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官场不顺所为何故?
(2011-08-06 16:58:55)
标签:
历史杂谈 |
我读历史(二十三)
出生于书香之家的骆宾王七岁时,以一首《咏鹅》成了江南家喻户晓的小童星。可他早年因家庭变故,几乎是在极其贫困中度过的。后来,虽然他支过边、也为过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但是他的一生却时乖运蹇,壮志难酬。这是为什么呢?
骆宾王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及高等教育,但性格秉直。公元679年(高宗仪凤四年),他升任侍御史,因为好向武则天上书谏事,结果反被诬陷坐了牢。第二年被释放后,就任于临海县的副县长。虽经历了政治上的打击,一年的监狱生活及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并没有泯灭他辅佐君王、为国效力的决心和忠诚之心。尽管是个副职,可他依然痴心不改。
唐高宗驾崩后,武氏掌权,骆宾王对武则天诛杀李唐宗族的所有行径颇有看法,不想与之为伍。因此,他离京南下,在扬州和徐敬业秘密商议,准备推翻武则天,振兴唐业,并起草了闻名于世的《讨武曌檄文》,历数其滔天罪行、揭露她的篡权野心。其中气势非凡的“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壮语豪言,也便成就了骆宾王的千古绝唱。他选择了与上司作对,前途自然不会光明了。
对待他人的成人之美,他不开窍,没有灵光的政治头脑。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庆(即李道王,同父异母)爱惜饱学之士,很赏识骆宾王的文采,让他在到王府做文秘工作。两人关系不错,这一晃就是三年,任职期满,道王特意给他写了一个条子,让他搞一下自我推销,只要稍加吹捧,就可能做到一个好位子,因为这样道王可以避嫌。但骆先生很好面子,不愿意那样做,也就失去了一次尚好的机会。当然,由于他的不识抬举,道王心里自然也不会高兴。你想,以后道王还能重用这只“笨鹅”吗?
就这么一个不趋炎附势,不为保全官位而入流、不懂迂回之术的迂腐之人,又怎么能官运亨通呢?有哪一位领导愿意器重一个专门找岔、挑刺儿的下属呢?更何况是个动辄就要越级上访弹劾上司的下属呢?
文学道路上的浪漫和异想天开,与政治上的泾渭分明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官场需要的是“厚黑”,需要的是没有棱角的圆滑、世故,需要的是溜须捧脚,需要哈着腰、撩着眼、随着流。这几点骆宾王不仅做不来,而且他骨子里那种恃才傲物的品性,让他鄙夷这些人。所以他既不能高升,又不容易被重用,只能当个老实本分的副职。
他的刚直不阿,直言不讳使得当权者既喜欢他,又恨他;他鹤立鸡群的学识、卑微的社会地位,及不肯奉迎权贵的倔强,又使他很难与同事们成为革命同志。在他所处的社会阶层中,舒心、惬意的政治生活注定与其无缘,没有人能融入他孤傲的圈子。因为在大气候的重压下,只有他一缕清风,那是扫不尽阴霾的,所以他这种类型的人不适合搞政治,在社区工作当“马大姐夫”还差不多。
骆宾王经济拮据,为了生活他不得不一次次谋求仕途之路,却又一次次以不得志告终。他在好多作品中声称自己的命运不好,实则不然,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赤子之心、是他的正直、是他选择与权贵为敌,注定了他不能融入那个社会,这是在那个时代他官运不畅的必然结果。
骆宾王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所在,不应把自己的一生与不适合他的乌纱紧紧连在一起。天涯何处无芳草,又何必非要在机关工作去当个什么官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