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地震引起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就像当年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一样,让公众恐慌不已,逃离躲避的、吃碘盐防护的,各式各样的方法和想法都出现了,岂不知像福岛、切尔诺贝利这样的核事故,躲避逃离时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不注意及时获取相关部门发布的消息(比如风向),盲目的室外暴露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待在比较严密的室内等待辐射烟云漂离更为安全。
辐射是指能量在空间和其他介质中的传递,存在形式有电磁波、粒子流等。从我们人类生存的整个地球来讲,处处都是有辐射的,大自然的辐射源分布存在不均匀性,有些物质辐射很强,例如核事故引起的辐射,有的辐射较弱,例如我们装修用的大理石,还有些物质的辐射性居于这两者之间,例如我们去医院拍X光片或进行CT检查。要做到不接触辐射,那是不现实的。对待辐射,我们要有科学的态度,因此,有三句话、廿四字,大家一定要明了,即:本底辐射不予关注,事故辐射学会避险,电磁辐射要懂防护。
关于第一条本底辐射不予关注。宇宙射线和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对人体的辐射我们成为本底辐射。本底辐射强度受生活居住环境影响并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生活居住环境中的土壤、岩石、水(包括海水、湖水、沼泽、雨水等)以及呼吸的空气辐射物质分布品种多、含量高,辐射强度就大,高原地区的人群受到的宇宙射线照射剂量比平原地区的人群高,例如拉萨居民接受的年剂量是居住在海平面高度的人的数倍,再如在飞机飞行的高度宇宙射线的强度比地面高得多。在洲际航线的巡航高度上,剂量率可以达到地面值的100倍。在研究层面,目前学术界对小剂量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认为小剂量(短期小剂量)辐射对健康有益,另一方面认为小剂量(长期小剂量)辐射具多系统损害(主要从累积效应考虑)。但从公众层面来讲,无论有害或是有益,都不必在意,一是小剂量辐射(如本底辐射)不可避免,二是人类已经适应了这种辐射。
关于第二条事故辐射学会避险。按辐射的效应分,可分为电离辐射与电磁辐射两类,一般人们通常提及的辐射,包括最令人闻之色变的核事故,多指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使物质产生电离作用的电磁辐射(如X射线、伽马射线)或粒子辐射(如阿尔法、贝塔、高速电子、高速质子及其他粒子)。除了上面提到的本地辐射外,公众面临的最大核辐射安全问题就是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核能的开发与利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危害。但是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辐射的危害是可以减小和防止的,所以人们大可不必“谈核色变”。
关于第三条电磁辐射要懂防护。电磁辐射是自然界中以“场”的形式存在的一种物质,宇宙射线、γ射线、χ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工业用电等都是电磁波。任何带电体周围都存在着电场,周期变化的电场就会产生周期变化的磁场,就存在电磁波,产生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造成电磁污染。医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量的电磁辐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起视力、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发生。电磁辐射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水源、大气、噪声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元素。波长大于10米的电磁波辐射,由于其能量低,不能引起水和机体组织电离,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是太大。大家要注意的主要是微波,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间的电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丝米波的统称。微波设备在军事、科研、工业、农业、医疗和家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都是大功率应用(200瓦~100千瓦),故而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含水量达70%的人体来讲,微波较叫无线电波波长更短,穿透力更强,且易被介质吸收,其引起的人体损伤比无线电波更大,故微薄的辐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任何辐射对人体都是有害的,虽然人体通过自然代谢能够抵御一定的辐射伤害,但现代生活中人工辐射物质的广泛应用、电子设备大量使用造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辐射量较原先增大,过量的辐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使后代致畸、致残。因此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远离电子设备,亲近大自然,保持健康的身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