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潘聚盛家族群:静水深流中对往事和苏州的回忆

(2023-09-22 13:11:50)
标签:

家族

族谱与传承

南浔

苏州

往事

分类: 生活

 

2023922日星期五

入秋的上海大雨。

常说记忆不过是三代,如果没有族谱的话。尤其是经历WG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们,记忆里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家更上一代的高祖,只有在爷爷奶奶家里见过照片,那是爸爸的祖母方守道老太太,很威严的脸庞,一看就是能干厉害的角色。或者是在妈妈的相册里见过她的外公外婆,仙风道骨的太外公、干练慈眉的太外婆。

爸爸的堂弟潘鸿远叔叔,发起成立潘聚盛群,倡议书的节选:

……我这一辈人,除了已离世的四人,其他大多已是九旬上下的风烛老人了,连最"年轻"的我也年逾八旬了。终将老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能左右的客观规律,然我们潘家的后代生生息息,不断繁衍,現已散居在全国各地及海外。2011年,我们曾编写了个家谱(潘聚盛),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一些人离去了,又有更多的人来到了这个世上,并且越来越多,犹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后代已难以谋面或互不相识了,因此建立一个大群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为了"聚宗睦族,传承文明,凝聚我们潘聚盛的后代人,我们需要有一个形式将我们潘氏的后代凝聚起来,目前最好的形式就是建立一个微信大群,这个群的名称和镜芙兄商议,命名为"潘聚盛"群。望能得到先祖潘翰英后代们积极响应。作为该群的群主,自告奋勇暂由我来主持,望能得到兄(姐)长们及诸后辈的积极支持和认可。

鸿远(南浔"余德堂"四世)2023.8.13       

在潘聚盛家族群:静水深流中对往事和苏州的回忆

下图为潘聚盛全家福,摄于1946年夏

经之前商议,祖父兄长一脉由卫东做召集人,祖父一脉由我做召集人,各自将父/母兄弟姐妹及孩子们请到潘聚盛的大群,至今日群里有47位潘氏族亲。经堂弟毅倡议:入群者在自己真实姓名后注明是谁的孩子,这样天南地北素不相识的族亲,能在群里的称谓上知道谁是谁了。

建群之后,健在的南浔馀德堂四世(湖州潘氏第十五世),及五世们(湖州潘氏第十六世)纷纷留言表达祝贺。诚如彦华所言:远在千里近在咫尺,亲人相见不相识,有了这个群以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了。

馀德堂四世鸿远:今年五月一日,我们一家子去探望了生活在医养院的我们潘家最长者,我的长兄和长嫂,回来后制作了一集美篇以珍藏。現发于"潘聚盛"群,以饷各位亲人。

看了鸿远叔叔的美篇之后,我在潘聚盛群里留言:向伯伯和婶婶问好。最近整理我父亲的笔记,记录了2008年,您们与鹤翔叔叔、鸿远叔叔来上海的内容,那个时候我母亲还在世。父亲在2008-10-25 笔记中写到:云从夫妇、鹏举夫妇、鸿远夫妇、鹤翔来我家。丽达9时许即来,联系餐厅(君轩),伏波中午来,陪同到君轩午餐,彼此相叙旧事,听说慧如姐写逃难回忆录。鸿远、硕民曾到南浔,知益群叔已故世。午餐后,打开电脑,共看胜利后两房全家福。这是父亲很珍贵的回忆。感谢云从伯伯对我父亲的关心,恭祝二位在医养院生活健康、平安、快乐。

94高龄的馀德堂四世云从伯伯在南昌医养院回复:

丽达堂侄女,妳向我们问好短信看到,谢谢!我们在医养院内生活很好,很快乐。

妳说的2008年我和鹏举,鸿远夫婦与鹤翔叔同去你爸、妈家看望他们的事情,真是历历在目,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己15年了。

看到潘聚盛微信中,有些回忆的事情不完全正确。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後,你爺爺潘鍾瑞(潘星階)帶领潘聚盛一大家在湖卅乡下逃难。包括太奶奶方守道,我妈和我们一支全家7个人,和你爷爷奶奶你爸5人,共13人,到1938年春由严墓乡下逃难到上海法租界内。租住在环龙路(现南昌路)钖荣別墅。我和你爸一起在爱群女中附小读書,我们是同年级同班,从4年级到小学畢业。1941年夏小学畢业後我们一起考入扬州中学初一。但1941128日太平洋战争暴发後扬州中学就仃办了。此後,你们家就迁到苏州去了。我们家也离沪去内地贵阳找我们父亲去了。

因此在上海3年多时间,我们两家是在一起生活的。特別是我和你爸关系是不一般的。读书生活均在一起,象親兄弟一样的。妳可以问问你爸。后来1946年初,我家从後方(兰州)回苏卅时最初也是一起住在花驳岸的。

1949年全国解放後,我们这一辈两家十个堂兄弟姐妹才方开各奔东西,为祖国迠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顺便代我再次向你爸爸问好,希望他早日康复。并向伏波l贤侄家问好。谢谢!

云从、紫燕。2023-09-17

我回复:收到云从伯伯的长文,读来感慨万千,爸爸对云从伯伯的感情也很深。我到医院去的时候,将您们的长信念给爸爸听,他很高兴。恭祝秋安。

哥哥看到云从伯伯在潘聚盛群里的长信,也即刻回复:

@云从 伯伯,您好!08年您和鹏举叔叔伉俪、鹤翔叔叔、鸿远叔叔伉俪一起来沪看望我爸爸,您们在一起欢声笑语,乡音里透着满满的亲情。我还记得您和鸿远叔叔(具体哪一年有些忘了)还来沪看望我爸爸。这些宝贵回忆,似乎就在眼前。

去年某天,在和父亲闲聊时,他带着些许童趣对我回忆你们大家庭逃难来沪后,弄堂内有劣童(父亲还叫得出名字,可我忘了)欺负你们,我爸爸清晰记得是您站了出来,用乡音呵斥(大意就是现在说的单挑之意)并摔倒了那孩儿,为潘家涨了气势。从此再无受欺负之说。我爸爸好像说的是,从此弄堂内无本埠、外埠小人之说了。

您和婶婶身体康健,是最大的幸福。祝您们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伏波  即日

潘聚盛群里同庆推荐了苏面坊一碗好吃而价贵的三虾面后,留言者不少,连平时很少在群里发言的哥哥也兴致盎然地写到:

“来苏州时一定要去尝一尝。我查了一下,在临近上海的昆山花桥也有一家。从价格上判断,应该是一家。记得小时后每次来苏州第二天的早上,总由奶奶带着去朱鸿兴(名字不知对否)吃小笼汤包的待遇,蛋皮葱花汤也是那时伴随小笼汤包相伴的回忆了。吃的同时,奶奶那稍显自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就是美食,能带孙辈来享用,应该是自得的)慈眉祥目,总也在记忆中翻显,难以忘却。假如那天手上在不经意时粘上一点点油,奶奶通常是翘起兰花指,再插入头发,还会揉揉。我当时一直有个疑问,这是另一种生发油(在平常生活中,奶奶一直延续了这个标志性习惯)?

又记得孩童时多次去慧如孃孃家。记忆中孃孃语气平和,仪态雍容;姑父松形鹤骨,气宇不凡;四位表兄弟也带我玩耍,记忆犹新。如有空闲,一起聚聚,话聊当年。”

同庆: @伏波 朱鸿兴就在你奶奶家不远,怡园里人民路口斜对面。记的有一年春节,天特别冷,你到我家和我们一起去玩冰(建校里的一条河),玩累了晚上就和我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

卫东: 兄弟情,重温起来非常温馨。

鸿远: 見群上各位说苏州美食,讲得我这个"八零后"老头子"哈拉滋"都快滴下来啦!

伏波: @同庆 一晃眼,我们都是近七旬老人了。回忆童年,充满温馨,期待相聚。

伏波: @卫东,去慧如孃孃家玩耍时,你们好像还没回苏。那时去苏州爷爷家,因当时的政治气候,邻居中也没什么玩伴,还要被一些顽童欺负(诸如:上海乌龟十八只,来一只,打一只等等),因此很愿意爷爷奶奶能带我去亲戚家。可能因为我还算是较为懂事从不主动要求,而是默默等待爷爷奶奶正巧去走动,故我对童年时在苏州的点滴都能沉淀在记忆深处。你们回苏后,因为你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照顾有佳,在硕民叔叔一家尚未到苏州时,使爷爷奶奶平和度过子女不再身边的岁月。这份谢意,始终萦绕在心中。

可杨:看伏波哥哥的留言,很感动,往事历历。我此刻正在帕米尔高原上旅游,有点高反,拿起手机,正好看到你的话,没多看前面亲人们的对话,回家之后再细读。

卫东:伏波 我家因父母军队转业从徐州回到苏州时,最初能领略南浔浓重而有特色的乡音,就是在公公、婆婆,以及姑姑、姑父等与我父亲和亲人间交流时闻听到的,是那么的声声入耳!现在回忆起来,老一辈的音容笑貌仍会浮现眼前,那些亲切的乡音还会在耳边回荡。

可杨:回忆之门打开,是温柔乡也是伤心地,想念那些故去的老人们了,公公婆婆、姑姑姑父、爸爸妈妈,我已泪流不已。刚回苏州时,这些亲人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亲情,没齿难忘。

伏波:@可扬  和您大概有个40年以上没见面了。从卫东处知悉你经常在沪,和已取得人生业绩的儿子媳妇一起培养孙辈,甚是高兴。在外旅游,当心身体,旅途愉快。

兴许是这几天在潘聚盛群里有不少关于苏州和爷爷奶奶的回忆,哥哥前天子夜又写了一篇少年时期的回忆:

夜深人静,闲生童趣,再和亲友说一段童年趣事,具体时间记不起了。那一年暑假,我和三毛舅舅(父亲舅舅的儿子)结伴来苏州过暑假,他住在北寺塔姨婆家。整个暑假不是他来铁瓶巷,就是我去北寺塔。

他比我小一岁。学校毕业时去安徽插队,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成就蛮高的。作为德语专业的他,机缘巧合,第一批去国外学习怎样建立证券市场而去了德国,后就沉淀在证券市场了,高光时刻的他是老总的嫡系。我之所以介绍的详细些,是想表述的一个成功的人,从小就不缺果断形事之作派。

他来铁瓶巷两次后就发现了我的尴尬,上海小孩要被一些苏州顽童欺负(诸如:上海乌龟十八只,来一只,打一只等等),愤愤不平地说:好白象了,苏州人还有地域歧视的啊!昏忒依头了。在他的主导下,先确定一个平时骂我最多的,再排队骂人次数,准备搞五个。第一个是单独候到,还没等到他骂,三毛舅舅上去就干;后想依计划行事,不想轮下来直接遇到计划中的三个,我倒有些犹豫了,他对我吼了一声:“侬是上海人伐。”小男生的荷尔蒙一下起来了,两人痛干其仨。

接下来就悲剧了,家长上门,奶奶不停赔不是。通常这种时刻爷爷是竖着耳朵坐在房间里听着。再接下来就是待三毛走后,爷爷对奶奶轻吼,太平点,不要三毛再来了。三毛舅舅也因此没有完整地度过苏州的暑假之行。前几年与之聚会时还提及,算是表示一下感激和歉疚之意。他回了我一句:不值一提。再后来,我这个上海人在苏州铁瓶巷就没有受欺蛮了。

大家,笑话了。伏波  2023921日子夜

我在2020年夏到南浔,写过好几篇札记,曾感叹人与人之间可以万般疏离,却也能因同根同源同宗而迅速相连。故乡,祖籍,家谱,对南浔馀德堂的后代们来说,是难以割舍的渊源,有静水深流的静谧,亦有岁月无痕的叹惋。属于馀德堂五世的,彼此间还有几个人能够互相认识的呢。。。。。。

为"聚宗睦族,传承文明,我们南浔馀德堂的后代在鸿远叔叔的倡议下,建立了潘聚盛-潘氏族亲的大群,这个群里的族亲是我祖父与他兄长两家的后代。当年十个堂兄弟姐妹好儿女志在四方,彼此之间也很少相聚,地缘关系我们与在苏州的家人们联系较多,更多的是相见不相识,有了群就能有关联和相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