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为常用中药,原名黄耆,今俗称作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上品。李时珍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列为补药之长,故名。”明朝,李中立《本草原始》称“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者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得以耆称。”关于古代所用黄芪的产地、品质情况,可以通过对历代本草考证加以证明。
有关黄耆产地的记载,最早见于魏晋的《名医别录》指出:“黄芪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陶弘景曰:“第一出陇西(甘肃东南部)、洮阳(甘肃临潭),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四川黑水县)、宕昌(甘肃)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四川北部)、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
南北朝以前,黄芪的产地有甘肃、四川、陕西,而以甘肃所产为最佳。
梁代以后,黄芪的产地发生变化,质量最好的产于今甘肃的东南部和甘肃的临潭,质量次之的产于四川松潘和甘肃岷县之南,还有四川茂汶西北部一带。
唐代,苏敬曰:“今出原州(宁夏固原县)、华原(陕西耀县东南)者良,蜀汉不复采用之”。《证类本草》转引唐《蜀本草》称“图经云今原州者好,直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附近)、宁州(甘肃、陕西的东南边界)者亦佳。”这时已不使用产于四川的黄芪,当时宁夏固原和陕西华原产的最好,产于甘、川、陕三省边界地区的亦不错。
宋代,据《本草图经》载:“今河东(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统称)、陕西州郡多有之,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此时黄芪多用产于山西和陕西的绵耆。又《本草蒙荃》载:“绵耆出山西沁州绵山(原文“上”),此品极佳。”可见山西沁县绵山产的绵耆已被视为最好。
清代,据《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者最佳。”认为产于山西和内蒙古的黄芪质量最好。
综上,古代黄芪正品的产地有从四川、甘肃,经宁夏、陕西,向山西、内蒙古逐渐过渡的情况,至清代时黄芪的道地产区已转移至山西、内蒙,这与现今黄芪的主产区相一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