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国盈泉
北国盈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616
  • 关注人气:6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2023-08-20 19:37:26)
标签:

失蜡法铸币

祭祀大钱

咸丰通宝

咸丰元宝

咸丰重宝

分类: 聚珍汇萃

雄起大清、飘落西风——清文宗奕詝咸丰年间铸币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除了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和地方的宝福局等钱局在铸制行用钱的同时铸制了相应的祭祀大钱以反映铸币常态外,还有一些以前停铸的钱局在恢复铸钱时或是新开的钱局在开炉铸钱时也铸制了相应的祭祀大钱以反映铸币的动态。这类钱局所铸祭祀大钱数量较少,有些钱局的铸币可能还未收集到。 
    宝河局是清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设立在河南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钱局,怀庆府(今河南省沁阳县)也有铸炉。历康熙、雍正两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停铸,咸丰四年七月重新开炉铸大钱。目前所见一种“咸丰通宝”大钱,钱背铸满汉文“宝河当千”字样,可能是与该局所铸“咸丰通宝”小平钱相对应的祭祀大钱,只是夸大了面值。另见两种版别的“咸丰元宝”背“宝河当千”祭祀大钱,外郭宽窄不一,钱文字形也有大小之别,皆为金口未开的前期样钱。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唐琳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背满汉文“宝河当千”大钱直径72.4毫米,穿宽13.6毫米,外郭宽7.9毫米,厚8.9毫米,重214.0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咸丰元宝”背满汉文“宝河当千”圆穿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9.0毫米,外郭宽7.5毫米,厚9.0毫米,重216.7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唐琳泉友集藏的“咸丰元宝”背满汉文“宝河当千”圆穿大钱直径72.6毫米,穿宽14.1毫米,外郭宽9.72毫米,厚8.75毫米,重235克

    宝陕局设立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局址在当时的西安府(即今西安市)。所见有三种“咸丰元宝”背“宝陕当千”祭祀大钱,一种在钱背外郭穿下正中位置钤印一“官”字,一种在钱背外郭穿上正中位置钤印一“官”字,一种在钱背外郭左、右、上、下钤印“计重百两”四字。前两种分别有方郭方孔和方郭圆孔两种形式的大钱。钱谱只见“官”字戳记在下的宝陕局“咸丰元宝”行用大钱,所以“官”字戳记在上的和外郭钤“计重百两”的两种“咸丰元宝”大钱可能并未正式铸行,所见皆为拟议中的不同阶段祭祀大钱样钱。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唐琳泉友集藏的“咸丰元宝”背满汉文“宝陕当千”外郭下“官”大钱直径72.46毫米,穿宽11.2毫米,外郭宽6.45毫米,厚8.88毫米,重212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集藏的“咸丰元宝”背满汉文“宝陕当千”外郭下“官”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3.0毫米,外郭宽7.0毫米,厚8.2毫米,重199.6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咸丰元宝”背满汉文“宝陕当千”外郭上“官”大钱直径71.8毫米,穿宽18.0毫米 ,外郭宽6.2毫米,厚8.8毫米,重195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咸丰元宝”背满汉文“宝陕当千”外郭上“官”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4.7毫米,外郭宽9.0毫米,厚8.5毫米,重215.2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咸丰元宝”背满汉文“宝陕当千”外郭钤“计重百两”戳记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3.5毫米,外郭宽11.0毫米,厚8.5毫米,重222.0克

    宝川局最初设置于康熙七年(1668年,局址在成都府(今四川省成都市)。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四十年(1775年)曾两次因铜料不敷使用而停铸。道光十七年(1837年)以后再次减少铸额直到停铸。咸丰四年(1854年)下半年,宝川局重新开炉铸钱,铸有“咸丰通宝”小平钱和“咸丰重宝”当十、当五十、当百等数种大钱。目前只见到一种“咸丰通宝”背“宝川当千”祭祀大钱,并未见到与之相对应的行用大钱。所以这枚祭祀大钱应为与“咸丰通宝”小平钱相对应的祭祀大钱,由于钱体较大,有意夸大了钱币价值。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背满汉文“宝川当千”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3.0毫米,外郭宽9.5毫米,厚9.0毫米,重237.3克

    宝伊局是清朝在新疆设立的7个铸钱局之一,开设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局址位于今霍城县惠远镇。道光二十年(1840年),宝伊局因缺少铜材而停铸。咸丰三年(1853年),宝伊局重新开炉铸钱,成为新疆第一家铸造大钱的钱局。所铸钱币除少部分“咸丰通宝”小平钱外,有当四、当十、当五十的“咸丰重宝”大钱和当百、当五百的“咸丰元宝”大钱。目前所见宝伊局祭祀大钱有两种,一种为“咸丰通宝”背“宝伊当五百”大钱,钱背穿上正中位置钤一“官”字;一种为“咸丰元宝”背“宝伊当千”大钱。谱载当五百的“咸丰元宝”大钱仅见数枚,应为铸币前期样钱。当千大钱虽未见实物,但也曾见于当时的奏章中。伊犁将军奕山在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曾奏请铸重二两的当千大钱,第二年又奏当千、当五百大钱不能行使,请改铸当百以下大钱。可见上述两种祭祀大钱也都是拟议中的样钱。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背满汉文“宝伊当五百”外郭上“官”大钱直径71.0毫米,穿宽10.5毫米,外郭宽9.0毫米,厚8.5毫米,重225.7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唐琳泉友集藏的“咸丰元宝”背满汉文“宝伊当千”方郭圆穿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8.04毫米,外郭宽9.1毫米,厚8.99毫米,重239克

    叶尔羌局是清朝统一新疆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就最早设立的铸钱局,局址在新疆叶尔羌城(今莎车县城)。叶尔羌本地并不产铜,清廷设铸钱局的主要目的是为收缴并销毁原来准噶尔发行的普尔钱,嘉庆、道光两朝停铸。咸丰四年(1854年)叶尔羌局再次开炉铸钱,曾铸行“咸丰通宝”当十、“咸丰重宝”当五十,“咸丰元宝”当百三种红铜大钱。所见有“咸丰通宝”背“叶尔羌当千”祭祀大钱,应为与“咸丰通宝”当十行用钱相对应的祭祀大钱,钱背面额也被有意夸大了。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背“叶尔羌当千”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寬12.0毫米、外郭寬7.0毫米、厚8.8毫米,重210.8克

    顺治四年(1647年)清廷曾在盛京(即今沈阳市)设盛京钱局,仅开铸一年后停铸。该局咸丰三年后亦应在复铸之列,因为不仅遗留有谱载的“咸丰通宝”背“盛京当制钱壹吊”行用钱存世,目前又见到“咸丰通宝”、“咸丰元宝”、“咸丰重宝”三种面文的祭祀大钱,钱背既有“盛京当制钱五百”字样的,也有“盛京当制钱壹千”字样的。而且存在面文分别为“尔宝”、“缶宝”等不同版别。这些大钱多为金口未开的圆穿钱币,应是尚停留在前期论证阶段的祭祀大钱样钱。由于未见更多行用钱遗留,可见盛京钱局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最终仍未能正式开铸。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尔宝)”背“盛京当制钱五百”大钱直径70.0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7.5毫米,厚8.0毫米,重201.2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尔宝)”背“盛京当制钱壹千”大钱直径70.0毫米,穿宽7.0毫米,外郭宽7.5毫米,厚8.5毫米,重219.9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尔宝)”背“盛京当制钱壹千”大钱直径70毫米, 穿宽18毫米,外郭宽7.5毫米,厚8.5毫米,重214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缶宝)”背“盛京当制钱壹千”大钱直径70.2毫米,穿宽18毫米,外郭宽7.8毫米,厚8.6毫米,重216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咸丰元宝”背“盛京当制钱壹千”大钱直径70.0毫米,穿宽7.0毫米,外郭宽7.5毫米,厚8.7毫米,重216.5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咸丰重宝”背“盛京当制钱五百”大钱直径70.0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7.0毫米,厚8.0毫米,重191.4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咸丰重宝(尔宝)”背“盛京当制钱壹千”大钱直径70.0毫米,穿宽7.0毫米,外郭宽8.0毫米,厚8.5毫米,重211.5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咸丰重宝(缶宝)”背“盛京当制钱壹千”大钱直径70.0毫米,穿宽18.5毫 米,外郭宽8.6毫米,厚8.8毫米,重215克

咸丰年间所铸祭祀镇库大钱综述(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