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苏州人的我,跟着父亲的笔记漫游姑苏

标签:
父亲笔记漫游姑苏盘门阊门瑞光塔 |
分类: 亲情 |
2023年9月23日星期六
2005-10-04
邦驾车,瑾、丽、禹、我共赴苏州,至兴隆公墓(为父母亲)上坟。下午至苏州市人民政府会议中心,然后到凤姨家,相见甚亲热,剥菱角给我吃。
2005-10-05
上午由许一鸣陪同至苏中(苏州中学),会晤倪校长,送我到苏中教室暂息。然后由鲁峰驾车至餐厅,硕民家四对夫妇及外孙(9人),朝晖、小三夫妇+女儿、旭东(共7人),连我、瑾共18人共进午餐,餐后留影。
下午由硕民、凤珠、鲁峰陪同到慧如姐家,相叙甚欢。慧如姐对南浔名人走廊放入褚民谊(汉奸)不满,希我作反映。然后到鹏举家,与素兰、小三、可扬等交谈。
2005-10-07
下午硕民来三元宾馆,一起到苏州图书馆,由邱冠华馆长陪同参观。馆内有小花园,留影。与硕民、凤珠、瑾共进晚餐。
2005-10-08
上午9时,由硕民接到铁瓶巷老家,地板已加漆密封,内父亲原居住小间,经装修面目一新。10时与硕民等同至胥门,万年桥已新建,参观规划馆,至盘门三景之一瑞光塔,园内湖光塔影,风景如画。
至盘门水陆城门(苏州仅存这一城门),伍子胥庙。然后至阊门,与瑾、硕民及凤珠在咸亨酒店午餐,餐后至山塘街步行。七里三塘整修一新,参观一景点(古建筑,石艇、秦淮歌女画等),留影。晚餐有莼菜汤,银鱼蛋(硕民烧菜)。晚饭后上火车,硕民凤珠送上火车,到上海8:45,王佑书在西南出口接,顺利到家。瑾一天劳累,很疲劳。10时许即入睡。
漫游姑苏
我算得上半个苏州人,从小到大苏州来了无数次,瑞光塔、盘门、阊门去过还是没去过记不得了,但来龙去脉是肯定不知的了。七里山塘倒是与阿邦、婆婆从头到底走过一回,风景很好却是全靠两条腿,吃力得很。
整理爸爸的笔记,不管我去过没去过的地方,爸爸的视野、足迹都是与我不同的。所以最近养成一个习惯,凡他笔记中提及的地方,只要网上找得到,我都要细细云游,仿佛又陪着爸爸妈妈在金秋时节姑苏行了一回。
瑞光塔
瑞光塔位于苏州城南,是盘门三景之一。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记载为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年)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十年,孙权为报母恩又建十三层舍利塔于寺中。根据先后在塔内发现的宝幢木函、佛经、石佛、石础、塔砖等文物上的纪年文字,与塔的平面、结构、外观综合考证,今塔系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 1030年)所建,当时佛寺名为瑞光禅院。
该建筑最初为13层,宋代大中祥符年间重建时改为7层8面,高约43米,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第三层为瑞光塔核心位置。其中不光存有梁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棱形倚柱,壁龛、壸门以上还有七朱八白、折枝花等宋代粉彩壁塑残迹,其形制古朴,清秀柔和,隽秀挺拔,保存着唐宋古塔的建筑风格。
相传三国赤乌四年(241年),孙权为迎接西域僧人建造了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赤乌十年,孙权为报母恩,又建十三层舍利塔于寺中。宋宣和年间赐匾为“瑞光禅寺”,相传塔上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瑞光塔”。
1978年,考古专家来到这座塔前,目的是想看看这座塔被损坏的程度,也想着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进行修缮,毕竟这座古塔已经摇摇欲坠,再也经不起一点风雨了,若是再不想办法修缮,很可能就会在一场大风或一场大雨中倾覆。因此,几位专家进到塔内仔细观察着,刚走到第三层古塔的时候就出事了,因为塔砖突然掉下,瞬间灰尘四起。不过,就在此时,专家发现了个宝贝。
原来,在塔砖倒塌的地方藏了个四方木盒子,木盒子制作的相当精美,上面还画着四大天王形象,一看就知道此物不一般。其中一个猴急的专家当场就想打开看看,另几位专家担心再有塔砖掉落,建议先将木盒抬出去再看,以防再出意外,损伤了宝贝就不值当了。最后几个专家小心的将那个木盒子抬下了古塔,回到研究所后才打开。
在木盒子里安安静静的躺着一个宋真珠舍利宝幢,它体高122.6厘米。在真珠宝幢的宝山中心,还放了个小八角经幢,经幢中有个小瓶子,里面装着9颗舍利。这个真珠宝幢相当的珍贵,平时是轻易看不到的,因为它没有放在苏州博物官展出,而是被小心翼翼的锁在了地下室的保险柜中,所以一般人还真见不到。
水陆城门--盘门
因为盘门景区里面除了出名的瑞光塔外还有个伍相祠。盘门的名字最早叫蟠门,命名已经2500多年了。是最早伍子胥建苏州古城时就有的一个城门。也是当时吴国首都八门之一。因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名。后来经过多次战火,多次修缮成了目前这种局面,但目前它的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这个主要还是归功与当时称王建都(与朱元璋同时期)的张士诚。虽经王朝替代,明清陆续修建完善,到1986年再次重建城楼使得盘门成为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城门进去是张士诚时期建造翁城,如果进去确实能让人震撼不已。尤其是环顾四周高耸的城墙让人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
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陆城门,内可守御,外可应敌。盘门在建城之初就被确认是古城的“锁匙”,不仅是城防要塞,也是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环抱城垣,自北而南绕城而过,然后折向东去,从盘门登舟,可溯运河畔北上,抵达京城;或至胥江口折而往西,可入太湖;往南则可经江浙咽喉吴江松陵、平望等镇,直下杭州,陆道则纵横交叉、四通八达,故盘门是苏州古城西南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
苏州老阊门
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以传说天门中的阊阖得名。
前506年,这里是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伐楚的出发地和凯旋地。从此阊门亦号破楚门。
明清时期,阊门是带有瓮城的水陆城门。陆城门东西两道城门,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门外有吊桥,门内就是阊门大街(今西中市)。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水城门在陆城门以北,跨下塘街河。门外有聚龙桥。
大约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阊门瓮城被毁,剩下内城与套城。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城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城门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城门,改建后的阊门共三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人行道。阊门水城门则在内城门北,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栅门,五十年代拆除,现仅存水城门基础。水城门外的石级梁桥聚龙桥,七十年代初改成了水闸。
七里三塘
东至阊门,西至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七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山塘街被誉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
山塘街始建于公元825年,为中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募工河堆堤而成,距今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山塘从气象万千的盛唐而来,千余年的风风雨雨,让山塘浮浮沉沉地演绎着它全部的繁华与衰落。
从"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到"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在七里的路程里,古老的山塘优雅迷人, "七里风光,繁华世界",是太平天国的兵火,才使它成了一片废墟,也使它的繁华成了遥远的绝响。
山塘曾经有过繁盛的时期,在台湾学者刘石吉的研究中,乾隆年间的苏州已"堪称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而当时的山塘,已确立了它作为苏州文化休闲中心和最大的商业街的地位。
山塘的开街人当属白居易。1100多年前,在白居易被贬苏州的那17个月里,他的身影飘忽在苏州的大街小巷,终日呼朋唤友,揽奇观胜,把酒吟风,醉花邀月,就连他为布衣百姓行路便利而修建的山塘街,也充盈着文人的风雅。他要人们在街道两旁夹桃种李,在河岸两边栽藕植荷,让去虎丘游览的游人们,沿途领略江南的四季风光。正如白居易诗《武丘寺路》云: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画船载丽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种乃新。好住河堤上,常留一道春。
漫游姑苏,感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