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2023-11-25 16:23:49)
标签:

祭奠父亲潘镜芙院士

家人的缅怀

分类: 亲情

去年830日父亲因在家打拳摔倒,紧急送至华东医院,脑外伤缝合九针,父亲潘镜芙院士于2023108日去世。我与家人们经历了父亲弥留之际的日夜陪护,告别送终,追悼大会。。。

其一:家人的追思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1:我们一家

我们的父亲家国情怀兼顾,对祖父母孝敬,对弟妹仁厚,对母亲,对儿女,对孙辈,对曾孙怀着无限的爱与责任。

在母亲眼里,父亲温润细致,永远忙碌;恩爱如初,相互扶持;执此之手,与之偕老。

在父亲眼里,他与母亲,五十余载,风雨同舟;半个世纪,甘苦与共;抚养子女,辛勤持家;一旦分离,情何能堪;追思往事,黯然神伤。

在哥哥儿时的记忆里,爸爸总是来去匆匆,每每短暂相聚时,爸爸不忘关心妈妈的身体健康以及我们兄妹的学习;我们始终不知道爸爸的工作为什么这样忙,因为爸爸既不谈起工作,也不说几十年独自异地的艰苦生活。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们才逐渐从媒体中得知爸爸及他带领的团队,几十年为国家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我们的海军装备从当初只能在家门口转转的小船,到现在驶向深海保家卫国的巨舰。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2:父亲生前最后一次用口琴吹奏《送别》

口琴是不多言辞的父亲,几乎一辈子用来抒发情感的物件;而吹奏李叔同先生的《送别》,已经是父亲的保留节目。上图是在中国之声采访的尾声,父亲演奏的口琴曲《送别》。

父亲是儒雅低调的谦谦君子。“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父亲从小就喜欢的韵味和意境。他为了实力救国,中学由喜好文科转为攻读工科,大学电机系的他最终成为舰船总设计师。与年过九旬的父亲一起学习《相对论》与《七堂物理极简课》,探讨生命的本质与时空的转换,成为此生难忘的经历。

终是晚风拂柳笛声残,今宵梦已寒。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3:父亲的书柜

在孙辈心中,爷爷是会讲三国故事的说书人;是爱看歌舞表演的文艺人;是有着文史哲藏书的百宝箱。爷爷始终惦念着他们的成长,是与他们一起学习新知识与新科技的老同学。爷爷在他们面前总是和蔼可亲,对自己过往的成就与艰难总是呵呵一笑了之。在孙辈心中,爷爷是那么的高山仰止,又是如此平凡的一丝不苟。他留给孙辈的,是严谨治学的脚踏实地,是活到老学到老,永远在学习的精神,更是平凡也能造就伟大的信仰。爷爷永远鼓舞激励着我们第三代第四代子孙。

在曾孙潘子彧的心里,您是伟曾祖父。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4:父亲与曾孙潘子彧

在子彧即将成为小学生的那一年,父亲于八一建军节在自己的传记上为子彧题词,嘱咐他好好学习。得知子彧用扇面抄录了一首杜甫的诗《前出塞》非常欣喜,在酷暑盛夏中翻遍家中的诗词集,精选了古诗21首,一首首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要我帮忙打印出来。这样既可在与曾孙聚会时探讨古诗,同时让我发到悉尼,期待海外的小朋友们能够熟记与背诵。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子彧从小得到太爷爷的关爱,在太爷爷病危的十一长假里,三次到医院握着太爷爷的手,泣不成声地与他告别。在曾祖父去世次日,十岁的子彧写了如下祭文。

《伟曾祖逝叹悲》

伟曾祖父乃院士,竭力科研为国盛。劳累多少病多少,问却无人知盛衰。去年八月跌入院,今年初好得新冠。几月后虽病情好,身却依然在衰竭。十月初时传噩耗,胃中出血情况急。虽后体征归正常,低压跌破生命线。心衰肾衰全身衰,氧饱血压忽高低。三救三回万惊心,全家泣在病床前。此后不愿其痛苦,顺其自然安详逝。九十三载人间别,终是不留遗憾去。子孙曾孙满堂福,依依道尽心不舍。曾祖与我虽交少,每遇皆问我近况。学习生活细细问,一老一少多欢言。回想那些美好时,天上人间永告别。铭记曾祖曾教诲,谨记曾祖座右铭:“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 好学求真勤勉励,必成国之栋梁才!

                                   曾孙 潘子彧

二零二三年十月九日

其二:父亲一辈子孜孜不倦地读书与日记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5:父亲伏案于小书桌上读书写字

日记,是父亲大学毕业工作之后,近乎一生坚持不懈所做的事情。每天日记,或长或短,从不间断,直至去年因摔跤住进华东医院,手不再能写字不得已而中断了。

我之前一直在整理父亲的日记。父亲在给我们写家信的时候,字迹端正容易辨识。日记是写给他自己看的,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譬如时间、场地、心境等,父亲日记里的字早期比较潦草,但还容易猜;晚年因一只眼睛患黄斑变性,几乎只有光源而无实体,全靠另外一只眼睛支撑着他与世间万物的联系:走路,读书,写字,打拳,看电视,为接受各种采访而做提纲甚至细节的文字记录;所以近二十年父亲所写的文字,就多蝇头小楷,且越来越小,有时候还粘连,要辨认就十分困难了。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6:父亲的笔记

我一直是父亲的小秘书,为他在电脑上输入各种文稿,通常的节奏是我先连蒙带猜,然后哇哇叫:“老爸,您过来,我实在看不出这些字啦!”这个时候老爸就会笑眯眯地走到书房,在我身边的椅子上颤颤巍巍地坐下,然后拿下自己的眼镜,侧头迎着光线,将自己写的文稿凑到眼睛前面,微皱眉眼细细辨认一番,再耐心读给我听。。。

晚年父亲很少坐在名正言顺的书房里读书写字,因起居室里日照极好,他喜欢坐在藤椅上,拉开简易书桌的折叠板读书写字。因为简易书桌太小,没有办法放书和文件,所以只能在书桌旁放一只凳子充当资料架,层层堆叠着他近期要看的技术书,以及要回复的各种邀约。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7:父亲书桌与资料架

父亲锲而不舍的精神用在工作上令人敬仰,用在学习上令人敬佩。但假如你荣幸地担任了老师的角色,那请耐心再耐心,不搞个水落石出明明白白,他是不会放过你的哦。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8:董博士在教父亲编程概念

701所的董博士2021年元月来上海出差,带来了自己的译作,顺带成了为父亲讲解编程的老师。我微信董博士:谢谢您耐心与父亲沟通,给他带来很多快乐。董博士的回复是:“老爷子身体健康就好,精神也很好,院士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小辈学习。”董博士走的时候给父亲留下两本书,一本是他的译作,一本是XML入门经典。两本书都其厚无比,整日放在起居室的茶几上,长达半年多时间是父亲每日学习的教材。董博士的译作后来还被父亲带到华东医院病房里,可惜书本太厚重,他已经捧不动了。

去年圣诞节感染新冠之后,父亲基本一直躺在病床上。春天之后我开始整理他的日记,于是在病床前俯下身子凑在他耳边说:老爸,我在为您整理日记呢。跟着您写的内容,我云游了九寨沟、桂林、云南、苏州;又跟着您的笔记,再次学习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在日记里感受到您对妈妈各种的关爱,对孙子深厚的希冀。。。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9:父亲在题写自己的格言: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

我六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上海与家人,先南京后武汉乃至各个军港与船厂奔波,直到我四十不惑的时候才返回上海,放能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三十多年的分离以及父亲的工作性质,使父亲与家人之间留有太多的留白。

通过整理父亲的日记,我才一步步走进那些空窗和留白,感受到以往所不知的点点滴滴。当您在病榻上听我讲述自己日记的内容时,清明的眼神一直盯着我看,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被我握着的暖暖的手掌一动也不动。可惜,您已经不能与我对话,再不能帮我辨认字体,也不能告诉我文字背后的心境与故事。。。

可惜,这些宝贵的生活内容,您已经没有能力写进自己的日记本里。那几十本日记簿里,这种点点滴滴的记录很多,寥寥数语当中,我能够感受到您的欣喜、焦虑、不悦,更多的是平和。譬如反复出现在日记中的生活准则:“静心耐心,节制平和,超脱愉快,处逆不怒,已定不悔。”

您往往用极简的文字,将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入浅出地带过,惊涛骇浪、艰难险阻,只有您自己知道;如同您吹奏口琴的时候,微微闭上眼睛,轻轻摆动肩膀,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音符的流淌之中。。。父亲的口琴与日记,承载着他一生的情感与风云,无法复制,永远缅怀。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10:哥哥与我紧紧握住父亲的手

其三:父亲始终与我们同在

2022830日,父亲因在家打拳摔了一跤,磕破了头被急诊送往华东医院,头上缝了九针后,就开始了他生命之涯最后一段旅程。至此以后,我就没有再与父亲一起读书,或者讨论某一本共同感兴趣的书本。

在父亲住院之前,我在他的电脑旁找到一本书:《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意】卡洛·罗韦利,文静 陶慧慧译。很薄的一本小册子,随手翻翻,发现父亲是阅读过的,在他认为的关键之处都用铅笔勾画了下划线;而被标示的内容,我觉得一点不深奥,不懂物理学的我也能看懂,简直就是在读一本哲学小册子。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11:与父亲共同读的一本书

根据父亲阅读时所勾勒的下划线,我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物理学的概况,为此对父亲表示由衷的敬佩。另外这本书真是写得太好,对作者、译者表示敬意,让我得知物理学能够如此美妙。我做了简约读本,等侄孙与自家的两个孙子长大后阅读。让他们跟着院士太爷爷学会怎样看科普读物。

我本是文科思维的人,此次跟着父亲的视野阅读《七堂极简物理课》,却是被惊艳到了:散文诗一般逶迤,哲学书一样的深邃,引发人产生无限遐想。我可以在很多段落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思辨的方法,论证的逻辑,宇宙、量子、粒子等对感性的我而言是几乎有些惊悚的物质。细读此书,不想竟然是不可怕的,能够从哲学、社会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理解,所以分外惊喜。

认真写下了【跟着父亲的思维和视野,阅读《七堂极简物理课》系列】的读书笔记,并将其打印给了父亲。他非常认真地阅读,依然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下划线,当然,这些感兴趣的内容不再是书本身的内容,而是我的阅读感受。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12 父亲儒雅淡然的微笑

八月的某一日,我去探望父亲,因为天气炎热,他午睡后没有到楼下花园溜达,而是在所居住的16楼电梯大厅打两套早已异化的杨式太极,并完成走步绕三圈的运动量。期间他问我:生命的转化是什么意思?形态的跨越怎样理解?我说按照极简物理这本书的理论,物质是永恒的熵,只是存在方式的变化,生命在肉体消亡之后转化为质子、粒子等,依然存在宇宙之中。

咱父女俩一边绕圈,一边探讨,而后父亲沉默了,我亦沉默,思忖着内心都想到了人之死亡的命题。虽然生死乃自然界的规律谁也不能违抗,且父亲是唯物主义者,与我的各种交谈不避讳死亡,但若涉及到自身,谁都难以淡然处之吧。

没过多久,父亲住进了华东医院,我们再也没有谈及这本书,但对于生命形态的转化,从理论上应该都已经了然。在华东医院408个日夜里,家人尽可能地多陪伴父亲。在父亲生命最后的四天四夜里,我和哥哥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尽管父亲已经不能言语,但他的思维还在,所以我和哥哥,后来又加了阿邦,始终在回忆家庭过往美好的岁月,回忆我们与妈妈、爸爸在一起的温馨往事,我还吟唱了父亲最爱的《送别》。

我一直握着爸爸的手,经常为他擦拭眼角渗出的泪水,感受他对生命与家人的眷恋,直至他离开这个世界。其实父亲并没有走,他在宇宙的空间里翱翔,精神上始终与我们同在。对么?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13:父亲若有所思的模样

其四,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1123

我应邀到绵阳,参加央视2023年度《军工先锋》颁奖节目录制,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追思军工条线当年去世的六位院士:徐銤、陆元久、张金麟、潘镜芙、王小谟、武胜。我代表院士家属致辞。时间很短,既要讲出真情实感,又要有格局和意境,并向千万万军工人致敬。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14:我在绵阳党校《军工先锋》录制现场

正式录制时前排坐了太多的领导,舞台上灯光绚烂夺目,我的心却是非常宁静,按部就班走上舞台,将在内心划分段落与层次的内容,用温暖但不煽情的女中音娓娓讲述,最后用父亲最喜欢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已梦寒

以此送别父亲与其他五位院士。并代表院士家属向千千万万的军工人致敬!

事后李璐和小唐说我讲得很好。自我感觉是当时超然物外了,仿佛父亲在聆听我的讲述,看到了他儒雅浅淡的微笑。记得我们走下舞台的时候,徐銤院士的女儿对我说:“你讲得真好,我在台上几乎就要流泪了。”能够不负众望,为父亲和701所增光,我安心了

1124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照片15:与嬢嬢和姑父的合影

到德阳看望了父亲小妹一家。在嬢嬢家里受到最热情的款待,在父亲的遗像前鞠躬。与姑父、嬢嬢、堂表弟妹匆匆相聚一天,临别紧紧拥抱告别。次日嬢嬢给我留言:……明天是诜哥的断七,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我满怀伤感地回复:嗯,断七,就是我们生者要好好地活。这也是父亲最大的愿望。我能在父亲断七之前,来看望他疼爱的小妹和妹夫,也是了了他的心愿。您远嫁四川,爷爷奶奶和兄长的不舍是非常真切的。我来了,看到您和姑父这样相依相伴,儿女们如此孝顺,真是特别的欣慰。我也是代表父亲来探望您们的。

父亲走了,他们这一辈您和小叔就是代表了。幸幸福福地生活是爷爷奶奶和爸爸的愿望,您们就一定要继续这样生活下去。我们大家都生活的健康平安,就是逝者最大的心愿。

1125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49天了。

将从《军工先锋》带回来的奖杯和荣誉证书敬献在父亲和母亲的遗像前,父亲的军功章也有母亲的一半。父亲身后的荣誉,绵阳之行为祭奠画上圆满句号。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16:军功章父亲和母亲共同拥有

慧乐嬢嬢: 丽达,非常感谢你来看望我们,天堂的诜哥也欣慰了。远行的小妹生活得很好,夫妻恩爱相伴,儿孙孝顺有加,生活平凡开心,这就够了。特别是你送来了U盘,让我看到了诜哥追悼会的全过程,就如同亲自参加,不留遗憾了。缅怀诜哥,致敬英雄!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硕民叔叔:看到丽达和姑姑、姑夫全家欢乐相聚很高兴!回想起2012年我们三兄弟在苏州胥口太湖边相聚;2013年诜哥携子女、慧乐全家到苏州的大欢聚,都是十分难忘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亲情吧!诜哥——你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会踏着你的足迹,奋勇前进、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祝你天堂快乐!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片17:沈先生委托制作的纪念封。

敬爱的父亲,我们永远爱戴您!

绵阳之行,为祭奠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