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婆媳关系亲如母女隔代育儿分歧争执 |
分类: 微信公众号 |
隔代育儿,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亲如母女的妈妈和奶奶,也跳不出这个坎儿,更逃不出育儿分歧的“魔掌”,因为兄弟俩的争执也时有发生。
(奶奶和兄弟俩一起下水)
虽说我们在KY州的爷爷奶奶度假,妈妈就是典型的一枚公主:“备受公婆宠爱,妈妈享受着公主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度假模式嘛!”(点击文章标题,即是原文分享)
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妈妈本以为自己无需卷入隔代育儿的争议之中,但与奶奶朝夕相处的3个星期,妈妈不但没有跳出这个坎儿,而且,更没有逃出这个“魔掌”,与奶奶的争执也是时有发生。
【为孩子贴上不公平的标签】
这是我们在GA州朋友家的事情,奶奶向爷爷的战友一家介绍我们兄弟俩, 原话是这样的,“This is MM, the
serious one; and this is LL, the goofy
one.”(这是MM,是非常严肃认真的;而这是LL,是不务正业的)。
也许妈妈对“Serious”和“Goofy”的翻译有出入,但奶奶的本意是,哥哥是个认真学习、又非常成熟的孩子;而小弟弟则是不务正业,每天只想着玩。妈妈当时就在想,哥哥是另类,不按常理出牌的那种孩子;而正值学龄前的小弟弟,现在不想着玩,什么时候玩?
(兄弟俩都是喜欢读书和学习的孩子)
虽说奶奶也没有任何的恶意,但听着如此“好心”的介绍,妈妈还是有种怒气丛生的感觉。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这是谁都懂的吧?虽说也不是什么负面的标签,而且给哥哥贴得还是非常高大上的标签,但作为妈妈,又是非常崇尚正面管教妈妈,这些带有标签的话题,听得真是十分刺耳。
当着朋友一家的面,妈妈不好明确指出来,毕竟奶奶是长辈,而且也要照顾老人家的面子嘛!事后拉着爸爸一起去“评理”,奶奶不但不领教,而且还非常不服气,“我们就是这样教孩子的,有什么问题吗”?
哎…妈妈想,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也罢,也罢,和气生财,不再去争执,妈妈做好自己的育儿工作就好。
【偏心于哥哥的孩子间横比】
继续帖标签的话题,第二天GA州的战友家来了亲戚,奶奶继续向大家介绍,“This is serious MM and this
is goofy LL. MM loves studying and reading; but LL only knows
playing.”(这是认真严肃的MM,这是不务正业的LL;MM非常喜欢学习和读书,而LL只知道玩)
(兄弟俩一起为小狗读书)
随后又是爸爸和妈妈联手出击来回应奶奶,爸爸告诉奶奶,真的不再这样贴标签了,随后还把妈妈正在读的书翻到关于给孩子贴标签的一页,本想请奶奶读一读,但老人家非常强词夺理地说,“My
way is not based on the books.”(我不以书育儿)
接着奶奶还一再强调,“Between these two, MM IS the more serious
one.”(两个孩子相比,MM确实是比较严肃的)好吧,此时轮到妈妈亲自出马了,咱能不横比孩子吗?
俩孩子都是亲孙儿,如此的比较,有意义吗?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哥哥是比较喜欢读书和学习,但小弟弟也不差呀?想一想,哥哥5岁的时候,也每天总想着玩呀!将5岁的弟弟,也7岁的哥哥比,公平吗?而且7岁的哥哥,也有不如弟弟的地方呀!
此时的奶奶,依旧我行我素,“I just want to compare. I always compare my two
sons.”(我就是要比较,我经常比较我的俩儿子)好吧,妈妈再次决定退出。
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奶奶如此比较兄弟俩,妈妈会开心吗?您想怎么比较您的两个儿子,妈妈管不了,也管不着,但您这么比较我们家兄弟俩,妈妈就是不乐意。
【随意改变事先商定的计划】
妈妈育儿,一直坚持的一条原则是,说到即做到,绝不失言,也不做空洞的许愿(Empty
Promise),如果真的事出有因而实现不了,至少也会给出一个合情合理又能说服孩子的理由,并且还会做相应的补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奶奶绝不是这样,信口开河地许一个愿,最后实现不了,不是不了了之,就是兄弟俩问“为什么”,奶奶一句“Because I
said so”(因为我说的)打发了。闻听此言,妈妈真的是气不打一处儿来:“因为我说的”,不但不是问题的答案,更是育儿之大忌(点击文章标题,即是原文分享)
记得我们在准备去KY州度假的时候,与爷爷奶奶视频电话,奶奶就许下诺言,不但要带兄弟俩去著名的“Louisville
Slugger Museum”(棒球博物馆),购买真的棒球棍;而且还要去远近闻名的“Mammoth Cave”(岩洞游)。
等我们真正到了爷爷奶奶家,哥哥问,“我们什么时候去棒球博物馆和岩洞”?奶奶说,“We are not
going.”(我们不去了)哥哥继续问“Why?”(为什么)奶奶直言不讳地说,“Because I said
so.”(因为我说的)
妈妈当时就在纳闷呢,这视频电话里答应得好好的,也就几天前的事情,怎么现在就改变计划了?而且,改变计划,没关系,关键是,给孩子们一个理由呀!好吧,无奈的妈妈,只好替奶奶打圆场,告诉兄弟俩,“疫情期间,这两个地方可能都不开门,而且出于安全,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继续宅家呢”?
虽说兄弟俩都有点小失望,但最后还是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只是…我们在KY州度假期间,如此随意改变事先商定好的计划,也是隔三差五地就发生一次。爸爸有点无奈,妈妈更是有点无语。
【“提醒”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
与爷爷奶奶朝夕相处的3个星期,妈妈听到最多的,也是出自于奶奶之口最多的,不是“Don‘t…”(不要…),就是“NO…”(不要…),一会儿是“No
Fighting”(不要打架),一会儿又是“Don’t stand up.”(不要站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兄弟俩之间的你争我夺,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家俩孩子,绝对不会打架,奶奶的一句“No
Fighting”(不要打架),是不是在提醒兄弟俩,你们俩争不过,还可以用打架的方式来夺取?
兄弟俩在沙发上坐得好好的,奶奶一句善意的“Don’t stand
up”(不要站起来),话音刚落,小弟弟直接就站在了沙发上,吊扇就在头顶,吓得妈妈真是魂飞魄散呀!奶奶的提醒,也是出于吊扇的安全。
如此的“不要…”,是不是在侧面提醒孩子们做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呢?再者之,出于孩子的叛逆心理,你越是让我“不要…”,我就越是“要…”,是不是适得其反呢?而且,5岁的小弟弟,对于信息的处理与筛选能力,还有待完善,很多时候,听到的、反馈出来的,就是“不要…”后面的那部分,恰恰是我们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
虽说奶奶都是善意的提醒,但妈妈想说,与其告诉孩子们“不要…”,为何不直接说“要…”呢?妈妈也提醒过奶奶,但也许是老人家一贯的说话风格吧,真的很难改变呀!所以兄弟俩在爷爷奶奶家,偶尔的时候,也是小有失控的。
【拒绝以身作则还强词夺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不想孩子们做的事情,大人是不是要以身作则,自己先不做呢?这一点,爷爷绝对是一枚“标兵”,妈妈不想兄弟俩平时以饮料代水,爷爷也取消了自己下午喝果汁的习惯,为的是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但奶奶,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美式快餐的垃圾食品,我不是不吃,而是一定要有控制地吃,比如说炸薯条,谁都知道不健康,但偶尔吃那么一根两根,应该也无大碍吧?我们家兄弟俩,对于油炸的食物,是丝毫没有兴趣,但对于麦当劳的薯条,能吃那么几根,每人最多不超过5根,这个量,妈妈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奶奶在家炸薯条,我们(包括爷爷)都以身作则,即使想吃,也都忍住,只尝几根,为的是给兄弟俩做个好榜样,但奶奶则不,一大盘薯条,直接放到自己面前,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兄弟俩都问,“我们可以吃一点吗”?奶奶直言不讳,“小孩子吃薯条对身体不好”!
哥哥将眼光投向了妈妈,“我们只吃两根,可以吗”?弟弟也说,“只吃两根”。妈妈刚想说,“可以”!但奶奶抢先一步,说道,“薯条不健康,不能吃”!哥哥反驳道,“那你为什么要吃这么多”?
奶奶大言不惭地说,“Because I’m the
Grandma.”(因为我是奶奶)这是什么理由?又是什么逻辑?此时别说妈妈心生怨言,就连爷爷都发话了,“既然不健康,你也要少吃,不担心明天早晨起来血糖升高呀”?
妈妈想,如此事情,不仅仅是隔代育儿的分歧了吧?
妈妈最后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婆媳两代人不同的育儿方式与理念,这里只是妈妈的不满,也仅仅是妈妈的一面之词,想必奶奶对妈妈也有很多的不满意之处吧!话说回来,奶奶的很多做法与说话方式,也是非常值得妈妈学习的,随后妈妈会开篇来分享奶奶育儿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