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w690/9460dd00gd10de7b9aab9&690
郑桂华教授在作讲座(摄影:丁筱明)
http://s9/mw690/9460dd00gd10de93dae88&690
和郑桂华老师合影(摄影:丁筱明)
12月14日,我有幸跟随我校语文科组到虎门中学聆听“东莞市高中语文优秀科研成果推介暨写作专题讲座”。
写作专题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郑桂华老师主讲。郑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独到的教学理论,讲台上的她才华横溢,挥洒自如。激情中有流转,平实中蕴含着精彩。必得有沉潜而来的底气,必得有涵蕴而来的功夫,才能造就出郑老师这么深厚的语文功力。
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头戏。郑桂华教授针对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困境和疑惑作出了精彩的阐释与解答。讲座围绕着“把作文教得清楚明白”为主题,从“写作教学的诸多路径”、“写作教学目标的课程化”、“写作水平评价明确化”三个维度展开,结合众多的教学案例,现场说法,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深刻。听完后对作文教学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在第一个维度“写作教学的诸多路径”中,郑老师针对目前许多高中作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多读多写”层面上,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不少人认为多读多写就可以解决写作问题,简单地把写作理解为多读多写,“多读多写”似乎是解决语文问题的“万金油”,但是“多读多写”有用吗?“多读多写”似乎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罗马在哪里?这是当下语文老师不得不面对的追问。学生资讯的阅读不过是素材的积累,这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可见一斑,学生不断地、重复性的引用众所周知的例子,在高考卷上,屈原一次次的跳汨罗江、司马迁一次次忍辱负重写《史记》,我们不能让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地反复的写作阅读,要培养学生理解性的阅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阅读,开展的阅读应该要以促进理解力的阅读为重点。
除了“多读多写“的路径,对于作文教学策略中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郑老师也作出了另一番理解。郑老师是从她听的一节作文教学课“我眼中的秋天”开始解析的,那节课上的学生展现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华美的句子,词汇量非常大,修辞方法也用的很多,写作的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其中仿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郑教授观察发现大部分语文老师容易关注对华美句子、修辞手法的模仿,这是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的。因为一篇打动读者的好文章,除了修辞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模型的构造”。而“语言模型”才是最有表现力的。语言模型关涉到句式、标点、副词的使用等等。郑教授借用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为例子,讲解了语言模型对于表现感情的重要。在《荷塘月色》中有两处关键,“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郑教授指出,这是一个转折句式,转折句式的重点一般都在转折之后的部分,也就是“今晚却很好”是这个转折句的重点,而朱自清先生似乎还不满足于此,他将这个转折句的正常语序“虽然……但是……”改变了,将转折的部分放在了前面,这种语言的陌生化处理使得作者对“今晚很好”的感情更加增强了,而我们再回头看文章的前面部分,其实朱自清先生并没有在前文写到任何的关于表现“今晚很好”主题的句子,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很容易联想到,因为朱自清先生一开始是带着烦闷的心情的,他要出来走走,寻找内心的解脱和安宁,换句话说朱自清先生其实是在非常努力的寻找自身内心的宁静。整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朱先生的一次艰难的走出内心自由的努力,所以,朱先生才在文中反复的述说“独处”的妙处。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关注的“语言模型”。再看文章的最后结尾部分,朱自清先生“回到家门口,猛然抬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回到了家中”,这些句子其实并没有用什么华丽的修饰词甚至是修辞手法,平白无奇的表达但是我们读来却很有力道,因为我们从这里细细品味就能读出“家”对于朱自清先生的那种紧密的关联——朱先生是不知不觉的回来的,也许他还沉浸在独处的妙处中不舍得离开,而“家”是作者永远的内心深处的牵挂,即使走出独处,最终还是会回到家庭的怀抱。这种“家”的感觉就通过这么一句淡淡的“不知不觉”表现了出来,不露痕迹。这就是语言模型建构选择的魅力了。
关于语言模型的建构、语言的陌生化处理,郑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写秋天的时候,用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可能生来就喜欢秋天。”“生来”就是代表一种人与命运的冥冥之中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在“可能“这个不确定的词语中更加突出了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感,这就是陌生化的语言表达产生的独特表现效果,让人读出这种淡淡的略带忧郁的对命运对自然的叹息感。这也是让人很难想象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写出来的,而后来郑老师关于这个孩子的访问,关于这个孩子忧伤的成长经历,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这个孩子的文字这么独特了。这说明,语言的内在不是修辞可以决定的,而是写这个句子的内在感情、思想内涵、逻辑关系决定的。然而,语言的陌生化处理,个性化表达,作为一个技能,我们还是可以学习,也还是可以传授给学生。郑老师对此给出了许多方法。例如,可以将一个长句拆分,切割原来的常规句式,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同一个句子里使用不同的时态,(这让我想起名著《百年孤独》的那个著名的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上校将会回想,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种将过去现在将来的时态放在一个句子里的陌生化表达,是从《百年孤独》开始的,人们为之命名“将来过去式”。这种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方式,短短的一句话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这种悲凉和宿命就是作家马尔克斯要带给我们的,这也是通过语言的陌生化处理带来的强大而有力的文本表达效果,这也是我门要传授给学生的最深刻的表达技能。)
而就如何增强文章的“文气”,郑老师提出可以用一词句统率许多词句,足以加强文气.因为许多词句为一词句所统率,读去就不能中断,必须一口气读到段落才可停上。凡具有这种构造的文章,文气都较强,例如《过秦论》的开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或是在一串文句中叠用调子相同的词句,也足以加强文气;或是多用接续词,把文句尽可能地上下关联,也是加强文气之一法。
郑桂华教授说:“写作分为为交流的写作和为抒发的写作。”了解并写好这两种写作,就相当于写好了作文。她在讲解什么是“为交流的写作”和“为抒发的写作”时,很详细的介绍了两种写作的技巧,例如“为交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影响外界,为抒发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内在需要”,中考、高考作文都是为交流的,是有读者的写作。读者就是阅卷老师,阅卷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一定期待书写工整、条理清晰的文章。为交流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读者意识。而随笔、日记、博客是为抒发写作。为抒发的写作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内心的感受,关注生活。此外还举了实例细致的讲给我们,让我们更系统的明白了两种写作的不同。在学生的角度,确定了作文的读者,也就是预设了一个现实的情景,是能迅速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从而达到良好的写作效果。例如,郑老师提到一个作文教学案例,一个初中作文题“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无论老师怎样提点,学生就是不知从何下笔,后来老师灵机一动,设置了一个情景:也许你是一个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也许你的伙伴你的朋友是一个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你心里一定有许多的话要对他们说,写下你想说的话”。结果,学生进入情境后,很多很多话写,这就是“为交流而写作”,设置一个真实的交流对象,学生觉得有这样的需要要去表达的写作,自然有话说。
由于郑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座中,郑老师语重心长的给出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点子:鼓励学生每周周记,读书笔记一定要做,写随笔,写生活,高一高二课时没那么紧张的年级,尽量每周抽出一节课讲评周记,展示周记;以教师批改为主(偶尔采用自批、小组批改、面批),其中面批的效果最佳,小组批改的效率最高,可以采取针对同一个问题组织四到八个同学一起批改;教师要做好交流展示的工作,教师讲评(读优秀作文+问题分析)、张贴优秀作文(黑板报、墙报、班级网页;佳作园地、作文排行榜等),这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好。
最后,郑教授强调: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往的普遍认识和做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熟能生巧。这是必要的、也是根本性的。不过,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则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由“生”变“熟”、从“拙”
到“
巧”的路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大量的阅读体验最终是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写作体验,我们的写作指导应该也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的写作指导,这才是最终解决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途径。
文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