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来我喜欢的是悉尼红砖房的千姿百态

(2025-07-07 13:07:52)
标签:

悉尼红砖房

千姿百态

城市发展的印痕

分类: 生活

202577日星期一

今年来悉尼之后,我只要天气好都会出门散步,最吸引我的一定是古朴宽敞的红砖房。每到看见一栋新样式,我会在马路对面,只要四下无人,来不及细细对焦,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拍下一栋红砖房。

拍着拍着,我渐渐发现,每一栋房子都是不一样的,真可谓千变万化,尽管它们都是红砖房,多为一层平方,两层的也不少。但无论窗的形状,门的款式,车路的模样,都是不同的,有娟秀的,有雅致的,有粗狂的,不胜枚举。

 

原来我喜欢的是悉尼红砖房的千姿百态

昨天在游泳学校回家的路上,又途径我新发现的一块区域,看着快速掠过、掩映在翠绿树丛中的一栋栋红砖房,突然悟到:我喜欢红砖房的本质:在与它们的千姿百态,绝不重样!

一个街区,一个城市的魅力,往往来自于它们的建筑。若在有些历史的城市中,不同阶段的建筑,似乎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描述着文化与阶层的烙印。

比如在魔都上海,我出生与成长的地段 - 西康路、南阳路那短短的十字交叉路,优雅的小楼房与巍峨的公寓楼相得益彰。我的好几个小学同学就居住在南阳路、北京西路、西康路不同的房子里面。

原来我喜欢的是悉尼红砖房的千姿百态

在钱同学公寓楼的家里,西式的长餐桌与钢琴,是那样优雅,她妈妈的笑容是非常慈祥,她那著名外科手术专家的父亲,从来不危言耸听。范同学公寓楼的家,她的父亲是部队首长,你进去就知道这楼有多么大,多么恢弘。杨同学的家是在一个设计院里,门卫看得可紧了,我与同学们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悄悄潜入。朱同学的家则是石库门房子,有阁楼的。这对于居住在公寓楼中的我们是很稀罕的,只可惜她奶奶还不是外婆经常在家,纺织女工的妈妈嗓门响得厉害,她还有哥哥妹妹和弟弟,一家六七口人挤在一起,所以我们最多的是在她家的天井里玩。我家的南沙公寓在当时也属于巍峨的建筑,面对面的两栋姐妹楼里,我们小学班的同学就有四个。

为什么写着悉尼的红砖房,脑子就飘回了上海、童年,它们之间有着什么必然的联系?有的,就是每一个同学家所在的楼宇,都是各不相同的。用现在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同学们各自住的建筑,往往与自己父母亲所在的单位或职务相关。小时候不懂这些的,就是能在同学家里体验到完全不同的样式,很兴奋。

原来我喜欢的是悉尼红砖房的千姿百态

等我们中学毕业,各有前程之后,很多年间同学们并无往来。我们家也因为各种原因,先是搬到了天山五村,然后是虹梅路,再然后是沪闵路,真实越搬越乡下了。多少年后再到小时候熟识的地段,全然就是用旁观者的眼神端详了。倒也没有太多的依恋或不舍,因为我的家不在这里了,豪华与热闹都是与己无关咯。

只是,从我们家搬到天山五村开始,我周围的房子几乎都是模样相同的,一片又一片。你想想,天山新村可以从一村到N村,所有的房子都是灰色的,每一楼有四户人家,楼与楼之间的间距都不宽敞,一个新村里要住多少户人家,有多少个人呐。

原来我喜欢的是悉尼红砖房的千姿百态

在《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一文中我们看到:第一个10年期(1980年—1990年),上海总人口新增了近百万,其主要原因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返城。第二个10年期(1990年—2000年),以浦东开发开放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上海市域常住人口增长近400,但不同的圈层,增长幅度不一。第三个10年期(2000年—2010年),上海 “世博”等大事件的驱动,社会经济仍然延续高速增长态势,10年间市域常住总人口增长了600多万

上海八十年代后期,人口暴增,如果没有这一片片新村的崛起,那么多人住到哪里去哦。所以,我家从核心区搬到边缘区天山新村,再搬到沪闵路,是城市发展与自身条件的必然趋势。然而,时值21世纪,江浙两省、以及其他稍微发达一些的地方,到处耸立的高层建筑,水泥森林着实太多。甚至我在江西赣州农田里,也会看到一栋孤零零的高楼,那真是匪夷所思的感觉。难道高层建筑就代表了经济发达?

原来我喜欢的是悉尼红砖房的千姿百态

城市景观“千城一面”,区域文化的没落,效率至上的发展,所带来的便是文化思想上的缺失,一栋栋拔高的居民住宅就像是一个个冰冷的机器,呈现出城市化进程中的单调与人文关怀的缺失。

 

原来我喜欢的是悉尼红砖房的千姿百态

城市生活是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的特殊生活方式,它强调了城市文化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来看,城市建筑都应当多元化发展。创造出专属于这座城市的独有建筑形式。

原来我喜欢的是悉尼红砖房的千姿百态

建筑,永远是思想,文化,历史的载体。悉尼千姿百态的红砖房,你只要细细观瞅,就会发现每一栋都是各有巧妙且与众不同,反应出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多元化,但又表现出相对的同质,所以才令我着迷。

原来我喜欢的是悉尼红砖房的千姿百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