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新舊兩約,一個故事」中文版 以及 《新約引用舊約》摘選
(2011-05-18 09:21:24)分类: 译心译意 |
(本文摘自麥種閱讀第四期,可由麥種傳道會官方網站下載 http://www.akow.org/
新舊兩約,
Two Testaments, One Story
科林.漢森/採訪
蔣春暉/譯
《新約引用舊約註釋》,頂尖福音派學者合作撰寫的里程碑
畢爾 G.K. Beale
劍橋大學博士,專研希臘文與
希伯來文解經,現任惠頓研究院
(Wheaton Graduate School)新
約聖經教授
唐納.卡森 D.A. Carson
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新約研究教授,對於聖經學術研究的進展和教會基督徒
的信仰都有實質的貢獻,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末期迄今最受人尊敬的福音派學
者。卡森在聖經學術研究的貢獻和跨國際的事奉,使得某些學者認為他的成
就可與卓越的布魯斯(F. F. Bruce)、馬歇爾(I. H. Marshall)相提並論。一些
學者更認為他是繼斯托得(John Stott)之後受到普世福音派敬重的領袖與代
言人。他的多才多藝和日漸增強的地位已經受到極難得的讚譽。
大約十年前,惠頓研究院教授葛
雷格.畢爾(Greg Beale)起意要編纂
一部單卷的解經書,來討論新約聖經
中所有引用和引喻舊約經文的部分。
他向三一神學院的唐納.卡森(D. A.
Carson)尋求幫助,然後兩人一起組織
了一個由聖經專家組成的明星隊伍,來
支援這項工作。最終,2007年底,他們
出版了這本厚厚的《新約引用舊約註釋》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 Baker)。美國麥種傳道
會以最快的速度買下中文版翻譯權,動
員十餘位優秀的譯者,歷時近三年的翻
譯、編輯,終於可望於2011年初出版這
部巨著,納入「麥種聖經註釋」,名為
《新約引用舊約》。本文為《今日基督
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自由撰
稿人科林.漢森(Collin Hansen)與該
書兩位主編畢爾和卡森的採訪稿,要瞭
解這部新書如何幫助基督徒認識到,聖
經是一個逐漸展開的救贖故事。原文於
2008年二月8日登載在該雜誌的網頁: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08/
februaryweb-only/106-52.0.html?start=1(共
4頁)。蒙該雜誌允許翻譯,謹此致謝。
在新約作者引用舊約的做法上,有
什麼出乎讀者意外的地方嗎?
畢爾:我們書中的證據表明,
新約作者引用舊約的時候是顧及舊
約上下文的。這一點在福音派和非
福音派人士之間有很大的爭論,而
且即使在福音派內部也有爭論。有
些福音派人士認為,耶穌和使徒們
教導了正確的舊約教義,但使用了
錯誤的舊約章節。他們相信新約作者
所寫的文字是聖靈感動的,但是他們
的解經方法不是受聖靈感動的,而是
像當時猶太人的解經法一樣任意妄
為而古怪。本書的出發點是,他們的
結論無可置疑是受聖靈感動的。不過
我們也表明,耶穌不是個任意妄為而
古怪的猶太解經家,好像那些在昆蘭
或其他地方的解經家一樣。相反地,
祂對舊約的解讀是非常合理的。
要是你想找一個反對我們
的例子,最近有一本書《聖靈感
動與道成肉身》(Inspiration and
Incarnation),是彼得.恩斯(Peter
Enns)寫的。在結論的一章裡,他
強調,耶穌和使徒們用錯誤的章節
教導了正確的教義,而且我們也應該
這樣做。我針對這一章寫了一篇很長
的評論,發表在《根基》(Themelios)
雜誌上。恩斯作了回應,我又在同一期
上寫了第二次的駁斥 。
在新約引用舊約的哪些地方,現代
讀者會覺得不好理解呢?
畢爾:馬太福音裡有好幾處。
比如說,馬太福音二章15節說:「這
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
『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這
是引用何西阿書十一章1節。可問題
是,當你回到何西阿書十一章1節
時會發現,這不是一個預言,而只
是描述幾百年前以色列人出離埃及
的故事。要是一個學生被考到這道
題:「何西阿書十一章1節是一個預
言性的陳述嗎?」他如果答是的話,
很多老師會判他答錯的。布魯姆伯格
(Craig Blomberg)所寫關於馬太福
音的這一章會讓我們學到更多。基本
上,這屬於預表的範疇。在此,舊約
中的事件被看作新約中更偉大的事
件的預表。比如說,約翰福音十九章
說耶穌是更偉大的逾越節羔羊。新舊
約作者有一個預設立場:預言有兩種
形式,不僅僅是直接用語言表達出來
的預言,還包括指向未來的「歷史範
式」(patterns of history)。這樣,一
切就變得順理成章:在何西阿書十一
章1節引述的歷史上的出埃及,被看
成一個更偉大的出埃及的預表,後者
就是耶穌從埃及出來。
我認為很多為本書撰稿的人會
說,你越多根據希伯來文進行舊約聖
經的解經研究,它在新約中的應用就
越清晰。問題是,一些新約學者沒有
太多希伯來文舊約研究的背景。這就
造成了直接的困難。這種專業過細的
問題在現今所有領域中都存在。
舊約中被新約作者引用最多的章節
或主題是什麼?
畢爾:或許舊約中被引用或引
喻最多的是詩篇一一○篇1節:「主
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
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它指向
的不僅是一個君王,更是一個神聖
的君王,就是新約聖經中的耶穌。
另一處是以賽亞書六章9~10節。
在此,以賽亞奉命去告訴百姓說:
「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
是要看見,卻不曉得。」有趣的是,
這一段被完整地引用在所有四本福
音書中,並使徒行傳的末尾;另外
在啟示錄中給七教會書信的結論部
分和第十三章也有引喻。
您和卡森博士講到,這本解經書的
撰稿者們採用了「相容的歷史—文法
文學研究法」(eclectic grammatical-
historical literary method)。請簡要
描述一下這個方法,也告訴我們為什
麼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新約
與舊約的關聯。
畢爾:歷史—文法解經法在傳
統上被用來解釋一個希伯來文或希
臘文的段落。你研究字義、文法和
句法,嘗試在書卷的上下文背景下
解釋這個段落。你試圖理解本段思
路發展的邏輯,歷史背景,以及神學
或喻義的問題。你會參考平行經文。
你會對這段經文進行全面性的研究。
相容文學法在歷史—文法解經
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它不只是孤
立地在一本書卷的上下文中研究一
個章節。在我看來,解經的方法包括
思考這一段經文在作者所有作品中
的位置,在新約中的位置,以及它與
舊約的關聯。特別要注意的是舊約的
引喻和引用,回頭看看在舊約裡有什
麼樣的發展。你可以稱之為聖經神學
的視角,它其實已經超出了傳統上對
歷史—文法解經法的理解了。
我喜歡用這樣的術語:「狹角解
經法」與「廣角解經法」,「以經解
經」或「正典解經法」。它讓舊約裡
後來的經文詮釋性地引申前面的經
文,再順著這個軌跡看新約作者的進
一步引申。在引用一段文字時,作者
通常是顧及舊約裡對這段文字的引
申的。相對於只專注在你正在研究的
新約書卷中的一個段落,這是一個更
廣泛的考量。你需要兩者兼顧。
用這種方法解經,是不是要求我們
在某種程度上相信新約作者是受聖
靈感動的?
畢爾:我們在本文一開始就說
到,即使一個人不相信聖經是聖靈
感動的,他起碼應該給聖經作者這
樣的特權,尊重他們的做法。如果
你想將新約聖經理解為一份歷史文
獻,你需要理解作者的預設立場是
什麼。我不認為在福音派裡這是個
相信的問題。你需要通過解經、經
過歸納來顯示:他們所說的在舊約
經文裡的確站得住腳。這要依靠歸
納出的證據。
為什麼這本書理應在書架上有一席
之地呢?
卡森:除了本書以外,沒有任
何一本單卷作品處理了新約每一處
引用或清楚引喻舊約的部分。至少
在引用部分,我們努力理解新約上
下文,舊約上下文,猶太教如何使
用這段舊約經文,任何文本鑑別上
的困難(別忘了舊約用的是希伯來文
和亞蘭文,而新約用的是希臘文),
新約作者使用舊約經文時解經的前
提假設,以及引文的神學意義。通過
索引,也可以從另外一邊開始:比如
說,要是你用約伯記的一段經文來講
道,明智之舉是,你也許應該查一下
索引,看看這段經文的任何部分是不
是在新約裡被引用或引喻過。
所以說,這本書可能不是能
讓所有讀者一下子從頭讀到尾的那
種,不過大多數解經家和認真讀聖
經的人可能會經常參考這本書。當
然,有些人會更認真地研讀這本參
考書,因為他們自己也在探索新約
引用舊約這個廣泛的課題。
在神學研究上有哪些空間或機會,讓
這樣的研究專案成為必要和可能呢?
卡森:首先,儘管已經有許
多專家研究了一些特定的舊約經文
(比如說詩篇一一○篇在新約中的
引用),或是個別作者的作品(比
如說,詩篇在希伯來書中的引用,
或是約翰對舊約的引用),以前還
沒有任何人嘗試把所有研究成果有
效地納入一本書中。此外,對這
個問題的學術研究,以前是出於
這樣一個假設:新約作者明顯地誤
用了舊約經文—— 把它們抽離了上
下文,沒有理解舊約作者所說的內
容,等等。我們認為更加仔細地研
究會闡明更深層的關聯。能理解這
樣的關聯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因
為它對我們的讀經大有助益,讓我
們看到神的話是如何連為一體的。
當我們讀到新約作者引用或引喻舊
約時,有什麼基本的解經問題是我
們必須處理的?
卡森:有時候,新約作者只是運
用了舊約的一些詞彙,而沒有帶入和
這些詞彙相關的舊約上下文,就好像
從小讀經的基督徒會常常把聖經的
詞彙運用到他的談話裡,而不一定
考慮到這些詞彙的上下文。有時候,
提到一個舊約經文的「應驗」,並不
是指一件事情「應驗」了一個直接用
語言表達出來的預言,而是說一件事
情或一個人「應驗」了以前的一件事
或一個人的延伸軌跡—也就是現在
所說的「預表」的一種形式。
有時候,新約引用舊約時用的是
《七十士譯本》(舊約的希臘文譯本)
或其它譯本,其文字與希伯來文有很
大差異,以至於很難決定。最困難的解
經問題之一是,福音本身或有關福音
的部分內容,有時候一方面宣稱應驗
了以前的預言,另一方面又宣稱揭示了
以前隱藏的奧秘。當然,福音的榮光正
是透過這樣的複雜性彰顯出來,不過,
有時候也需要經過抽絲剝繭,才能意
識到其中的豐富、美妙,而不再僅僅當
作「問題」來看。當然還有很多其它挑
戰。但不得不說,真正的「難題」相對
而言只是少數,而更大量的用法是比
較容易理解的,不過也同樣打開了我
們的眼睛,讓我們看到神如何在祂的
慈愛裡把祂的話豐富地賜給我們。
您和畢爾博士寫道,「〔新約聖經的作
者們〕一方面堅持說有些東西一直就
存在於聖經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
有些是在他們經歷的後期才看到的。
兩者之間的張力促使他們思考『奧秘』
這個觀念—— 這啟示在某種意義上一
直在聖經裡,但是一直隱藏到神定意
要揭開的時候。」基督徒讀者對這個
漸進啟示的觀念容易有什麼誤解呢?
卡森:有時候基督徒對漸進
啟示的理解是相當機械或線性的:
更多的真理添加到原來的一堆真理
上,讓這堆真理更大了。但這個
「奧秘/啟示」的張力表明,常常
是某些東西已經存在於舊約經文當
中(據耶穌和使徒們所說),但是在
以前不為人所見,直到耶穌的到來
把它顯明出來。最明顯的例子是一
個事實:耶穌到來之前,解經家們
不能把舊約裡應許的那位坐在大衛
寶座上的君王、與舊約裡論及「受
苦的僕人」的經文很好地結合在一
起,來期待一個受苦的君王,一個
在十字架上掌權的君王。
科林.漢森是《今日基督教》的自由撰稿人,
並著有《年輕,活力四溢,改革:新加爾文
主義追蹤報導》(Young, Restless, Reformed: A
Journalist's Journey with the New Calvinists)。
《新約引用舊約》摘選 馬太福音導論與第一章
布魯姆伯格 CRAIG L. BLOMBERG 著
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 Scotland)博士,
自1986年起即任教於丹佛神學院(Denver Seminary in
Colorado),現為該院新約傑出教授。
《新約引用舊約》摘選
馬太福音導論 第一章
肖學君/譯
導論
馬太福音中充滿了對基督教
舊約聖經(或稱希伯來文聖經)的
引用。大約五十五處經文的措詞,
足以符合解經家所謂的「引用」標
準;與之相比,其餘三卷正典福音
書合起來共約六十五處引用。這些
經文當中約有二十處是馬太福音獨
有的。馬太福音中有十二次明確提
到聖經的一個段落或主題「應驗」
了。在馬太福音每部分中,除了明
確的引用,還可看出許多對舊約經
文的引喻或呼應,出現的頻繁程度
大概是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
福音的兩倍。事實上,馬太福音中
每個重要的神學觀點都有舊約聖經
的支持,往往還加上馬太福音所採
用的另一些經文來源,最顯著的便
是馬可福音。
馬太福音中大量引用猶太聖經
的原因並不難發現。根據初期教會
一致的傳統,這卷福音書的作者是
利未,又名馬太,是耶穌的十二使
徒之一,也是一名悔改歸正的稅吏
(參:太九9~13,十3;可二13~17)。
因著他的職業,利未極可能常與少
數有學識的平民為伍。雖然他過去
(至少是間接地)為佔領當地的羅
馬軍隊工作,但他仍是猶太人。其
早期教育和後來參加會堂敬拜(即
使他長大後放棄了),都令他深諳希
伯來聖經的內容和解釋。所有這些
特點,再加上可能是自傳式描寫的
馬太福音十三章52節,使得一些學
者推想:他作為耶穌門徒之一,可
能與基督徒文士的角色相似。
馬太福音的寫作對象可能主要
也是猶太基督徒,他們大概生活在
敘利亞的安提阿一帶,其中猶太人
約占人口的七分之一。雖然學者提
出馬太福音的寫作對象與當地其他
猶太人許多可能的關係,但略佔多
數的意見卻贊同這樣的假設:他們
是一群剛從會堂分離出去不久的猶
太人。這很好地解釋了一些地方似
乎存在反猶太教論爭(在太二十一
43,二十三1~39,二十七25中達到
了頂峰),這群猶太人從主流猶太
教中被逐出去,分裂的傷口仍在作
痛。但同時,猶太基督徒仍滿腔熱
情地關注他們還沒信主的家人和朋
友,繼續努力勸說他們相信耶穌就
是猶太人所期盼的彌賽亞,跟隨祂
才是那條建立真正自由的新以色列
的道路。因此,馬太在編寫此書的
過程中,除了強調這是基督專門向
猶太人傳道的獨特階段(十5~6,
十五24),同時還記述了所有與舊約
聖經相關的線索,並凸顯猶太人特
別關注的神學範疇,包括耶穌是大
衛的後裔和彌賽亞王,以及門徒職分
乃是活出公義的生命,以成全律法。
甚至連馬太福音在正典中的
位置,也凸顯了它與舊約聖經的關
聯。儘管初期教會的傳統一直認為
馬太確實寫了些甚麼,或許是一份
希伯來文或亞蘭文的耶穌語錄,但
多數學者都認為馬可福音成書先於
馬太福音。一些教父的見證也暗示
了這個結論。那麼,為甚麼馬太福
音會被安排在正典四福音書之首,
最終更居於整部新約聖經之首呢?
毫無疑問,答案之一是因為馬太福
音與舊約聖經有最清楚和最頻繁的
關聯。人們相信,伴隨著神的新約而
出現的書卷合集,也應該反映出神的
默示,又具有同等的權威,自然最好
是以關於新約的創始者拿撒勒人耶
穌開始。在四福音書中,馬太福音能
夠最連續而流暢地銜接新舊約。
有時會有熱心的護教學者引
證說,根據新約聖經的教導,有兩
百多條舊約聖經預言在耶穌身上應
驗了。舊約聖經中隨處記載的所有
這些事件,都集中應驗在同一個人
身上,這種可能性極小,但卻發生
了;這被用來「證明」耶穌的彌賽
亞身份和祂的神性。但問題是,這
些舊約經文中只有少數在原來的上
下文中是預言性的。彌迦書五章2節
(被引用在太二6)的確預言說,
彌賽亞將降生於伯利恆,這個預言
把大多數自稱為彌賽亞的人排除在
外。然而,何西阿書十一章1節(被
引用在太二15)甚至都沒有使用未
來時態的動詞,而是宣告一個過去
的事件「我從埃及召出了我的兒
子。」在上下文中,先知是在回憶
出埃及事件,將以色列集體當作神
的兒子。但是,正如下文對經文的
逐句解釋將會說明的,馬太福音在
這裡是採用猶太「預表」的標準(事
實上相當保守的)形式來解釋聖
經。神行事的關鍵模式以顯著、可
分辨的模式重現,以致信徒只能確
信,在兩個事件中,都有神的手在行
事。這樣的護教方式比直接的預言
更微妙,但說服力並不比後者低。
新約聖經對舊約聖經的某些引
用,主要是、或單單是通過《七十
士譯本》(Septuagint),這是大約在
基督降生之前兩百年從希伯來文聖
經翻譯過來的希臘文譯本。馬太在
許多地方都處理得很好,尤其是當
他大量採用兩個原始資料的時候—
馬可福音和《底本Q》(馬太福音
和路加福音所共用、而馬可福音沒
有使用的資料)。但在一些關鍵的
地方,也反映出馬太經常會另闢
蹊徑,去參考另外一個更符合希伯
來文聖經字面意思的譯本,或採用
一個猶太傳統所流傳的希伯來文或
亞蘭文異讀。但是人們往往很難確
定這些資料是否並非馬太自己重新
翻譯的,而是來自書面資料或口述
傳統,也很難確定這些資料是在何
時流傳的。但從異讀的形式可以看
出,他並沒有單純依賴在他之前的
希臘文譯本。假設馬太福音可能成
書的最早時間大概是主後六十年,
基督教在當時羅馬帝國所傳到之處
已是外邦人多於猶太人,馬太福音
仍如此前後一致地忠於希伯來原
文,只讓人更加確信:馬太所參照
的若非準確的資訊,就是很早期的
基督教解釋。
我們要結束這些導論性的說
明,轉入正式的釋經。那些沒有明
確引用舊約聖經的經文片段,將被
當作可能的引喻或呼應來處理,簡
略地帶過。當更清晰的引用出現
時,我們會詳細加以解釋,按照六
個段落的模式進行分析:新約聖經
的上下文、舊約聖經的上下文、猶
太教資料中的用法、文本背景、所
用的釋經方法、和神學應用。
馬太福音一1~17
馬太福音開宗明義地說:「亞
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
基督的家譜」(一1),引發讀者去猜
想舊約聖經將在這卷福音書中扮演
重要的角色。希臘文片語 可能呼
應聖經第一卷書創世記(Genesis)
的希臘文名稱,或被譯為「家譜」
(genealogy),用來引出一章2至17
節,並且反映出聖經中常見的用
法,即記載一個人的祖先,以展
現其家系(完全相同的片語,參考
《七十士譯本》的創二4,五1)。不
過更可能應該翻譯為「來歷」,指整
個馬太福音一至二章(參:創五1a,
那是五1~九29的引言)。耶穌是基
督,就是猶太人的彌賽亞,是以色
列人渴望已久的救主。甚至連「耶
穌」這個名字也是希伯來名字「約
書亞」的希臘文譯名,讓人想起摩
西的繼承者和神百姓的拯救者。作
為大衛的子孫,耶穌要來作以色列
人的王(特別參考:撒下七11b~16;
《所羅門詩篇》十七21~十八7);作
為亞伯拉罕的後裔,祂會成為地上
萬國的祝福(創十二1~3)。要瞭解更
多論及馬太福音中非明確引用舊約
聖經的內容,請參考 Blomberg 1992
和其他標準註釋書。
耶穌的家譜只是選擇性地挑出
一些祖先的名字(「生」可指「是..
的祖先」),以滿足三段時期,每段
各十四代,很可能是對 (大衛)
這個希伯來文名字採用了數字推算
釋經法(gematria;特定單詞的希伯
來文子音所表示的數值總和),該字
剛好是十四( )。
第一段時期的家譜以大衛為高潮,
第二段以被擄到巴比倫為高潮,這
是以色列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王下二十五章)。從「亞伯拉
罕」到「所羅巴伯」的所有名字都
出現在舊約聖經中。在創世記十二
章至五十章可以顯著看到先祖亞伯
拉罕、以撒、雅各和猶大的事蹟。
馬太福音一章2至6a節所列出的其他
男性名字,全部與歷代志上二章3至
15節相符。我們一旦認出亞撒利雅
與烏西亞是同一個人(比較:王下
十五1~2與代下二十六3),從「所羅
門」到「約西亞」(太一6b~11)的
名字就都出現在歷代志上三章10至
14節。「耶哥尼雅」(太一12)是「約
雅斤」的一種異讀形式,後者與撒
拉鐵和所羅巴伯全都在歷代志上三
章17至19節中提及。餘下的名字(從
「亞比玉」到「雅各」)則是未知的。
關於福音書家譜的最全面研究,也
支持其歷史準確性,請參考 Masson
1982。
比耶穌家譜中的男性更為有趣
的是家譜中出現的女性。她瑪、喇
合、路得和拔示巴(「烏利亞的妻
子」,一6)都是外邦女子,而且她
們都有非法性關係的嫌疑,無論這
種懷疑是否合理(請分別參考:創
三十八章;書二章;得三章;撒下
十一章)。馬利亞不是外邦人,但她
承擔了未婚懷孕的污名,遭到那些
不相信童女懷孕故事之人的懷疑。
請進一步參考 Blomberg 1991a。
馬太福音一18~25
馬太福音一章18節至二章23節
記載了耶穌的降生和童年往事,內
容圍繞五處舊約經文來安排。這部
分材料的選擇完全取決於這些引用
的經文。這一點在開頭這一段中甚
至延伸到一章18節(「懷了孕」),
一章20節(《思高聖經》「看」)和一
章21節(「她將要生一個兒子」)的
用詞,它們全部直接取自一章23節
引用的以賽亞書七章14節(參:創
十六11,十七19中類似的應許)。
馬太可能還想要讀者記起那些原先
不能生育的女性先祖,後來神使她
們能生育了,其中最著名的是撒
拉(創二十一1~7)、拉結(創三十
22~24)和哈拿(撒上一20)。天
使報信當然有許多舊約聖經的先例
(如:創十六11~12;士十三3~7),
啟示性的夢也一樣(特別見:創
三十七,四十章;但二,七章;亦
見 Gnuse 1990)。天使對約瑟所說
的話,讓人記起他也是大衛的子孫
(一20);耶穌通過祂母親馬利亞
和養父約瑟的家系,都能符合彌賽
亞的條件。經文中提及義人之處,
宣告耶穌降生的用語,還有不要怕
的夢中吩咐,都呼應了神給亞伯拉
罕的、關於他兒子以撒的應許(特
別見:創十七19;亦見 Erickson
2000)。還有如前面所解釋的,「耶
穌」(一21)只是「約書亞」的希臘
文對等字,是一個很常用的猶太名
字,毫無疑問是從摩西的同名繼承
者約書亞而來。
一23
A. 新約聖經的上下文。馬利
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
也沒有同房,約瑟卻發現馬利亞懷
了孕。他無疑感到非常心煩,但還
是不願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
地把她休了,那是猶太人終止婚約
的正常方式。但有神的使者在夢中
向他顯現,解釋馬利亞所懷的孕是
從聖靈來的,指示他繼續把馬利亞
娶過來。天使吩咐他們給孩子取名
叫「耶穌」(「雅威是拯救」),解釋
說祂要做自己百姓的救主,不是拯
救他們脫離羅馬的軍事統治,而是
要釋放他們脫離罪的靈性奴役。約
瑟就順服了。在這段的結尾,馬太
再次強調了這懷孕的超自然性,這
對年輕的夫婦在婚前婚後都沒有同
房,直到耶穌降生之後。
在這些值得注目的事件中,馬太
看見了一般所謂童女懷孕生子(賽七
14)預言的應驗,為了支持這一點,
他也將這孩子稱為「以馬內利」,意
思是「神與我們同在」(賽八8、10)。
B. 舊約聖經的上下文。主曉諭
猶大王亞哈斯,挑戰他向祂求一個
兆頭,來證實神的應許:神會消滅
從北方而來、當時正威脅猶大的兩
個王(賽七10~11),即亞蘭王利汛和
以色列王比加(見:七1)。亞哈斯拒
絕了,說他不試探主(七12),但以
賽亞代表神說話,指責亞哈斯的回
答使神厭煩,很可能是看到他言不
由衷(七13)。然後就發了這個著名
的預言,有一位適婚年齡的年輕女
子(希伯來文 )即將懷孕生
子。學者們普遍承認:這個希伯來
文字本身未必具有更多的意思(參
考,如 Walton 1997;參《呂振中譯
本》「少婦」,《現代中文譯本修訂
版》「閨女」,《新修訂標準版》),這
個孩子是神所賜下的一個兆頭(七
14)。在這孩子還不曉得分別善惡之
先,亞哈斯所畏懼的那二王之地都
必被撇棄(七15~16)。但以賽亞補
充說:別急著將之解釋為大好的消
息,因為取代二王的是更壞的入侵
者:亞述(七17)。
這個特別的孩子是誰呢?儘
管少數非常保守的學者堅持認為這
是一個單指彌賽亞的預言(如:
Motyer 1993: 84-86; Reymond 1989),
但考慮到七章15至16節的清楚解
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至少在
以賽亞的年代有過一次臨時性的應
驗。許多人認為這是亞哈斯的兒子
希西家王,或某位不知名的先知,
又或者是集體用法,指以色列的餘
民(對此的詳盡研究及相關的解經
選擇,參 Willis 1980: 157-69),但最
有可能的解釋是:以賽亞的預言指
他自己的兒子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
斯(如:Oswalt 1986-1998: 1:213)。
以賽亞書八章3節介紹了這個兒子,
呼應七章14節的用語,那裡講以賽
亞與妻子同室,她懷孕生子,給他
起了這個象徵意義的名字(就是
「擄掠速臨、搶奪快到」〔《和合
本》小字〕)。隨後那節經文重複了
七章15節的意思,在這小孩子不曉
得叫父叫母之先,(亞蘭的)大馬色
和(以色列的)撒瑪利亞的財寶必
被擄去(八4)。八章8節稱這個孩子
為「以馬內利」,八章10節解釋其
意思是「神與我們同在」,說明了
馬太將以賽亞書這兩處地方結合起
來的原因。以賽亞在八章18節提到
他的兩個兒子,瑪黑珥沙拉勒哈施
罷斯和施亞雅述(參:七3),「在以
色列中作為預兆和奇蹟。」這裡的記
述與神在七章11、14節應許的兆頭
相關聯。但在九章1至7節,我們可
看到更遠的未來,就是被擄之民重
返加利利。在九章6節這裡,有另一
個奇妙嬰孩誕生的描述,祂名稱為
「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
的君」。祂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
祂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
從今直到永遠。這個預言不大可能應
驗在地上的君王身上。
C. 猶太文獻中的用法。很遺
憾,在基督之前並沒有可證實的猶
太教文獻反映出以賽亞書七章14節
的意思。但是,《七十士譯本》把
譯作希臘文 ,這個希臘文詞
彙更加前後一致地表示「童女」。
這意味著:在新約聖經時代之前,
至少已有一些猶太人將以賽亞書七
至九章的這些經文聯繫起來,推斷
出另外會有一次關於彌賽亞王降生
的遠期實現,由一次更超自然的懷
孕預示(Hindson 1978: 67-70;另參
Hagner 1993: 20)。基督之後的猶太
教資料有時會將這經文與希西家聯
繫起來,希西家也被視為彌賽亞的
一個預表(例如《民數記米大示》
對於民七48的解釋;參 Davies and
Allison 1988-1997: 1:213),彌賽亞式
的解釋可能不是在基督徒使用這段
經文來護教的時代才首次引入的。
但我們必須承認,目前尚缺乏基督
之前猶太人所作解釋的確切資料。
D. 文本背景。《馬所拉文本》
的第一個子句與《七十士譯本》和
馬太福音相符:「必有童女懷孕生
子。」接下來,《馬所拉文本》讀
作「她將稱他為..」,《七十士
譯本》譯為「你要稱他為..」,
而馬太福音則是「他們〔人〕要稱
祂的名為..」。《七十士譯本》
的《西奈抄本》也含有第三人稱
複數,因此馬太福音可能是參照了
《七十士譯本》的異讀形式(Menken
2004a: 117-31)。或者他可能採用了
一種閃語風格的希臘文形式,在這
種形式中,第三人稱複數略等同於
一種被動語態形式,如「祂的名將
被稱為..」(Archer and Chirichigno
1983: 95)。或許更有可能的是,因為
馬太福音中的「他們」明確指稱耶
穌將要赦罪的百姓(一21),所作的
改變可能只是反映了馬太的意譯,
要使引文更配合他的上文下理。布
朗(Brown 1993: 152)提出,這是最
普遍被接受的解釋。
E. 所用的釋經方法。如上文
所說的,一些保守派視此經文為直
接、先兆性的預言。但大多學者否
認這裡有任何預言性的因素(關於
典型的處理方式,參 J. D. W. Watts
1985: 98-104)。但比這兩種解釋方法
更好的,是雙重應驗的解釋方法(關
於一般的釋經方法,參 Blomberg
2002b;對這段經文的具體解釋,
參 Gundry 1994: 25)。馬太認為以賽
亞的兒子應驗了這個預言的一個層
面,在不久的將來有一個這樣的孩
子出生。但是更大的、與末世有關
的上下文,特別是以賽亞書九章1至
7節,描述了一個兒子將成為神聖的
彌賽亞王,這個兒子從未與以賽亞
的兒子明顯區分。此層面應驗在耶
穌身上(類似觀點,參 Schibler 1995:
103-4),祂無疑是由一位適婚年齡
的年輕女子所生,而且這個女子當
時仍是童女。不管馬太是否知道先
前有人將以賽亞書七章14節解釋為
指著童女說的,但耶穌由童女所生
與這預言非常「一致」,這太令人震
驚了,讓人無法不相信這是出於神
的。馬太的確可以說以賽亞的預言
是應驗在基督身上。以賽亞書在正
典中的形式已指向這個雙重應驗的
方向(Williamson 1998)。
F. 神學應用。當然,馬太福
音想表達的教義觀點主要是基督
論。耶穌由童女懷孕所生,是彌賽
亞王,但也是神與祂子民同在的具
體彰顯。這兩個主題對馬太福音都
很重要,第一個主題在嬰孩降生的
故事和受難的敘述中特別重要(參
Nolan 1979),而第二個主題則環繞
著馬太的全部敘述形成首尾呼應
(參:太二十八18~20;見 Kupp
1996)。馬太福音也涉及救恩論,
應許要將神的百姓從罪惡中拯救出
來。考慮到主後一世紀猶太人處於
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這樣重新定
義真正的奴隸——主人關係,證明
了這種奴役所帶來的是更大的痛苦
(參 Carter 2000)。在更大的上下
文中,以賽亞書和馬太福音都提醒
了我們,所預備的救恩是兩面的,
任何拒絕救恩的人都將受到審判
(Watt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