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2022-08-05 07:21:43)
标签:

雁门关

长城防御体系

地利门

天险门

雁塔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上,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它扼守着山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华北的一条重要通道,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请看图No.1。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 万里长城雁门关

几年前我就想去雁门关,但不巧两次路过而未得进入,这次终于如愿成行啦。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我们自驾从“后腰铺驿站”(北门)进入景区的,景区入口很像一个山寨门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2 雁门关“后腰铺驿站(北门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3 雁门关景区全景导览图

从景区全景导览图看,雁门关景区平面东西宽,南北短。若以雁门关关城为基点,关城以南称为“关里”,关城以北称为“关外”。景区有南北两个入口,“前腰铺驿站”(南门)位于历史上雁门关南古道的中腰处,当年驿馆、客饯、商铺林立,故名驿站。与之相对应的是“后腰铺驿站”(北门),是出雁门关后的第一个村寨,当年也是商旅马队休整之所,同样客商云集,边贸繁荣。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4 雁门关——毛主席亲笔题词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5 雁门关介绍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上最古老的关隘和军事防御体系,至今3000多年历史。请看图No.5介绍“…… 从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开始,雁门关共发生过2000多次大小战争,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穆天子西巡、胡服骑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昭君出塞、孝文南迁、炀帝北巡、宋帝(宗)虏北、慈禧南逃、雁门关伏击战等。”雁门关在抗击匈奴,巩固中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它的独特魅力、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究游览。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6 历代名人壁

我们乘坐了景区游览车,终点到“明月楼广场”。一座特别醒目的赭红色大理石浮雕墙突现在眼前,这座长63米、高28米的“历代名人壁”以浮雕形式展现了59位与雁门关有关的历史人物。其中有历代帝王、周王汉武、唐宗宋祖、文臣武将、文豪诗圣、历史名人…… 近代还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彭雪枫等革命领导人赫然在列。他们都曾在雁门关留下过行踪战绩,书写下连篇累牍的历史华章。“历代名人壁”上那金字草书“雁门关”为毛泽东手迹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7 雁门关——毛主席一九四八年四月六日题写

“历代名人壁”对面的关桥两侧排列着杨家将群雕像,共有24位杨家将人物,均为4.5米高的花岗岩石雕。西侧一组是杨业率领的11位杨家须眉男儿,东侧一组是以佘太君为首的13位杨门巾帼女将,这些雕像向人们讲述着北宋名将杨家四代人保家卫国,镇守边关,前仆后继,战功赫赫的历史故事…… 宋朝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杨业率部在雁门关之战中大败契丹,威震塞北。

杨家将的故事历代流传,至今深入人心,百姓耳熟能详,人尽皆知。人们赞佩杨家将们精忠报国,忠烈武勇,铭记他们安疆定邦,功绩永存。

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 No.8 杨业(别名杨继业

杨业——北宋名将,公元980年——986年任代州刺史。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攻打雁门关,杨业率部大败契丹军。从此杨业得名“杨无敌”。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入侵一步。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9 杨业雕像立于山顶

在北门入口的山顶上,还有一座杨业的雕像,但见他手持长矛,气宇轩昂,脚踏青山,俯瞰雁门雄关,彰显杨家将之英雄风采。雕像高19米,折合57尺,象征着杨业57岁的人生历程。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0 明月楼

走过这座石拱桥,正前方是明月楼,原建筑建于明嘉靖年间。在石拱桥两侧分立着两座石雕像,左面是佘太君,右面是杨业,杨家将的男帅女将在此披挂上阵啦。

穿过明月楼就到雁门寨,历史上雁门寨是出雁门关后的第一个村寨,当地村民都是地地道道的“关外人”。现今修建成雁门寨民俗村,沿街道路两侧都是些新建的客栈、饭店,商铺,大同小异没啥看点。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1 突泉

这座飞檐琉璃六角亭下的“豹突泉”是仅存的原始遗迹了。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该泉是雁门关景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2 雁门长城入口(左侧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右侧路)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3 雁门关景区旅游全景图

从雁门关景区全景图看,雁门关景区由瓮城、关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

瓮城是中国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的附属防御建筑,属于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修筑,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设施。从防御角度考虑,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主城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以增加攻城难度。瓮城多呈半圆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守军遂关闭主城门和瓮城门,可置敌于"瓮中捉鳖"之势。我猜想这就是“瓮城”名称的由来吧。

关城是指在长城关口所在地修筑的与长城连为一体的封闭式城池。雁楼关关城有为东、西两座城门。关城门名“天险门”,城门上修建“雁楼”。关城西门名“地利门”,城门上修建“宁边楼”。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在瓮城和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设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石匾。

围城是环绕城廓的一圈石砌城墙,周长约10公里。围城随山势而建,城墙的南端正中建筑“威远楼”,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形成一个封闭城池。从全景图上看,就是以关城为中心的那一圈闭合城墙。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4 瓮城门(北门

最先到达的是关城北侧的瓮城,2010年修复。城门上原有砖木结构的门楼早已坍塌无存,瓮城门额镌刻着“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对联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相传这门额和对联都是傅山所题。傅山(16071684),山西太原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家、书法家、诗人、中医学家。其书法独自成家,流传久远。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5 傅山所书的瓮城门额和对联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6 地利门(关城西门,宁边楼

进入瓮城,沿石板路上坡,左手边是地利门(关城西门),右手边的小门内有关帝庙和春秋楼坐落于瓮城之中,而瓮城的设计正是为了保护主城门——地利门。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7 俯视瓮城中的春秋楼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8 春秋楼是个戏台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19 舞台背景壁画和脸谱

春秋楼内的壁画描绘的是杨家将的故事,中间是穆桂英和杨宗保,旁边的两位红、黑大花脸应是孟良和焦赞。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20 宁边楼(杨六郎祠坐落在地利门之上

进入地利门,视线豁然开阔,长城远山尽收眼底,现在脚踏实地登上雁门长城啦。

地利门是关城西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书刻埊利二字,“埊[di]”是武则天所创的异形字,同字。城门上建有“宁边楼”,又名杨六郎祠,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而建。宁边楼为二层歇山顶结构,毁于1937年,现建筑为2010修缮。

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 No.21 宁边楼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22 雁门关军事博物馆

宁边楼内有“雁门关军事博物馆”,展示古代冷兵器的形制及演变历史。可惜那天没开放。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23 古炮台

围绕宁边楼转一圈,有不少看点呢。在城楼的西南侧,长城沿山脊延伸到西城制高点烽火台。城楼墙边设有古炮台,陈列着一些古代攻守城池的军事利器,包括威武的火铳、精妙的三弓床弩、巨大的投石车等,都在古炮台上一字排开。观看触摸这些老古董,仿佛触碰历史,再现战火硝烟,听闻血刃厮杀。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24 火铳.[chòng]

这些大家伙名为“火铳又称“火筒”,是中国古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发明于元代,明朝后火铳的发展和使用对加强边防起了巨大作用。火铳的大量制造,改变了作战方式,创造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25 雁门战鼓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26 威远楼、校场、点将台

宁边楼的南面是一个宽阔的多层阶梯广场,当年这里是校场(演兵场),也就是古代守关将士操练习射之所。校场北端靠近宁边楼的高台上设有点将台,古时王者点将出征前,都要在点将台举行不可或缺的神圣仪式。看眼前的广场如此宁静,可曾想象守关将士上场操练,十八般兵器翻飞,龙争虎斗、厮杀震天的场景?

在广场最南端两山之间正中建有威远楼(又名雁月楼),用于守望瞭敌。此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2012年复建。威远楼地处整个雁门关防御工事之最前沿,两翼的城墙沿着山势伸延到制高点处东、西烽火台,再转折向北,分别连接天险门和地利门。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27 威远楼

威远楼两翼的城墙沿着山势向高处伸延,如展翅的大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28 开始爬长城——宁边楼东北方向的长城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29 围城东南角制高点的烽火台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30 烽火台细部

烽火台又称烽燧,烽堠,烟墩,墩台,现代统称为烽火台。是古代戍边长城防御体糸的重要军事设施。长城沿线的军事信息如敌情报警、号令传达等,主要依靠烽燧以接力形式逐级传递。遇有情况,“昼则举烽,夜则举遂”即白天焚烟称“烽”,夜晚燃火称“燧”。为了能远距离看清楚烟火信号,长城沿线间隔修筑多座高台以施烟火,制高点位置最佳。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31 威远楼围城西南角制高点的角台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32 宁边楼、西南方向的围城、烽火台、角台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33 围城、烽火台、角台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34 围城西南角的角台

这一座称为角台,是登高望远的观察楼,看其坐落位置,果然是雁门关的制高点。角台和烽火台外观相似但功能不同,角台用于观察瞭望,烽火台用于传送命令和情报。古代长城防御体系真是分工明确、功能齐备啊,佩服! 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35 我所能拍到的大全景

视线可及的(逆时针)有:宁边楼、围城、烽火台、角台、威远楼。但还是没能将天险门及城门之上的雁楼拍进去。

站在这里瞭望俯瞰巍峨的雁门关,关口扼守谷底,东西山崖峭拔上升呈“V”形,展翅如雁。围城墙崎岖盘旋,地势险要,虎踞龙盘,壁垒森严。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险峻之关,绝顶纵览。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36 趋近雁塔

继续向北爬长城,前方最高处看到位于过雁峰上的雁塔,它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雁塔在古代用于侦查、瞭望敌情,与临近的烽火台配合构成了侦查、传信、预警体系。         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37 雁塔巍峨

雁塔始建于明代,毁于清末,2010年在雁塔原址上复建。塔高21米,为四边九层宻檐式实心砖塔。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38 敌楼

紧邻雁塔边有一座完好的敌楼,与雁塔一起处于雁门关的制高点。敌楼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箭楼、下层辟有劵门可供屯住和存放弹药。

站在过雁峰的制高点四下环顾,雁门关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傲视群山,心旷神怡。能领略雄关漫道,铜壁铁墙之气势,能感受“突危雁塔镇重冈,俯视穷边万里长”(明代王钥诗)之豪情。

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 No.39 雁门关大全景(网上图片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我一直遗憾相机拍不全雁门关大全景,幸好可借助网上图片尽览雁门雄关之风采。细看围城两翼还很对称,真像展翅飞翔的大雁,威远楼便是雁头。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40 下山的路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41 雁塔与碑林

顺着围城台阶下山,沿途有随着山势修建的大型碑林,这是代县县委、县政府为纪念修复雁门关而修建的。其价值不仅在于旅游,更重要的是要弘扬由李牧、杨业等英雄人物代表的戍边卫国、赤胆忠心、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 

碑林位于过雁峰上的雁塔之下,呈七层阶梯状分布,共有石碑200多通,碑文精选于历代名人咏雁门关的诗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碑林层层排布,循序递进,放眼望去,蔚为壮观。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42 碑林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43 围城曲折蜿蜒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44 天险门和雁楼、壮士亭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45 天险门(关城东门和雁楼

从碑林继续下行,前方即到天险门和雁楼。天险门是关城的主城门(东门,与地利门对应。从平面图上看,天险门和地利门平齐,天险门在东,地利门在西。天险门上建有“雁楼”。 

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 No.46 天险门额匾(网上图片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要说这天险门的额匾书刻是天险二字,真让我无从辨识并困惑,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只能自愧文化不够。字像是“草”字头下面加一个“曳”,与“天”同音、同义,但现代汉文中已找不到这个字了。据说字是武则天所创异形字,如从武则天能自创字的典故看,自创如此字也是很可信的。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47 雁楼

天险门上有“雁楼”,明代建筑,重檐歇山顶结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围廊,古时为将士巡查、瞭望之处。原建筑毁于1937年,于1989年复建,现在内设“雁门关建筑博物馆”。这里也是登高望远、环顾欣赏雁门关风光的绝佳之处。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48 雁楼介绍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49 雁门关建筑博物

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 No.50 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51 雁楼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52 另一角度看雁楼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53 雁门关关城导览图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54 回望雁塔、围城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55 天险门和雁楼,楼上匾书“雁门关”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56 商业一条街,后景为地利门和宁边楼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57 出景区又见“历代名人壁”巍峨古长城*壮美雁门关↑ No.58 雁门关沿途峰峦叠嶂,古老长城雄浑逶迤

纵观史今,烽火狼烟早已散尽,战马嘶鸣鼓声宵遁,金戈铁骑了无踪影,雄浑长城依然屹立。雁门关这个万里长城最古老的关隘,历经了3000多年的烽火硝烟战斗洗礼,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沧桑过往,兴衰存亡,发展辉煌,如同挺拔伫立的历史丰碑将永远载入史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