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选”和“精选”离成功还有多远?
(2011-08-04 11:50:25)
标签:
杂谈 |
电话“海选”随感
昨天下午老公收到售楼部发来的一条短消息,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您有一个让孩子参加夏令营的名额,所有费用全免,预知详情拨打×××、、、,我想,还有这好事儿?
好奇心使然,于是我拨通了对方的电话“请问您那儿参加夏令营的孩子现在报名吗?”“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孩子必须是在7—16岁之内的、有一定才艺的,报名以后呢,我们还要在众多的孩子中进行‘海选’”,好嘛,又是烦人的“海选”,服务人员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最后再从80个中找出50个人,参加保定植物园的夏令营活动,回来之后,再到广场由家长和孩子互动搞一次大型的表演、、、”听到这儿,已经很明显了——扩大宣传售楼力度,造声势,利用买主做免费广告,不亏只赚啊,看,还是人家商人!
说到“海选”,现在有各种各样、拉锯式的“海选”、“精选”,一遍又一遍,过了筛子又过箩,把人的五脏六腑抖落个一干二净。这在文艺界尤为明显,就拿当下在深圳电视台举办的“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总决赛”来说吧:首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于全国的各地赛区搞“海选”,然后再从“海苗”中“精选”,最后选手进入当地赛区的六强或N强,就要准备总赛场的比赛了。
在当地赛区一轮轮地下来够累吧?不成,这叫历练选手的毅力和心智,如果你的体力、财力、能力、智力、心理素质、风度等都不够强大,最好还是节省“开支”——精神开支、物质开支(服装、指导教师、费用等,)吧。
因为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进了N强后,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在总决赛时你还要经过12进10、10进8、8进6的终极挑战。在这圈圈轮轮的比拼当中还分好多淘汰、晋级、待定、PK等,所以你要耐得住、禁得起“磨合”。咳,难道这分批割下的肉就不疼吗?匪夷所思。
昨晚就有一位男低音选手感冒了,嗓子也“病”了,但是比赛是轻伤重伤都不能下火线的,当然没人强迫你,你只要想成功,自己就得坚持,否则,过了这个村儿,再也不会有那个店儿。而且从他的哭泣中得知,他和母亲已经出来4年了,一直住在用破旧的报纸糊满了墙的小屋里,他一直在给人做代驾司机。苦吧?你应感到荣幸和自豪,因为你已经把诸多的人甩到了海里,你咸鱼翻身般地冲进了10强,极目远眺,“成功”的曙光就在前方。
这就是“海选”后出道的“精选”种子。为了成功,真不知道在这一道道门槛外还有多少人在焦虑中等待?真不知道在通往艰难的成功路上还有多少人步履蹒跚的跋涉着?真不知道还有多少父亲或是母亲,为了儿女的成功远离家乡艰辛的陪伴着?真不知道这“海选”和“精选”离“成功”还有多远?
每当看类似的比赛,我都用一个普通观众的心去尽力感受那些不停地、走在路上的“被海”、“被精”者,他们是多么累,但无论怎样我们只是旁观者。也许,这种精疲力竭的嘶喊和焦灼地企盼,只有他们本人才体会得更深吧。
说到这儿,我有些不明白了,总决赛中的选手,即使一组组的已被出局的选手,为什么还要再PK,而且本来早已安全的晋级选手,还要再接着奉陪PK之后的获胜者呢?这难道就是人性化的“多给一次机会”?那么多给了末位的机会,是否就又历练了“榜首”的呢?这是选手的双赢机会吗?这太有点儿像反、正打人耳光了吧?看来这样的“反刍”式的比赛,真不及体育比赛三下五除二来得干脆利落呀!难不成这就是收视率?那如果为了收视率的话,这“海选”之后的“精选”不就成了拿人开涮了吗?
海选啊,“精选”,你离成功的路究竟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