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起大清、飘落西风——太平天国早期铸币“天国”背“通宝”大钱01
“天国”背“通宝”窄内外郭大钱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洪秀全领导的农民战争所建立的政权。从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开始,洪秀全偕冯云山就在广西以传教为名秘密从事反清活动。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拜上帝会成员到桂平金田村“团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聚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组成了包括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成员的领导核心。1853年3月起义军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改称天京。太平天国武装力量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等18省,曾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太平天国施行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有其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完备的官僚体系。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太平天国败亡。太平天国延续存在14年之久,战事波及大半个中国,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太平天国货币除初期以“通宝”为文外,其余均称“圣宝”。“圣”字取意于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纲领,故太平军的圣库、圣粮、圣兵等等多加“圣”字光环。太平天国遗留的钱币有面文“太平”背“通宝”、“太平天国”背“圣宝”、“太平天国”背“天下太平”、“太平圣宝”背“天国”、“太平圣宝”背“太平”、“天国圣宝”背“太平”等多种。按规定“天国”二字有特殊写法:“天”字上面一横长于下面一横,“国”字作“囯”,意为王居国中。目前所见太平天国钱币都铸有与之相对应的祭祀大钱,这也是历朝历代流落民间被发现最早的祭祀大钱。但过去没有人能正确认识钱币性质,被俗称为太平天国大花钱。笔者断定其就是与历代所铸皇家大钱相同工艺特征、相同规格等级的祭祀大钱。太平天国祭祀大钱多阳文纹饰钱币,而阳文纹饰大钱清朝早期就已出现,这是科技进步的体现。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顺治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阳文腾云对龙纹大钱,直径142.0毫米,穿宽22.0毫米,外郭宽27.0毫米,厚7.0毫米,重627.0克
下面就介绍一种太平天国早期铸制的“天国”背“通宝”祭祀大钱。是为用翻砂法铸制的最小等级祭祀大钱,直径比失蜡法铸币略小一些,为70.2毫米。内外郭都比较窄,穿孔较大。面文只有在穿孔上下竖书的“天国”两字,“国”字写作“囯”;钱背于穿孔右左横书“通宝”二字,面背文字丰腴凝练。钱谱所载也有这种楷书字体的“天国”背“通宝”行用钱,直径在37毫米左右。这枚钱币即为与之相对应的祭祀大钱。翻砂法铸币或为铸币前期试铸样钱,也有可能太平天国早期尚不掌握失蜡法铸币技术,祭祀大钱也只能停留在翻砂铸币水平。
唐琳泉友集藏的“天国”背“通宝”窄内外郭阔穿大钱,直径70.14毫米,穿宽16.34毫米,外郭宽6.08毫米,厚6.36毫米,重134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