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情绪自控》笔记之二,适当的焦虑是必须要有的

标签:
读书笔记情绪自控焦虑管理 |
分类: 学习天地 |
2022年11月28日星期一
自我判断: A型血,完美主义者,自我要求很高,崇尚未雨绸缪,社交积极周到,做事一丝不苟。。。换句话说,有轻度焦虑。
李筱懿《情绪自控》第三章:总是焦虑,怎么办?(文章中有下划线的文字,都是李筱懿著作中的原文。)
图片1
什么叫焦虑?
什么叫焦虑?最扼要的解释是:总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担心和紧张。李筱懿的阐释很经典。我情绪好的时候是轻度焦虑,情绪差的时候也会濒临奔溃。所幸学过心理咨询,还能竭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调整并缓释,不让焦虑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已不再流行“完美女人”
我肯定不是完美女人,尽管有很多人认为我活得不错,该有的都有了。其实该有的之所以能够有,是因为我付出了很多,而且随着阅历的不断增加,付出时并不想着回报,认为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之所以认为自己不完美,是因为有脾气,不讲究温良恭谦让。该说明白的事情,年轻时一定要说清楚,现在则圆润了一些,但人际关系的“边界”一直非常清晰,说出来的话通常给人以比较舒服的感觉,但不会也不肯吃莫名其妙的亏。正念十足。
什么叫正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而不焦虑的活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相信“现在”不错,“未来”也不会太差。这几点我是肯定做到了的。所以尽管容易焦虑,却因这点焦虑所给予的压力,生活态度非常积极!一个人说了什么,远远没有做了什么重要。
图片2
为什么女人比男人容易焦虑?
首先,焦虑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状态。“焦虑”其实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提醒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危险。如果我们能够不逃避,不对抗,真实地感受自己的状态,焦虑反而会缓解许多。
其次,男人和女人的思维为模式,存在本质的不同。男性思维偏重于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然后达成目标;女性思维偏重于情感的表达和共鸣。我判断自己轻度焦虑,乃个性比较中性,工作上非常男性思维,生活中则女性思维偏多。很记得儿子大学时期给我的一段谏言:妈妈,你要学会柔软和求助,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扛。
情绪短平快,行动力也是短平快,能够很快从自己的情绪中走出,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情,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模式,能有效避免焦虑。
如果能感觉到对未知的掌控感和期待感,就不再有恐惧和压力。举个例子,我们到一个从没有去过地地方,去的时候总觉得那么远,那么远;回来的时候,完全一样的路程与路径,却会觉得不远嘛,这么快就到啦?那是因为去的时候有对未知的忐忑,回来的时候则因为实践而产生的掌控,使自己很安心,甚至会享受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图片3
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
为什么呢?“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更包含了:你要面对自己的缺点,你要去承受自己每一个错误决定带来的后果。
我家的大宝孙是个小暖男,情感细腻,能感受到很多细枝末节的情绪,却因只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尚不能明确地用语言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但又的的确确受到情绪影响而不开心,于是,他会用大哭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或爷爷都很有分寸感,既不指责也不宠溺,而是用温柔的抱抱或抚爱,安静、耐心等待他宣泄完毕;等他情绪平复后再问:为什么不开心?他会抽泣地叙述原委。明年元旦后小哥哥就要上小学预备班了,即将面临更多的情绪效应,于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就鼓励他,每一次把不高兴的原因讲出来,让别人晓得与理解,不至于自己生闷气,还越想越气,却并不解决问题,消除不愉快。
这样的沟通多了,晓得弟弟不听话他会生气,搭乐高的时候被叫去弹琴会不乐意,还有很多很多大人想破脑袋也不知道的原因,哥哥说出来后,大人理解了,自己也消气了,还会觉得难为情。渐渐,哥哥越来越开朗自信。
所以,如果一个人敢于正视和满足自己的需求,能够避免陷入焦虑情绪。
图片4
李筱懿的理解:不要活成“过度无私”的人
要么无私,要么自私?作为女性,真的不要老把自己架在牺牲和奉献的位置上,因为绝大多数时候,你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是解决一切事情的根本。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配偶对家庭贡献什么,你自己先成为那个肯贡献的人。你希望下属怎样尽心尽责,你自己首先要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你希望上司怎样器重你,你必须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皆为因果。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提出“情绪的水位”概念:“每个人的情绪就像一座水库,当负面情绪水位累积到警戒线就会爆发。”所以我们不要在面子上活得过度无私,而让自己的内心积累那么多委屈;委屈的人最需要做的,不是跟别人和解,而是跟自己和解,照顾自己的情绪。咽不下的憋屈就告诉对方,不想做的事情就拒绝对方,及时调节,相互碰撞,才能疏通焦虑的情绪,打开关系的死结。
上面这段话我深以为然。您呢?
《情绪自控》读书笔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