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鲜美的金滩头
标签:
绥芬河金滩头开河美味传说 |
分类: 美食美味 |
http://s11/mw690/0022v8mEzy6Ikf6o5Jwda&690
黑龙江的春天来得要比同处东北的辽宁、吉林来得稍晚些。冰封的绥芬河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在和煦的春风中,伴着些许晶莹的冰棱,宽阔的河面上已泛起了层层碧波。
绥芬河开河了,开河美味金滩头又回来了。滩头鱼的到来,也使绥芬河畔那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小渔村又变得活跃起来。
河边的茅草屋内以及院落中那半封闭的草棚子里,几口大铁锅下的柞木柈子火烧得正旺,锅上那大木头锅盖虽严实地捂在铁锅上,却仍遮挡不住炖金滩头鱼所溢出的那诱人的鲜味与香味。也正是因这诱人的鲜香味,吸引了周边县市众多的食客驱车前来品尝这难得的开河美味——滩头鱼。
而在河边或街里农贸市场的鱼摊上,那一条条泛着金光的鲜活的金滩头,也成了鱼市上的抢手货。
滩头鱼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鱼种,也是绥芬河的一大名产。它的学名叫亚细亚陆鱼,也有人叫它大红线、三块鱼或高丽细鳞;但人们更习惯称它为滩头鱼,因这种鱼在产卵时会成群结队地集结到河滩处。
滩头鱼生在河里,却长在海里;属冷温性江海洄游鱼类。每年绥芬河刚开化时,这鱼便顶着冰碴儿逆水而上,来到它的出生地繁殖后代。
这滩头鱼之所以出名,不仅因其味道鲜美,还因“脾气”有点怪。它们洄游到绥芬河产卵的目的虽然相同,却非要分期分批的前来点卯报到;而且每批的“长相”还各不相同。
首拨前来的滩头鱼,身上泛红的条状花纹,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出闪闪的金光,说它长得金翅金鳞的,这话一点都不来悬。鲜艳的色彩,鲜美的味道,于是人们便给它起了个彰显尊贵的名字——金滩头。这大名鼎鼎的“金滩头”,自然也就成了十里飘香的开河美味。
进入农历四月,第二拨滩头鱼赶来了。由于它们通体银白,泛着银光,人们便称它为“银滩头”。随后而至的,银白色身体已变成铁灰色,人们便叫它为“铁滩头”;又因其比前两种滩头鱼的个头都大,因此也有人叫它“黑大个”。
由于滩头鱼是分批洄游,而且鱼的体色还有着截然不同的颜色,自然也就有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名气大了或形状怪了,总会有一到几个的传说故事跟着,这也是民间传说的一个特点。
据说在很早以前(不交待准确时间,只说时间悠久,这样也就无法考证了;这也是民间故事开头时最常用的一种办法),在绥芬河畔有一个勤劳善良的打鱼的小伙子,而龙王的一个公主喜欢上了他。于是,这位龙女就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与打鱼的小伙子成了亲。俩人相亲相爱,公主给小伙子生了三个女儿。小伙子每天早出晚归,再加上有龙王的公主相助,这鱼自然要打得多了,鱼打得多了,小俩口儿的小日子自然也就过得红火美满。(神女思凡,看来也不光在天上;但悲剧的伏笔也就此埋下)。
有一天,龙王得知了此事,盛怒之下,便命手下将公主和她的三个孩子捉回了龙宫。公主思念丈夫,孩子想念父亲;在苦苦哀求之下,龙王也动了恻隐之心。龙王允许他的三个外孙回去看望他们的父亲。老龙王怕三个外孙去了不再回来,就将他们分别幻化成金、银、铁三种颜色的鱼,而且还不得一块回去探望。三个孩子只好分成三拨分别回到父亲门前的滩头去看望;由于兄弟们不能聚在一块儿,又被龙王给变成了鱼身,看完后便只好返回到大海的龙宫去了。(虽是一波三折,但也算得上不幸之中还有着那么点“幸”;而最关键的是为何会形成三种不同颜色的鱼,讲到这里也就算交待清楚了;而为何每年金滩头会在刚开河之时便匆匆赶到这里,着急看望他们的父亲的理由也是成立的)。
因绥芬河地处中俄边境,另一个版本则牵扯上了沙俄,故事情节过于牵强,在此也就不再赘述了。
在金、银、铁三种滩头鱼中,上品要数这金滩头。开河鱼,味道自然鲜美无比;再加上鲜艳的色彩,更能引来大量的品鲜食客。金滩头的做法有多种,可清蒸、红烧、煨汤等。食材上乘,咋做都行。在渔村,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农家炖。女儿送来的两条,一条清蒸保原味;一条就是采用的农家炖,这种做法既省事也很受欢迎。至于银、铁两种滩头鱼,虽比不了金滩头,但味道在河(江)鱼中亦可与“三花五罗”一博。
http://s5/mw690/0022v8mEzy6IkfaIsao54&690
http://s1/mw690/0022v8mEzy6Ikfc37hu20&690
http://s13/mw690/0022v8mEzy6Ikfc6e2U9c&690
http://s16/mw690/0022v8mEzy6Ikfbnf6Def&690
好友大荒小路赠玉,为表谢意,高挂共赏:
其一:
其二:
其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