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

标签:
原创杂谈 |
马上就要过年了,单位忙,家里忙,而且口袋里那点不屑挂齿的小钱儿也跟着忙。尤其是收到“朋友们”的请帖时,就更要忙不迭的跟“帖”了——村里的、城里的,圈里的、圈外的,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自入冬以来,不夸张地说,“朋友们”的请帖就像雪片似的热情地飘落在我和老公的手中。百忙中,抽出自己说了不算的时间,连续不断地加塞儿去各处“吃喜糖”随“份子”,钱包越来害羞,礼钱愈来愈大方了。如果某一天中办喜事的人家很多,“赶场子”也来不及,没办法,只好请去其他“场子“的朋友帮忙垫上,事后再还。
朋友们感慨年关就是钱关,一点不假。大凡有报“喜帖”的人到,人们往往是笑脸相迎,内心痉挛。刮风下雨不知道,口袋里有几个钱儿,自己可是一清二楚。无奈,这叫礼“上”往来,人去不成,钱到了就行,毕竟“礼”多人不怪嘛!
原本喜事就是热热闹闹的,亲朋好友素日不容易聚在一起,趁此机会彼此热络一番,聊聊工作,唠唠家常,说说父母,谈谈儿女,多好?但是,现在呢?请到的人都是些“半生不熟”的,以往那种唯有亲朋方能收到请帖的事,已转变为“人人有份”的“亲近”局面了。
也不知怎的了,如今的人只要与你在一个饭桌上吃过饭,你就自然而然的、“荣幸”地被他(她)列为“朋友”的行列中。只要他家有喜事了,你也会顺理成章地接到那些“亲切”的请帖。这或许是现代人在一定的社交场合所具备的非凡能力吧?
更有甚者,有些聪明的人,把数学里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灵活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不用动脑,不用分类,去各单位把大小领导的名单讨出来,直接一抄写就成了。认不认识没关系,见面就熟,说句冠冕堂皇的话,贴上有名,那是看得起你,你也受到了圈外“知名”人士的关注和充分重视。呵呵,我老公在这段时间就收到好多这样的,“朋友”的请帖。真是叫苦不迭呀!
如此这般的“份子”完全可以不随,可“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交际中的天性。人们大都觉得倘若不随“份子”,拢共偌大个县城,以后再次碰面了,会很难为情的。因此,就出现了“秤称萝卜,秤称姜,你这样,他也这样”的“习俗”,见怪不怪,干脆豁出去了,跟“帖”吧。
跟“帖”可以,但关键是一般的人都会出现财政吃紧的状况。生活预算也更难做了,不知什么时候,请帖就会砸到你的脑门儿。我有时想并深感疑惑,无论做什么事,大概都有“庄家”吧,只有跟进,才能顺风顺水?难道这才是地球人的生活?
操办个喜事儿,非搞得像个“清明上河图”似的,一派“繁荣”的景象。这种变了味儿的热闹,我看,主家累,跟“贴”的也“泪”。真希望这种喜气不是炫出来的,而是如以前那般,自然的、真诚的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