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咪呜
咪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71
  • 关注人气: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2023-01-30 07:45:32)
标签:

远古时代

大辽契丹

天骄蒙古

明清时期

草原文明

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旅游,内蒙古博物院是不可错过的推荐。参观之后本人的感受是:之前被低估,观后很惊叹,不去留遗憾!

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自治区最大的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的前身是内蒙古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2008年改称内蒙古博物院。

在我的认知里,博物馆和博物院的区别主要在于:博物馆的职能相对单一,主要是收藏与展出。而博物院除了此基本职能之外,还设有专门的文物研究、鉴定机构,有专职的研究团队。博物院的级别更高,藏品更多、更珍贵。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 内蒙古博物院的主体建筑

内蒙古博物院占地面积极大,外观气势恢宏,视野开阔,既具现代感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0平方米。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 民族团结宝鼎

南广场中心伫立着一尊“民族团结宝鼎”,这是20078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内蒙古自治区的青铜宝鼎。由胡锦涛主席亲自题写鼎名。鼎,国之重器。古时,盛世铸鼎,昭示国泰民安,固国安邦。而今,彰显国富民强,各民族大团结,共同奋斗繁荣发展。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3 内蒙古博物院

博物院的文物陈列展览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包括了“远古世界”、“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交融的魅力”、“草原丰碑”六大基本陈列,着重反映蒙古高原从远古时期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升华的历史进程。漫步展厅依次参观,犹如穿行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 远古世界

博物院收藏陈列了很多古生物化石和标本,特别珍贵,其中的查干诺尔龙、猛犸象和披毛犀这些史前动物的巨大化石骨架世界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 多种恐龙骨骼化石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 恐龙蛋化石(窃蛋龙类)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 乌沙安顺龙化石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8 边关岁月

三楼的陈列是整个博物院的亮点,汇聚了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自春秋战国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千余年间的精美文物,展现了草原文化的演化发展史。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9 鹰顶金冠饰(战国)——镇馆之宝

此金冠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唯一“胡冠”标本,即匈奴贵族的冠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胡人”的称呼,胡人主要是指匈奴人,也泛指其他北方游牧民族。 

细看那展翅雄鹰立于半球形冠顶,头颈部由绿松石穿成,可活动,其余部分均为黄金材质。半球冠顶有四组狼吃羊的浮雕,额圈上有卧虎、卧羊和卧马浮雕及绳索纹。雄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重1211.7克,冠饰工艺精美,草原文化气息跃然冠上。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0 虎咬牛纹金带饰(战国)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1 玛瑙环(战国)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2 秦代车舆

“车舆”意为车辆,车轿。这里展示了一批战国晚期至秦代贵族车舆上的青铜车马饰件。这在当时是王侯贵族才能拥有享用的,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3 秦代车舆(复原件)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4 王侯贵族出行图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5 铜当卢(战国——秦)

“当卢”是古代系于马头额部的饰件,亦称"当颅"。当卢也是权贵的象征,纹饰繁复工艺精湛,也反映出主人身份的尊贵。此外还有一定的防护实用性。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6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两汉时期,匈奴、鲜卑、乌桓等北方游牧民族称雄于内蒙古高原,汉武帝时开始北伐匈奴,修筑长城。这个时期的展品,即有鲜明的草原民族特色又具大汉雄风。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7 红彩陶马、彩绘木马(汉)

看那彩绘木马正昂首嘶鸣,神形兼备,活灵活现,真佩服工匠的刀工!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8 龙首青铜灶(汉)

此器物为灶、烟筒、釜、甑分制组合而成。那昂首嘶吼的龙头是烟筒,造型新奇,看起来像是一灶三眼呢,功能设计颇有创意!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19 羊头喇叭形青铜器、动物纹青铜饰牌(汉)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0 镶宝石金冠饰(汉)

这件镶宝石金冠工艺繁复精湛,是国家一级文物。其造型像西方的“桂冠”,具有希腊风情,应当是中亚地区制造。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内蒙古高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与西方就有贸易文化交流。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1 条形金饰(汉)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2 彩绘陶盖豆(汉)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3 狩猎图(阿拉善蒙曼德拉山岩画)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4 放牧图(鄂尔多斯凤凰山汉墓壁画)

汉代的绘画艺术水平也是很高的,从这两幅汉墓壁画中可细细品鉴。题材都是生活场景,壁画虽有残破,但人物动物皆形象生动,富有动感,画面整体色彩和谐,视觉舒适。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5 围猎图(鄂尔多斯米兰壕汉墓壁画)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6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东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敕勒川地域的多个北方游牧民族部分封落割据,相互兼并,最终鲜卑拓跋部落统一北方,开创了北魏,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7 动物金牌饰(西晋)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8 诸侯金银印(西晋)——权力的象征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29 释迦佛鎏金铜造像(北魏太和八年) 

此造像保存完整,雕刻精湛,底座之背面刻有“大代太和八年”等铭文,纪年清晰。兼具艺术性、历史性与宗教性,代表了北魏金铜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世界上现存的重要金铜佛教造像之一,弥足珍贵,堪称国宝。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30  彩绘木棺及壁画(北魏)

这个不大的区域展品很有内涵,展示了北魏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生死观念。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 No.31 大幅壁画(北魏)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 No.32 壁画局部(北魏)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 No.33 彩绘木棺(北魏)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34 彩绘木棺细部(北魏) 

细看这些彩绘画,古人对死亡的理解得以充分体现。在他们看来,死,并不可怕,那只是去了另一个极乐世界。在他们的想象中,死后的极乐世界里天空祥云漂移,百鸟飞翔,大地山川河流,百兽游荡,人们骑射渔猎,生活富足,一派阳光普照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极具想象力的描绘演绎了多少时空交错生死轮回的故事啊。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35 彩绘木棺细部(北魏)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36 狩猎图岩画(北朝,阿拉善蒙曼德拉山)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37 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历时1300余年)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38 辽代历史文化陈列

契丹族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是鲜卑人的后裔,发端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与老哈河流域。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宝机称帝,始称辽太祖,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立国200余年,公元1125年被金朝所灭。

辽代共设五座都城,简称“五京”。当时辽代地域广阔,包括现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的大片面积。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39 契丹文字

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宝机颁诏制定了契丹文字,先后有“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文字是方块字,其字形、笔画、书写规则等都与汉字很相像。看来辽代还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朝代。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0 双首羽人纹黄釉提梁鸡冠壶(辽)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1 契丹马具 

契丹人属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四处游牧、狩猎、迁徙,是草原马背上的民族。契丹的马鞍,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展品中有辽墓出土的大量马具,再现了契丹马具的精湛工艺。 

看着这匹全副披挂的骏马,可以想象当年契丹人在草原上纵马驰骋、所向披靡的草原雄风。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2 成套鎏金马具(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赤峰市)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3 鎏金马项饰(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赤峰市)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4 镶玉银胸带、鎏金铁马镫(辽,陈国公主墓出土,通辽市)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5 马具配饰名称大全

马具有这么多种类,都叫什么呢?佩戴的部位?这张图简明易懂,一目了然。 

记得曾与一个爱好收藏各种酒和酒具的朋友谈起了内蒙古博物院,朋友问我:那里收藏的酒具多吧?我说酒具不多但马具多,奢华精良等级高,想要收藏马具可比酒具难多了。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6 人形金饰件(辽)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7 三彩印花盘(辽)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8 鎏金双面人头银饰件(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赤峰市)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49 灰陶菩萨头像(辽)

菩萨面容秀丽,束高髻、卷云鬓,双目低垂,神态慈祥,形象生动,是辽代陶塑的精品。最具感染力的是她的表情,呈现出大慈大悲,祥和宁静,心无旁骛。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0 辽代墓室局部(复原)

有关辽代的丧葬习俗,展览中也没少蘸墨,值得了解。

这是一个辽代墓室局部结构,墓室正中为木椁,椁室内有棺床、小帐。墓室四周布满壁画,是结合了多处辽代墓葬创作而成。墓顶是古人心中的天空,饰有《星相图》,依据位于河北省宣化市的辽墓壁画绘制。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1 墓顶绘制《星相图》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2 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文物

博物院辽代展品中,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文物可谓海内孤品,独一无二。它是辽代契丹贵族墓葬,规格仅次于帝陵,由于辽代历史文化的留存本就不多,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尤为珍贵,切勿错过。

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1986年发现,重大成果令人惊叹。墓中的随葬品就达3227件,包括精美的金银、陶瓷、玻璃、木器、玉器及珍珠、玛瑙、水晶、琥珀制品。

陈国公主何许人也?墓塟等级为何这么高?

墓主人陈国公主(1001年—1018年),耶律氏,辽景宗皇帝孙女,秦晋国王辽圣宗皇太弟耶律隆庆之女,“陈国公主”是她的封号,逝时年仅十八岁。但因家世高贵显赫,死后给以厚葬。墓葬营建于公元1018年,至今1000余年。

墓主人驸马都尉萧绍矩,为圣宗齐天皇后之兄,历任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逝时年三十五岁。 

看看下面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文物吧: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3 公主的高翅鎏金银冠(辽)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4 驸马的鎏金银冠(辽)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5 驸马的黄金覆面(辽)

覆面用金片锤击制成,出土时公主和驸马的面部都覆盖着金面具。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6 龙纹金带銙(辽)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7 缠枝莲花纹鎏金铜捍腰(辽)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8 公主和驸马的金花银枕(辽)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59 公主的琥珀璎珞(辽) 

这件陈国公主佩戴的琥珀璎珞,外圈周长159厘米,内圈周长113厘米,共333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琥珀饰件。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0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发掘现场

陈国公主与驸马和葬墓为砖筑壁画墓,修建的非常奢华。墓室中公主和驸马这对英年早逝的夫妻并排平躺依偎在一起,公主身居右侧,驸马在左侧,两人从头到脚穿戴着契丹皇族独特的华丽葬服。他们头枕金花银枕,身着银丝网衣,脸覆金面具,头戴高翅鎏金银冠,足蹬金花银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契丹贵族葬殓服饰,彰显出辽代契丹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丧葬观念。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1 辽代皇室和贵族葬俗

这里有两张墓葬平面、剖面图,左侧的是耶律羽之墓,右侧的是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看平面图都是对称结构,它们都是辽代皇室和贵族墓葬的代表。

契丹族早期丧葬习俗是天葬无坟冢,契丹建国前后,契丹人吸纳了中原的汉文化,其丧葬习俗发生了改变,开始实行土葬、厚葬,结合本民族习俗,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又特殊的丧葬制度。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2 彩绘木棺(辽,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镇馆之宝

这具让人观之眼前一亮的彩棺2003年出土于一座辽代大墓,1000多年的岁月沧桑,保存如此完整、熠熠生辉,震惊了考古界。此发现在内蒙古地区尚属首次,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3 彩绘木棺(辽)堪称完美,令人惊叹

彩绘棺具,棺椁相套,下有棺床,整体八层,均施彩绘。彩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贴金点缀,栏杆上有6只鎏金铜狮子,栏杆四周挂满铜铃,中部绘有两两相对的金凤。

虽未发现墓志铭等相关佐证,无法确认墓主人身份,但那彩棺上的贴金之凤暗示着墓主人社会地位显赫,引人遐想和探究。在中国古代,龙、凤等图案乃皇家贵族专用。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4 彩绘壁画可否探究身份?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5 大辽契丹二百年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6 天骄蒙古

在契丹之后,蒙古高原又崛起了另一个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最早蒙古族祖先生活在今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流域,十三世纪初,蒙古乞颜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了激烈纷争的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缔造了统一的蒙古民族。蒙古族起源于东胡族系。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7 成吉思汗尊容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8 成吉思汗之建国大业、历史功绩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69 成吉思汗分封千户表、护卫军的职责与分工

成吉思汗治理国家业绩可彰,采取了编组千户、分封黄金家族、组建护卫亲军、设置断事官、颁布大礼撒、创制蒙古文字等管理措施,创建了完整的国家制度。同时统领蒙古大军攻打异国、东征西战、开疆扩土,使蒙古民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0 众民朝拜、深得拥戴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1 大蒙古国世袭表——成吉思汗后裔之树枝繁叶茂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2 监国公主铜印(大蒙古国,内蒙古武川县出土)

这枚铜印呈正方形,蒙文,钮上刻有“上”和“王”字,印文阳刻九叠篆文“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共十四字,是国家一级文物。

监国公主是何人?史书记载,她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儿阿刺海别吉。她嫁给了汪古部首领,统治该部20年。三公主最聪明有才能,深得成吉思汗的疼爱和信任,她不仅统驭漠南,而且担当“监国公主”同时管辖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兼任“河北都总管”。这枚铜印就是阿刺海别吉的官印。由于史书记载不全,重男轻女等原因,“监国公主”鲜为人知。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与成吉思汗的公主相关的印章,是蒙古族的一件珍贵而奇特的文物。

当真巾帼不让须眉, 谁说女子不如男!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3 “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牌(大蒙古国)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4 移相哥石碑(复制品)

移相哥石碑,又名成吉思汗石,碑文为蒙文,原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米塔什博物馆。上刻有“成吉思汗讨萨尔塔乌拉人还师,大蒙古国全体那颜色聚会于……”的记载。是成吉思汗四处征战,战功卓著的佐证。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5 大元盛世

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1260年称帝,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6 元朝(1260年—1368年)历109年,传10帝。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7 八思巴文圣旨金牌(元,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出土)

八思巴是个藏族人,他是忽必烈的老师。圣旨牌上的文字是八思巴创造的蒙古文字,在元朝使用过。圣旨牌代表了皇帝的至高权威,用以传达皇帝口谕。

圣旨牌文字意为“借助长生天的力量,皇帝的旨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尊敬服从的人,将会被定罪致死。”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8 四大汗国疆域图

元朝在历史上很特殊,除了大元帝国(忽必烈创建)之外,还同时存在四大汗国。四大汗国的建立及统治者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名义上它们分属不同国,实际上元朝与四大汗国组成了统一的超级帝国,用现在的话说是“共同体”。

地理上大元帝国占据大汗辖区,其余四大汗国与之相邻接壤,各自占据独立辖区。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79 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元,呼和浩特郊区出土)——镇馆之宝 

此香炉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钧窑香炉,尤为珍贵,国宝级文物。

香炉高42.7厘米,口径25.5厘米, 颈部雕刻3个麒麟,正面有一方形题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铭文 。己酉年是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香炉通体施天青色釉,色美釉润,是罕见的元代钧窑瓷器。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80 明清时期的蒙古

1368年元朝被明朝取代,成吉思汗的后裔们退回草原,但仍保持着汗国统治,史称“蒙古——北元政权”,与明朝隔长城相望。

1636年至18世纪,蒙古各汗国先后纳入清朝统治之下,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81 明代蒙古汗系表

博物院琳琅满目的展品草原历史气息尤为浓厚,能让人清晰了解生活在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生产生活、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82 马具(清)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 No.83 铜鼓、龙首铜法号(清)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84 手鼓、冠饰(清)

此冠周围装饰了一圈呲牙瞪眼的骷髅,手鼓的图案很怪异,让人联想到巫师,这是萨满巫师的遗物吗?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85 瓷卧象观音(清)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86 达理札雅浮雕龙纹鹿角扶手红漆木宝座(清) 

国家一级文物。此宝座由鹿角结合木雕制成,高114厘米,宽114厘米,深100厘米,从样式及用料均仿满洲入关前王公使用的形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达理札雅先生将这件祖辈传世之宝捐献给了国家。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87 官服(清)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88 (清)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89 蒙古战袍和弓箭(清)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90 蒙古族服饰(清)

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专题陈列,展示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服饰风格。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91 从头至脚的奢华(清)

这套蒙古族服装真是奢华、精致、让人目不舍移、细细品鉴。当初是谁人幸运拥有呢?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92 材质珍贵、做工精湛(清)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93 蒙古族头饰、项饰(清)

时间过得真快,不经意就到了闭馆时间,参观内蒙古博物院半天时间显得紧张,还是没看细,没看够。期待着下次,一定会有下次的!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94 工作人员身着民族服饰参观内蒙古博物院——追溯历史轨迹

 No.95 内蒙古博物院欢送您!

~~~~~~~~~~~~~~~~~~~~~~~~~~~~~~~~~~~~~~~~~~~

观后感内蒙古博物院设有多个专题陈列展览,按照时间顺序,着重介绍了蒙古高原从远古时期到蒙古族起源,从蒙元时代到明清时期近千年历史发展变迁的进程,脉络清晰完整。展品突出内蒙古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鲜明,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化,种族宗教,风俗礼仪等知识。来此参观,仿佛拉开历史的帷幕,引导人追踪历史,溯源探究,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梳理思维,补课充电,收获多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