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混水摸鱼小心碰到鳄鱼!面对进入障碍 你准备好了吗?(上)

(2011-01-23 15:03:12)
标签:

it

分类: 成长记《绕着地球做生意》
  在选择切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状况是:当你由远方兴奋奔赴拥抱市场,却都要等到踢到铁板、吃到苦头,才发现,这个世界其实不如想象中美丽,这个市场并不是你的新天堂乐园。

  正确选择适合公司长期发展的国际市场,绝对是1家公司跨出国际市场业务经营的第1步,而这第1步该怎么跨,就是关键。当可能的目标市场名单浮现,紧接着需要进一步厘清的重点就在于,这个市场究竟值不值得去做?要不要去做?公司是否有能力负担得起?

想钓鱼吗? 得先搞清楚鱼有多难钓吧!

  在每家公司目标名单上的市场,其实就像是许多不同的池塘,里面或许真的有很多鱼、更或许会有破记录的大鱼。

  但是,如果你始终站在远处,你看到的就只是一个大池塘,如果光线好、视力佳,或许可以看到水里有许多游动的黑影,但你始终看不清楚池塘里有多少种鱼类?哪些鱼聚集在哪个角落?爱吃怎样的饵?

  或许,你会问问曾经去钓过鱼的朋友,他也许会告诉你:「鱼很多,有3、4种鱼,有些爱吃饵、有些很狡猾」,但是这位朋友却可能没办法告诉你,原来该用红虫、该用虾子来当饵,早上可以钓什么鱼、晚上又能钓到怎样的鱼。

  又或者,你对这个池塘里的一尾大鱼真的很有兴趣,但是,要钓这尾大鱼之前,你必须把所有的钓具都换掉,换成专钓大鱼的专业钓具,然后,还要花时间找到熟悉这种鱼类习性的钓鱼达人,告诉你该怎么下饵、怎么收线、怎么拉竿,之后,等到真正到了池塘边开始钓鱼,却可能得花上3天3夜的时间才能让这尾大鱼上钩。

  如果是这样,你还想钓这尾大鱼吗?你负担得起汰换钓具的高额成本代价吗?你找得到真正的钓鱼达人帮助你吗?你愿意花3天3夜的时间耐心等待大鱼上钩吗?

  这不是一个心理测验,而是关乎许多公司在开发国际市场业务起步的思维模式。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或许老套,但却是历经千锤百炼的至理名言,当公司选择切入一个市场时,第1步不但要谨慎,更要对此一市场有清楚完整的了解,不只是知道市场规模有多大、潜力有多惊人等正面因素,而更要清楚的是,市场究竟存在哪一些进入障碍。

  简单的说,市场或许不分大小、不分好坏,但都有其一定的进入障碍,对有意进入此一市场的厂商而言,成功与失败的差别,或许就在于是否有能力克服、解决、负担这些进入障碍;而透过评估衡量,公司找到的市场或许不是外人眼中最好的市场,但绝对可能是这家公司最有把握成功的市场。

搞清楚进入障碍 进入就没「障碍」!

  由于因特网的普及,信息较以往容易取得,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或许有人会以为世界已经是平的。但是,近几年来获得全球高度注意的多个新兴国家市场,却是普遍都有信息不透明、或是信息取得不易的问题,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让许多人担心诸如倒帐等风险而裹足不前,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就成为此类新兴市场的进入障碍。

  事实上,每一个市场都存在着其特有的进入障碍,这些进入障碍可能来自于当地市场生态,也可能来自于政府法令管制,更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的策略,当然也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特有环境因素,例如地理幅员、交通运输、气候变化、语言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通讯网络建设完备与否等,而这些呈现多元面向的进入障碍或许高低程度不一,但却都是进入市场的厂商必须面对克服的问题。

  举例而言,过去几年,某些厂商因为在北美零售通路有相当出色的市场销售表现,取得高度市场占有率,就认为以北美主流市场品牌的气势与实力,想要切入新兴市场如印度等地,基本上应该是易如反掌。但就过去几年的状况来看,抱着这样想法的零售通路品牌厂商,其实都在印度等新兴市场踢到大铁板,因为当时印度信息通讯产品市场才刚起步,大部分是靠着专人到公司说明销售,根本就没有零售通路市场的环境,要以零售通路销售产品,简直是缘木求鱼。这是来自当地市场生态面的进入障碍,是既有环境的现实,而诸如消费习惯、消费需求、消费能力等问题,其实也都反映出当地市场生态特有的进入障碍。 

  再举例来看,大陆市场对时尚精品的消费能力在近5年来大举扩张,诸如LV、Prada等顶级名牌无不看好消费能力惊人的大陆市场,但若把时间拉回到20年,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大陆市场,对LV、Prada等精品品牌而言,代表的绝不是惊人的精品消费力,而是庞大的生产劳动力。这就是消费能力的明显差别,20年前的大陆市场就有显著的消费能力进入障碍,但20年后的大陆市场,对精品业者而言,其所有面对的进入障碍,或许就变成来自于众多对手品牌的竞争压力。

  而来自国家政府法令管制的进入障碍,更是厂商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赔钱事小、触法事大,后续可能牵扯的问题就更让人头疼。以巴西为例,举世皆知巴西拥有全世界就最复杂难懂的税制,这让许多外来厂商为此头疼不已,甚至是可能因此望之却步,但就有厂商在巴西遇到的状况是,自己公司乖乖按规定缴税、循规蹈矩的做生意,但却有竞争对手以走私逃税的方式从迈阿密或巴拉圭输入产品,在免除税负成本之后自然会有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让整体市场价格秩序大乱。

  有些时候,进入障碍不只是单一层面的问题,以日本、南韩市场为例,都是全球信息科技应用相当先进的区域市场,照理说,应该会有相当蓬勃的信息科技产品商机蕴含其中。

  但事实上,因为日本、南韩市场发展已相当成熟,其自有本土品牌厂商势力已相当壮盛、而外来品牌大厂竞争者更早已先后进驻卡位,整个市场早已挤满了大小品牌厂商,竞争压力之大不言可喻;竞争面压力或许举世皆有,但若再加上日本、南韩市场特殊的规格与高度要求本土化的产品销售型态,对许多新进厂商而言,却绝对是超高难度的进入障碍,试想,全产品线必须改换当地语言包装、设立当地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因应市场需求更改产品功能规格等需求同时出现,有多少厂商能够负担得起,又有能力做得到,这样的进入障碍之高,就不只单一层面的问题,而是整体性相互加乘的效应。

  上述这些各式各样的进入障碍,其实都程度不一的出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市场中。事实上,了解看清进入障碍,并不是要做出放弃这个市场的决定,而是要让厂商在先了解可能遭遇的进入障碍之后,做好自我评估的动作,确定这些市场上既有的进入障碍是不是有能力克服、有能力负担。如果评估的结果是肯定的,此一市场的进入障碍虽然存在,但公司本身有充分的能力准备好面对处理这些进入障碍,那么,这就是一个相对有把握可以成功的市场。

进入障碍非一成不变! 掌握风向才能随时Ready 

  事实上,每一个市场的进入障碍都会因为产业生态、政府法令、竞争态势,客户消费习惯、或新通路型态等因素而出现变化。

  举例而言,10年前在印度市场,印度对信息产品课征高达45%的成品进口关税,这对于许多有意进入印度市场的IT厂商就会形成高度的进入障碍,而为解决克服此一问题,于是有厂商选择在印度当地设组装厂,以避免被课征重关税;但近年来,原本的高关税却已从45%遂渐降至0%,市场进入障碍已大幅降低。但没了关税的进入障碍,随之而来的,却可能是让许多竞争者先后跨入市场的另一种进入障碍出现。
 
  又如像无线局域网络设备,因为牵涉到无线通信频率管制问题,很多国家市场在几年前还属于需要申请使用执照的管制状态,只有大企业才以资格申请使用,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但随着各国政府电信管制法令逐步松绑开放,也使得无线网络应用环境逐渐成熟,近年来无线局域网络市场已是高度普及、百家争鸣的热烈竞争状态。 

  价值链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公司所面对的市场进入障碍也是如此,因此,公司即使已确定所选择的市场、也已进入市场开始动作,但却仍然应该要随时检视市场进入障碍的变化,才能够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进而确定公司自身始终保持在「Ready」的最佳状态,如此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意外,进而把握市场出现的商机。 

  在【心经】中有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无老死尽」,在人生修行道路的过程中,引发贪嗔痴的无明与老死,就像是许多公司进入新市场中时需要先观照得见的进入障碍一样。总结来看,或许也可以这么说:「是障碍,无障碍,是谓障碍」,当你了解清楚了市场的进入障碍,并且评估确知自己能否负担承受之后,这些障碍或许就不再是障碍,而当你发现一个完全没有障碍的市场,或许,这才是你进入新市场最大的障碍。而许多人在面对新市场时,多认为要有朋友、要透过关系就能克服障碍,但若延续佛学中的思维模式,或许也可以这么说:「有关系,无关系,是谓关系」,就像是四处寻求成佛法门的修行人一样,找到了关系,找到了法门,就真能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