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标签:
玉门关地理位置小方盘城大方盘城汉长城王之涣《凉州词》 |
↑
No.1
小时候,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玉门关嘛当然是在玉门啦。这次来河西走廊走一趟,才搞清楚玉门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原来玉门关不在玉门啊!见笑啦!
↑ No.2
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地区西端,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是汉代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通往西域最重要的关隘。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指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为了巩固击退匈奴的战果,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以及玉门关、阳关,统称为“四郡两关”。从此,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
↑ No.3
有关汉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历来说法不尽一致。所以提起地理位置,应附注年代才确切。如:有文考证,玉门关曾四次迁关。
1
2
3
4
5
纵观古今,像玉门关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沉浮、四次迁关、由兴至衰的长城关隘也是屈指可数吧。
↑ No.5
玉门关景区入口很有气势,旌旗招展,战鼓伫立,颇具大汉风范。让人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要去舞动旌旗,擂响战鼓。
↑ No.6
玉门关遗址目前对游客开放的有: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长城边墙遗址),东至仓亭燧,西至当谷燧,具体看导游图吧。
↑ No.8
小方盘城: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1年前后),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关城呈方形,黄土夯筑,残垣高9.7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尚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和北墙各开一门。
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等地所产的美玉、玛瑙等珠宝经由此关口输入中原,“玉门关”因此而得名。
↑ No.10
看着这貌似土墩子的关城,不禁慨叹,这就是《凉州词》中那“春风不度”的玉门关?蓝天白云、大漠孤寂、干燥酷热,这一切都与我对两千多年前西域边关的想象相符,但当年那巍峨的要塞关城却被岁月和黄沙摧残成这般模样,残破的城墙内部空空如也,几乎消失殆尽。
↑ No.11
从小方盘城向东北方向十几公里,有一大片建筑遗迹,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形制,都比小方盘城(玉门关)壮观多了,这里是大方盘城遗址。
↑ No.13
大方盘城:始建于西汉,是西汉“昌安仓”仓储遗址。位于疏勒河以南的沙滩上,距其西南小方盘城(玉门关)11公里。城建于高处河床2米的风蚀台地上,呈长方形,黄土夯筑,东西长134.8米,南北宽18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成相等并列的三座仓库。墙上设有多个排列整齐的三角形小孔,可能是通风设施。因邻近疏勒河,故又称“河仓城”。
自西汉到魏晋以来,“河仓城”一直是西部边陲防线上储备粮草等给养的军需仓库,当年驻守在玉门关防线上的官兵及过往使者、邮役所用的粮草都靠此仓储供给,其粮食储备量够20万军人吃一年。可见“河仓城”历史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 No.14
在大方盘城遗址,我们头顶烈日,脚没黄沙,绕场一周,从不同角度细看这些遗迹,想象着当年的军需仓库,粮满仓草满垛,物资进进出出,人繁忙马嘶鸣的兴盛场景……
为了保护古迹,遗址周围都设有闭合的围栏,参观者不得进入,也看不到城内部状况。
↑ No.22
大方盘城一圈转下来,感觉汉代河仓城真是一项了不起的宏伟工程,作为当年玉门关之军需仓库,选址隐于大漠,符合防御战备需要,建筑宽敞壮观,还有排水通风等功能性设计,至今保留了其大致轮廓遗迹,实属不易。虽然已是残垣断壁,但仍可见当年之气势。使现代人有幸能看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和两千多年前的工程建设水平。佩服!
↑ No.23
在大方盘城东南两三百米远处,能看到一座烽燧遗迹——仓亭燧。汉代作为西北边陲的重要军事补给仓库,河仓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时不仅大方盘城内有守军,城外的戈壁高地上,还专门筑有守护仓库的仓亭燧。如有敌情,即刻点燃烽燧远距离传递信号报警。白天燃烟称“烽”,夜晚点火称“燧”,所以烽燧又称为烽火台、烽台、烟墩等。
↑ No.24
↑ No.25
从小方盘城向西北方向五公里,能看到汉长城遗址。汉长城全然没有明长城的恢弘壮观,更不见蜿蜒逶迤,看起来像是一段两三米高的土围墙,完全不符合我心目中长城的形象。这也能称为长城?
转念想想2000多年前的汉代,冷兵器时代,能阻挡外夷兵马穿越,起到隔绝作用便也足以。况且汉长城比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明长城要早1500多年呢。
↑ No.27
汉长城:汉代长城修筑于西汉武帝征服西域期间,敦煌汉长城呈东西走向,东起瓜州县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西至敦煌榆树泉盆地,长约136公里。当谷燧段汉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一段汉代长城塞墙,长约300米,最髙处2.95米,顶宽0.65米,由芦苇砂砾逐层夯筑而成。
汉长城是由障、坞、燧、关、仓、边墙等各类设施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下辖传烽系统、屯兵系统、驿传交通系统及军需屯田系统。各系统相互协作,实现了长城的防御功能,维护了边疆安全和王朝社会稳定,促进了中西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 No.29
汉长城附近看到一座残存的烽燧遗址——当谷燧,它是出玉门关西行的第一座较大的烽燧,归属玉门关侯官管辖,负有警戒、瞭望和传递邮报等多重任务,常驻戍卒20——30人,由候长、侯史、燧长领导。看来早在汉代,长城沿途烽燧就有完整的领导管理机制了。
↑ No.32 面对汉长城之感悟
面对着浩瀚沙漠中坍塌、残破、断续的汉代长城遗迹,很难想象当年这些古代要塞雄关多么宏伟辉煌。看眼前,汉长城也好,玉门关也罢,随着数千年来岁月的洗礼,大自然的侵蚀磨砺,最终都会消逝于无形。
历史是无情的,面对历史不要相信有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