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明、百业复兴——明太祖朱元璋元末明初铸“大中通宝”大钱01
“大中通宝”背四月孕四星外郭缠枝莲荷纹大钱
明朝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朝代。元末爆发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明朝传十六帝,共计276年(1368年1644年)。明朝推行了以纸币为主的货币制度,有明一代只发行过一种“大明宝钞”纸币。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明朝曾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分别是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和崇祯通宝。此外明末清初时的南明政权还铸过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等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的“元”字,明朝所有钱币统称通宝,不用元宝。
除上述钱币外,还有一种“大中通宝”也是朱元璋在元末明初时期铸币。《明史·食货志》载:“太祖初置宝源局於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及平陈友谅,命江西行省置货泉局,颁大中通宝钱大小五等钱式。”可见“大中通宝”最初是明朝建国前朱元璋称吴王时铸币。《明史·食货志》又载:“洪武四年改铸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初,宝源局钱铸京字於背,后多不铸,民间无京字者不行,故改铸小钱以便之。”说明明初“大中通宝”钱仍在继续铸行。“大中通宝”为楷书对读钱币,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凡五等。钱背纪各省局名的应为明朝建国后铸币,有纪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局名的钱币。小平钱背面多只纪局名,折二以上还增加了纪值,如广西铸的折二钱则纪桂二,福建铸的折三钱则纪三福,等等。
与上述行用钱相对应,目前亦见多种“大中通宝”祭祀大钱。下面即为一种最小等级的祭祀大钱,直径72.0毫米。寛缘细郭、中穿形制。面文“大中通宝”四字楷书对读,书法工整刚健。钱背在穿孔四周加铸了四组凸起的月孕星纹标记。钱币面背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为八组缠枝莲荷纹,这种纹样较早曾见于唐朝“建中通宝”祭祀大钱。每组纹饰皆由一朵盛开的莲花和一片肥硕的荷叶组成。整个外郭上的莲花荷叶都被一条缠绕的藤蔓串连到一起,藤蔓上新枝新叶迭出,莲花荷叶交替出现,回环往复连续不断,呈现出一派繁华美景。莲花生命力繁殖力强,被赋予了本固枝荣的象征意义,寄托了子孙繁盛、事业永续传承的美好愿望。

泉泽之光泉友集藏的“大中通宝”背四月孕四星外郭缠枝莲荷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11.5毫米,厚5.1毫米,重125.02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