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一句“我害怕”,妈妈的回应很关键,我们以此来消除恐惧感

(2020-08-01 09:40:06)
标签:

育儿

妈咪育儿

恐惧心理

害怕情绪

回应态度

分类: 微信公众号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害怕的情绪,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孩子的一句“我害怕”,妈妈的回应很关键。在我们家,弟弟说“我害怕”,不但有妈妈的安慰,爸爸的帮忙,而且还会有哥哥的鼓励。

孩子的一句“我害怕”,妈妈的回应很关键,我们以此来消除恐惧感
(令小弟弟稍有畏惧的徒步之行)

大家还记得我们四人行第一次徒步的经历吗?我们的足迹在这里:“依山傍水,碎石竹林,期待已久的山间徒步,兄弟俩的表现超级棒”(点击文章标题,即是原文分享)

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下山的时候,面对陡峭的山路,有些小山坡都有弟弟半个人高,哥哥毫无畏惧之感地一路向下,而小弟弟,则是一口一个“妈妈我害怕”地驻足不前,妈妈不断地安慰,困难之处爸爸抱着下去,哥哥也在下面为小弟弟加油鼓劲儿…

顺利下山后,弟弟的“我害怕”,真是令妈妈浮想联翩,想到了小弟弟怕打雷、怕黑夜、不敢进岩洞...也想起了彼时的哥哥,害怕两家超市独特的吊灯、害怕海洋馆的深海鱼池、害怕…(很多的记忆,都已经淡漠了)

与兄与弟,不管是害怕什么吧!但同出一辙地,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害怕的情绪,不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没有什么胆小与勇敢之分,更没有正面与负面之别,都是一种普通的情绪而已。

但妈妈的回应与引导方式,则是重中之重的关键,孩子是就此慢慢淡化了恐惧的情绪?还是因此而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这里,是妈妈的经验与经历。


害怕是人的一种本能

自从升级为妈妈,尤其是全职妈妈,那么真是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吧!茶余饭后,照顾孩子们的闲暇之余,那就来自我学习吧!通读百家全书,着实有点夸张,但妈妈也读了上百本育儿之书,也可谓是涉及育儿的方方面面。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Selma H. Frailberg曾说过,“没有任何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人类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伤害与危险。因此,害怕和恐惧心理,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也无须避免的”。(这里是妈妈翻译的原文哈)

孩子的一句“我害怕”,妈妈的回应很关键,我们以此来消除恐惧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得直白一点,害怕,不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更是人类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当然,那些令孩子们害怕的事情,还是千奇百怪的,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而且有些害怕心理,还是妈妈一手造成的。

有的孩子,害怕本身就非常可怕的事物,如打雷;有的孩子,害怕想象中莫须有的事物,如怪物;也有的孩子,害怕曾经带来糟糕体验的事情,如从高处摔倒;更有的孩子,害怕父母的一句谎言,如妈妈这篇文章开篇处的事情:请别用这些“坏人”吓唬孩子,聪明的妈妈这么教!(点击文章标题,即是原文分享)


接纳孩子害怕的情绪

对于孩子们的害怕情绪,作为妈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妈妈个人觉得,第一步,也可谓是重中之重吧!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害怕,本身就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没有好与坏之分,更没有勇敢与胆小之别。

孩子的一句“我害怕”,妈妈的回应很关键,我们以此来消除恐惧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有害怕的事情或事物,大人亦是如此,就象妈妈,对于黑乎乎的虫子(尤其是大蜘蛛),一直就有畏惧的心理。哪怕是现在,在家中发现一只大虫子,也会喊来哥哥帮忙。

那么对于小弟弟的害怕心理,更是情有可原啦!妈妈一定要全盘接纳,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或经验去判定孩子不应该害怕,或者直接忽视。当孩子说出害怕的时候,其实是他们在寻求帮助,希望得到帮助。

就如我们的徒步之行,下山之时小弟弟一口一个“我害怕”,实则是一种求助的信息,希望妈妈或爸爸帮自己一把,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为将来更畅通的亲子交流奠定基础吧!


直面恐惧,积极化解

除了全盘接纳孩子害怕的情绪,妈妈还要带着孩子一起,直面恐惧,正面而积极地化解这份情绪,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妈妈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陪着孩子慢慢去适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去帮助孩子。

孩子的一句“我害怕”,妈妈的回应很关键,我们以此来消除恐惧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如彼时我们家哥哥非常害怕超市独特的吊灯,那么妈妈就蹲下身来,与哥哥站在相同的高度,亲自去体验一下这“可怕”的吊灯,从孩子的角度,向上望去,貌似真的有点小恐惧哦!两个灯泡构成一盏吊灯,而大大的灯泡,真的有点象两只可怕的眼睛,原来...

发现了问题的症结,那么妈妈就带着哥哥一点一点去挑战吧!最初之时,哥哥是根本不敢靠近这两家超市,还在停车场呢,小朋友就开始大哭大叫,“我不要进去”!那我们就暂时不要去这里购物了吧!

然后慢慢地,哥哥的胆子大了一点点,敢从超市门口走过,但还是不敢进超市;然后是坐在购物车里,由爸爸推进超市,经过吊灯时,自己用小手捂住眼睛;再是敢从超市外面直视这几盏吊灯;接着是…慢慢地,慢慢地,拉着妈妈的手,自己开始走向吊灯;最后是…恐惧感完全消除。

在整个过程,妈妈没有带着哥哥躲避“恐惧”,而是直面恐惧,积极而主动地,一步一步去战胜它。


绘本情节,耐心引导

当然,对于家中的两枚小书虫,妈妈最直接的方式,是以绘本情节来耐心地引导,利用绘本来帮助兄弟俩走出害怕的情绪。毕竟,妈妈的“大道理”一套又一套,还真不如绘本中的情节,更贴近生活,更能打动孩子们的心。

这里说到小弟弟的怕黑,说实话,妈妈至今不清楚,是小朋友真的怕黑?还是以此为借口想和妈妈或哥哥一起睡觉?半夜的暴风骤雨,雷电交加,确实令小朋友胆战心惊(妈妈也有点小害怕呢),也确实因为一句“我害怕”,而被请入妈妈的卧室,与妈妈同床共枕。

但…也正是缘于此,小弟弟会经常说,“妈妈我害怕,可以和你睡觉吧”?“我怕黑,可以和哥哥一起睡吗”?此时,妈妈就搬出了“歪歪兔”的绘本,威威龙长大了,威威龙要一个人睡!那么,弟弟长大了吗?弟弟要一个人睡吗?

孩子的一句“我害怕”,妈妈的回应很关键,我们以此来消除恐惧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信妈妈,孩子(尤其是小男生)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如果绘本中的威威龙可以自己睡,那么我们家的小弟弟,肯定也可以自己睡。不是妈妈说的,而是绘本教的。每次小弟弟说“我怕黑”,妈妈就提醒,“威威龙怎么样”?


千万别说“没啥可怕”

说实话,对于孩子们的恐惧心理,对于引起孩子们害怕的事物,对于爸爸妈妈来说,真的不足为奇,就如我们徒步之行的下山,小弟弟的“我害怕”,妈妈想说“没啥可怕的”,爸爸也想反驳“这有什么好怕的”,但…此时的妈妈,要以爱心去消除这种“我害怕”的心理。

孩子的一句“我害怕”,妈妈的回应很关键,我们以此来消除恐惧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啥可怕的”,貌似简简单单的一句否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否定了孩子害怕的情绪,而且间接地强化了这种恐惧心理,甚至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为什么大家都不害怕,就我害怕?是不是我太软弱了?我是个胆小鬼吗?……

此时的妈妈,要将“不要怕”、“没啥可怕的”、“这有什么好怕的”,换成:

- “妈妈在这里陪着你”;
- “告诉妈妈,你害怕什么”?

这些话语,更容易让孩子自己走出恐惧的心理,让孩子放轻松;然后再辅以一个大大的拥抱,既是鼓励,又是安慰,是不是很有爱心?


妈妈最后语:如果没记错的话,哥哥的畏惧情绪,在4-5岁之时,达到了巅峰,历时近半年吧,也就一切恢复了“平静”;而小弟弟现在是5岁有余,也开始了这害怕、那恐惧的旅程,是一种心理与思维成熟的进步,更是一种长大的标志吧!希望小弟弟也可以尽快顺利度过“难关”。

“明亮-妈咪”: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CPDPE),留美工商管理硕士(MSBA),育有一对可爱的中美混血宝贝,生活中特别关注中西育儿之异同,崇尚快乐自由、顺其自然、寓教于乐的美式轻松育儿理念,多篇文章发表于国内外知名育儿杂志。

欢迎大家关注“明亮妈咪”的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的分享等着您!
孩子的一句“我害怕”,妈妈的回应很关键,我们以此来消除恐惧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