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可畏,肯定更上层楼!

标签:
职场经历角色认知顶层设计自我增值后生可畏 |
分类: 职场点滴 |
2023年9月18日星期一
昨日由我学生昳丽引荐,与另外一位年轻朋友见面。他专程从杭州而来,以下简称他为翔。
之前在个昳丽的交流中,多次听到翔的名字,说他也是做HR的,见解独到,目标清晰,手段狠辣,是个做事的人才。某日昳丽问我:与翔一起吃个饭如何?没问题啊,我非常乐意与年轻人交往。
以为他到上海来是出差路过,不想是专程而来。昳丽约了在东湖路上的Alimentari Grande 午餐,那是一家意大利餐厅,无论是班尼迪克蛋、沙拉、还是招牌的“AD combo”和“health combo”,都不会出错;“意式披萨”也是非常高的水准。
图片1:Alimentari Grande 二楼餐厅
这家店生意太好,拿了等候的牌牌,预计要等候半小时以上,我们仨便到马路对面的咖啡馆等候。昳丽在买咖啡,我和翔就开聊了。同是HR,算是前辈的我,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引子说开了。当年我最大的困惑是:做了HR,就没有了从事其他岗位的机会。道理很直白,作为HR你是资深优秀的,雇主愿意买单;作为销售等等其他位置,你都没有从业经历,企业为什么要为不确定而买单呢?
翔问我:那你是如何对应的呢?
人们常说做一行怨一行,我离开体制到外企做HR,几年以后就心生厌倦,但又没机会改行,只能横向发展做培训。在企业里你“只能这样做”,做讲师你可以告知别人“应该这样做”,而且把“为什么”讲得明明白白。所以我的课在当年的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很受欢迎,一讲就是十余年;后来又到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为MBA学生讲人力资源管理。“教”与“用”的交叉,大大改善了我的职业厌倦,也夯实了自己的底蕴。
图片2:淮海中路街景
翔听了点头。我说还没完哦。
身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一直有很强的职业危机感。研究国内外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通常有三类发展路径,一是业内资深,二是大学老师,三是咨询顾问。我四十来岁拿到心理咨询师资质,五十岁的时候有了人生的第二次跳槽,从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转型为一个小企业的管理者。该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在那里只有一年左右,我的视野与格局有了变化和提升,掌控全局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但经历就是财富。尽管后来又被前老板请回服务多年的公司,但角色和价值不同了,我对老板讲回去可以,但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否则是做不好的。
翔听了大为赞赏,说潘老师你厉害的,90%的HR,从格局到能力都难以胜任这样的角色。
图片3:Alimentari Grande 烤炉
我说,虽然“好马吃了回头草”,但自己有了质的变化,为日后做咨询顾问奠定了基础。因此,我曾是职场的三栖生物。说到这里,Alimentari Grande 排队的牌子震动,我们告别了一喝就泼洒的咖啡馆,到了意大利餐厅。吃什么由昳丽负责,我最怕点菜,好在不挑剔,除了羊肉点啥吃啥,边吃边聊,开始了年轻人的职场故事。
听翔说自己的职场经历,谈行业与老板,从大环境到小环境,从为人处世到职场愿景,从行事风格到如何与环境相融。我的观点是尽管我们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没有纯粹的刚正不阿,非黑即白的时代与年龄都已经过了,做人做事都要有个灰色缓冲地带,既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底线,又要学会适当地妥协与必要的宽容,这样才能拥有或保持自己的阵地,从而可以有所作为。
图片4:
与翔、昳丽在餐厅连吃带聊两个多小时,真可谓海阔天空。与智商、情商都在线年轻人面对面沟通,N个场景,N个问题,N个设问,N个讨论,你来我往,脑力震荡,热点多多,非常有趣。眨眼就已经下午三点,翔要回杭州,我要去医院探望老爸,在东湖路&淮海中路口互加微信,握手道别。
我走到华东医院不久,就接到了翔的微信:潘老师,我在动车站了,预计7点半到杭州。很开心能认识您,同时特别感谢你今天的指导,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我会记得您的建议,且持续推进落地。。。
丽达: 好的,我也很高兴认识年轻有为的你。保持联系哦。
图片5:
昨晚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笔记侠2023年演讲:未来,只有1%的人是引领者》,将链接发给了翔。内容来源:2023年9月16日,笔记侠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AI新视野,增长新势能”新商业大会。分享嘉宾:柯洲,笔记侠创始人。责编
摘选文章的几个观点:
一、所有企业,正在经受市场的残酷洗礼,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巨变时代,在红利消失的时代,所有人都面临各种考验。创业者要像一只海燕,除了需要坚韧的毅力,还要借助风的力量——技术创新,这注定是新一波周期的起点。
二、AI,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有句话叫“喧杂中冷静,冷静中持续激进”,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分清楚,什么阶段是风口,什么阶段是价值。未来,很可能是人负责那1%的创意,AI负责那99%的汗水。而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变,必将带来组织模式的转变,由此引发一系列深刻变革。工业革命带来了高度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越细效率越高。但智能时代,原来分得很细的工种,现在被一个模型从头到尾取代,一个人,就可以把一个团队的事情都干了。
。。。。。。预知详情,请读者自行搜索此文阅读,将很受启迪。
图片6:
今晨收到翔的回复。
翔: 潘老师,我认真看了你发的内容,其实我日常也有看,然而并没有更加系统地去思考、切入的执行路径,原因主要有:
(1)你昨天提到的格局问题,不单单是人的格局,而是事的格局,从行业到产业,同时看优势行业趋势的问题。这对我而言,是个比较大的挑战。
(2)低端制造业的琐碎过于多,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顺畅,我也常常被这些碎片化的事务给带进去了。昨天和你聊后,也明白,低端制造业的利润无论如何提升效率,如果结构性问题不改变,那管理方式体现出来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
(3)我也要好好思考如何跳出来。
图片7:
丽达: 写得好,极好!鞭辟入里。逻辑性很强,看到了事务的本质。是否发现,个人其实非常渺小,但不能因为渺小而不作为,重要的作为首先就是顶层设计,如你昨日所言,从半山向顶峰攀登。
高翔: 嗯,个人在趋势面前,确实是很渺小。然而,工作还是磨练自己心性和见识,包括积累人脉的一个过程。任何时候,心态也都不能放松。
传统行业的结构性问题,突破真的是不容易。要么有大资源进来,要么有更加牛逼的人才进来,或者说IT技术的赋能。这三个对于资源有限的创业公司,短期内是奢望。
丽达: 如果“我”是天使投资,或者“我”是你想要去的某行业某企业的合作人,“我”希望你能用几句话概括所在的行业企业、盈利模式、自我角色,存在价值,使“我”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你的格局与见解。
后生可畏,肯定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