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从丈夫墓志上失踪的原配们
(2025-06-07 17:52:04)
标签:
李谨行崔玄籍唐朝原配历史 |
分类: 闲话隋唐 |
唐朝贵族夫妻合葬是个有趣的话题,特别是贵族男子的墓志上对妻室的态度是:要么彻底只字不提,但妻子另有一方单独的墓志;要么简单介绍一下妻子的家世和品性——讲究一点的,只提原配;大方一点的,有过几段婚姻就介绍几任妻子。
不过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情况与以上两种皆不同,而是丈夫明明在自己的墓志上提到婚姻情况了,记载的却不是原配,而是续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别着急,我们不妨看看都有哪些不愿提及原配的贵族男子。
先看唐高宗时期的一代名将李谨行。
李谨行先娶刘氏,后娶傅氏。他的墓志上仅提及“夫人临汾郡夫人傅氏”,那么又是如何得知原配是刘氏呢?因为刘氏在史书上留了独属于自己的一笔:
(咸亨四年)闰五月,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大破高丽叛者于瓠芦河之西,俘获数千人,馀众皆奔新罗。时谨行妻刘氏留伐奴城,高丽引靺鞨攻之,刘氏擐甲帅众守城,久之,虏退。上嘉其功,封燕国夫人。(《资治通鉴》)
李谨行平定高丽叛乱时,刘氏也披挂上阵,亲自率领士兵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唐高宗特地将其封为燕国夫人,以示嘉奖。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古代妻凭夫贵的惯例,刘氏原本只能随丈夫封爵而得到相应的外命妇封号。李谨行此时的爵位级别根本比不上刘氏,等他封燕国公已经是十年后了。唐高宗对刘氏的封赏有多高,由此可见一斑。
刘氏卒于何年不详,李谨行又以傅氏为妻。从傅氏的年纪来看,她原本应为李谨行的小妾,在刘氏无子而终后,母以子贵当了续弦。李谨行身故后,他们的儿子在安葬父母时彻底抹去了父亲原配刘氏的存在。
看看,就算为大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又如何,没有儿子就没资格在丈夫墓志上留名。刘氏明明得到了唐高宗的亲自褒奖,甚至不需要依赖丈夫就荣获了燕国夫人的尊号,依然比不上为丈夫立下生子之功的傅氏,这简直可笑至极。
好在为刘氏鸣不平的尚有人在——当李谨行终于挣到了燕国公的头衔时,其妻傅氏也得到了临汾郡夫人的诰命。不过傅氏的“郡夫人”显然比不上刘氏的“国夫人”。
两人不同的品级应当是唐高宗刻意为之。毕竟傅氏妻凭夫贵是常理,不应打破,但唐高宗又感念刘氏这位巾帼英雄,所以傅氏的外命妇品级只能在刘氏之下。
再看唐、武周时期的一位名臣崔玄籍。
崔玄籍先娶李氏,后娶屈突氏。
与李谨行一样,崔玄籍的墓志上也是只提“夫人屈突氏”,如同原配李氏根本不存在一般。不过不同于刘氏无子,李氏曾为崔玄籍生育两子,奈何两个儿子均英年早逝,导致崔玄籍的身后事皆由屈突氏的儿子一手操办,墓志上自然只有屈突氏而不见李氏。
李氏不仅在崔玄籍的墓志上不见踪影,还在下葬的时候被屈突氏的儿子暗中贬为了小妾——崔玄籍与屈突氏合葬一处,李氏作为原配却被葬在了合葬墓的一旁,这是小妾才会有的待遇。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李氏的次子崔歆不是死于其他原因,而是为了救被大水冲走的父亲崔玄籍才淹死的。如果崔歆泉下有知,发现自己舍身救父后,亲生母亲只能以小妾的方式被安葬一旁,不知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另一例是唐宪宗时的澄城县主簿韦孟明,先娶宇文氏的女儿,再娶元氏。
韦孟明的墓志与李谨行、崔玄籍一样只提续弦,如何知道他其实另有原配呢?多亏了韦孟明的第一任岳母宇文氏墓志的出现,世人这才能够知晓原来韦孟明先后两娶。
同样熟悉的套路,同样熟悉的原因。韦孟明之所以在墓志上对原配只字不提,也是因为儿女皆由续弦元氏所出,原配无子,自然没机会出现在丈夫的墓志上。
不过与前两位不同的是,韦孟明这里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对原配颇有感情。第一任岳母宇文氏病逝后,韦孟明亲自为她撰文,还饱含深情地提到“孟明伉俪,夫人之出也”,自己的妻子是宇文氏所生。可即便如此,轮到自己的后事时,“孟明伉俪”也敌不过无嗣,墓志上依旧不见原配的踪影,合葬更是痴心妄想。
由以上事例可以发现,这些原配从丈夫的墓志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无子或儿子早逝,丈夫续弦后所生的儿子为了维护自己及生母的利益,自然不会让这些原配出现在父亲的墓志上。
人性所至,实为常情,归根究底还是“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的糟粕思想深深荼毒了封建社会里的每一个人。
无子,意味着女人生前身后得不到夫家的任何保障。生前,这是被丈夫离弃的理由;身后,女人失去了出现在丈夫墓志上、甚至与丈夫合葬的资格。如果不是史书记载或其家族墓志上偶有提及,这些原配只能无声无息地独自沉眠于墓地一角,被后人遗忘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