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去聆听秭鳺的鸣声
——我读《秭鳺》

日前,收到博友“隔壁的那位”寄来的《秭鳺》一书,怀着惊喜的心情翻开了厚厚的书籍,原以为会向以往一样,收到的是一本精彩的小说,顿时令我肃然起敬的是,它是一本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通讯式的长篇纪实诗。本书的作者说:“既然要把灵魂深处的记忆和感受表达出来,就让我们用语言的最高表达形式“诗歌”来述说吧”,“地震予我悲痛,我却还以诗歌”,以长篇纪实性的诗歌形式来唤醒这个民族良心与思考,传递给我们人间的大爱!是的,没有比诗歌更好的体裁更能体现这一主题。
《秭鳺》一书的作者赫荣定和赫荣乔兄弟分别为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的任课教师,他们兄弟俩是从四川龙门山牛圈沟走出来的卓越成就的两位学者,看着书中的照片和赫荣定绘画的美丽风景如画的山川景色在瞬间变为满目疮痍,强烈震憾我的心灵,欲罢不能地走进这本书里。我不大会写诗,但是,读着读着我的心为什么能随着长篇纪实诗牵动着、感动着而波澜起伏呢?是真实,只有真实才是《秭鳺》的生命,才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这部纪实性长诗的名字特别凄美。秭鳺,就是子规,也叫杜鹃,据说是一种我国西南方常见的蜀鸟,它昼夜哀鸣,以致于喉咙常常会啼出鲜血来,染红那漫山遍野的迎风而开的培蕾。这个有关秭归的传说更加凄美动人。“从前有一对新婚夫妇住在山坳里。一天早晨,丈夫古贵旸上山为生病的老母亲采药,一去就再也没回家。妻子古氏从此出门寻找,呼唤丈夫的名字古贵旸。她爬上了牛坪、大风壕、城墙岩、最后在太子城,化为一只秭归。从此,在山涧和树林里,就能听到秭归的呼唤:古贵旸、古贵旸……。更令我感动的是,比这个凄美传说更凄美、更震撼我的心灵的是诗歌里的故事,诗歌里那种在强烈大自然灾害面前唱出的一曲人间大爱!
《秭鳺》以龙门山秭鳺的传说为引子,叙述了一个悲壮凄美的感人故事:大学刚毕业的年轻姑娘郭欣靓,偕同六岁的外甥畅畅,在废墟之中救出了师姐杨杨,三人冒着余震的威胁、饥饿的折磨和随时丧生的危险,艰难地寻找生命之路。一路上险象环生,危机四伏,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特别是欣靓在营救杨杨时所表现的无私和坚强,小小年纪地畅畅所表现出勇敢之举令人惊叹。而在三人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生路即将获救的那一刻,欣靓却为了营救畅畅和杨杨,被突然疯狂发作的泥石流时淹没时,片刻,我的心都碎了......,我的心在大喊,“大山你太无情了”!可是无论怎么呼喊,大山回应的只有秭鳺鸟的哀啼:古贵旸,古贵旸。此时时间已经很晚了,我还是在继续读着,总是期待欣靓能够出现,或者突然出现某个医院的病床上微笑着。可是我读到最后,不见了欣靓的影子,只见畅畅一声一声的呼唤“小姨,小姨”,只见欣靓的父母期盼伤心欲绝的眼泪,只见杨杨绝望地感激中,一次次恍惚中看见欣靓的身影,令人肝肠寸断。
地动山摇,山川崩落,把整个村庄都淹没在硝烟弥的漫里。在巨大的大自然伤害里,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渺小。曾经以为生命是漫长的,会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但是现在终于懂得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原来生命是可以在刹那间结束,我们的生命都脆弱到会在不明白震动中害怕、躲避、没有力量。可是,我们又见人是伟大的,伟大得令人仰慕,令人肃然起敬。当然,像欣靓这样的悲剧在汶川地震中是很多的,两位赫先生给我们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凄美的悲剧,他们把美无限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可是最后这美又被大自然毁灭了。这不能不引起读者的震撼,引起读者的巨大失望,读者只能怀着深深的遗憾,祝逝者安息!感怀生命奏响了一曲凄美的歌!让我忘记了时间又已进入子夜了,合上书后,久久不能入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