200万美元的服务成本,真的高得让人无法置信。
美国是一个营销王国,这应该是全球公认的事实,从好莱坞电影、NBA职篮、到麦当劳的快餐文化,谁也不能否认美国人营销包装手法之高明、威力之强大。在美国的营销文化中,应该算是标准的英雄主义挂帅,赢者通吃的龙头独大局面,应是美国营销文化中最明显的特色。也就是因为如此,一个从来没有在美国市场有所著墨的新品牌,要想在美国市场崭露头角,其间的难度真的非常高。营销是很花钱的一件事,从通路上架、广告、参展、促销、销货折让、对业务人员的激励方案,没有一样不花钱,这些花钱的事情永远都做不完,而且永远都会被嫌不够。
要怎么在成者为王的美国营销挂帅文化中脱颖而出,是新进品牌厂商在美国市场会遭遇的强力挑战,在这样的市场营销压力下,如果太过心急想变成英雄,跟着美国本土那些大厂一样花大钱、强出头,就可能让新进品牌在美国市场犯下不可弥补的大错。
高次轩就说:「营销的确要花大钱,但重点是,公司能否一直都这样花大钱?消费者非常健忘,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