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为何没有重用孔子?
(2012-01-08 23:38:54)
标签:
历史杂谈 |
读史随笔(五十七)
孔子出生在鲁国,小的时候,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微,但他却很喜欢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成年以后,与鲁国人南宫敬叔一起去周学礼。学成归国以后,慕名而来投到他门下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景公与孔子的相识
当时的鲁国很弱小,总是夹在楚、晋、齐等国之间受气。齐国个大国,鲁国又紧挨着它,稍有伺候不周到的地方,齐军就会进犯鲁国。鲁昭公二十年,而立之年的孔子已小有名气了。一次,齐景公和相国晏婴到鲁国访问,因此行前,他早听说孔子曾被公派研修礼仪,而且时下还是个知名讲师。因此,景公要求召见孔子,想看一看这个人的才能是否名副其实。
两人寒暄客套了一番,景公切入正题,当他问到秦国称霸的关键问题时,孔子对秦国的形势分析透彻,高屋建瓴:“秦国虽不是大国,但其志向不小;所处位置虽偏,可施政却很是得当。”然后,他又谈了好多有关秦国是如何重视人才的事宜。景公听了之后,特别佩服他。而且孔子的智慧、言谈举止,给景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想得到景公的重视
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由于鲁国国内发生叛乱,鲁昭公逃到了齐国。孔子为了回避叛乱,也来到了齐国。他想通过景公的宠臣高昭子的关系来接触齐景公,所以就做了高昭子的家臣。孔子好学,当他与齐国的音乐人的接触中,听到了动听的《韶》乐,就跟着学了起来,并且极其入迷,竟然整整三个月品尝不出肉味来,他专心致至的精神,一时间成了齐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通过高昭子的引见,再加上孔子勤学敬业的传闻,得到了齐景公的格外注意。景公一见到孔子就问如何施政及施政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什么就应有个什么样子,否则,即使丰衣足食,也会寝食难安!”“施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控制支出,节省财力。” 景公听了很是赞同:“正和我意,正和我意呀!”
景公想委以重任
景公很赏识孔子,或说开始有点崇拜他了。他脑瓜子一热,对手下的人说:“孔子这个人很有见地,我看,在治国治民等方面,都堪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呀!我打算把尼溪的大片土地封给他。”这就意味着要提拔他呀,群臣之中就有不服的,但大家不敢做声。
只有能说会道的相国晏婴站出来劝阻道:“那些儒者能吹能少,世故圆滑,他们打着所谓专家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为的是谋求个一官半职的。他们注重丧礼,讲究厚葬,甚至不惜破产,这是给活人看的虚伪的表现。我们坚决不能助长这种不正之风。依臣看来,他们连自己还弄不明白呢,还想把别人搞糊涂,这样的人不靠谱。”
孔子在齐碰壁
有反对的声音,景公也不好说啥。只是在对待孔子的问题上,还是如以前那般,客客气气地以礼相待,但不再请教礼仪了。
有一天,景公对孔子说:“咳,我这儿呀,确实给不了先生那么高的待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委婉的“送客”说辞罢了。可孔子还是不甘心,继续留在了齐国。后来,齐国的大夫里有人想要谋害孔子,结果被他发现了。孔子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景公,景公心想,我早就劝你回去,就差直说了,你怎么迂腐的不会听话听音呢?这样一来也好,起码你就死心了。景公对孔子说:“我老了,没有能力再任用你了。”这次,孔子算是彻底碰壁了,只好悻悻地返回了鲁国。
那归根到底齐景公为什么没有重用孔子呢?
主要是晏婴“耍嘴皮子的人,不务实,只会纸上谈兵”的谏言,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完全打消了齐景公想重用孔子的念头。景公怎么能拿着自己祖宗的基业,和他的美好生活开玩笑呢?
再者,孔子毕竟是个外国人,想要把他的理论拿到齐国来用,肯定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景公不能因孔子一人,而失去与他多年共事的群臣。
齐国大夫里有人想谋害孔子,这就是一个对景公不满、对孔子恐吓的信号。孔子呢,在礼仪界又是个举足轻重的专家,一旦有什么闪失,齐国会触动众怒,不好向世人交代,尤其是他那些弟子。尽管齐国强大,孔子也不能在齐国蒸发掉,景公也不敢冒这个险。
如果景公重用了孔子,一直追随他、忠心耿耿的相国晏婴会怎么想,他们君臣的关系那么融洽,他不能因为一个不靠谱的外国人,而失去一个颇具影响力、敢说真话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