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说话方式接纳情绪感同身受行为引导 |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
“妈妈接纳情绪而惩罚行为的育儿方式”,时隔近一年之久,又被朋友问起,“惩罚行为”,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妈妈绝对不允许因为坏情绪而带来的打人或骂人的行为,但…这“接纳情绪”,又将如何做到呢?怎么样才是完全接纳小朋友的情绪?妈妈觉得,接纳情绪,是发自内心的,谁没有点小情绪呢?哪位妈妈能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没有?而且,这接纳情绪,也是基于对小朋友100%绝对的爱。具体如何做?对于家中3岁和5岁的兄弟俩来说,妈妈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替小朋友说出此情此景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其实,也是一种情绪的引导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爸爸妈妈在情绪不好的时候,碍于大局,还会刻意掩饰一下,但…小朋友们对于自己的情绪,可都是非常诚实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因此细心的妈妈是非常容易捕捉到小朋友情绪的变化。有了负面情绪,没问题,更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或消除这份坏情绪,则是妈妈需要耐心引导的,而这耐心引导的关键则是妈妈说话的方式。
【说出情绪】“弟弟拿走了你的玩具,你很伤心,我也不开心”。
兄弟俩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了争执(在我们家难得发生),此时的妈妈,没有直接批评弟弟,而是安慰哥哥,替哥哥说出此时的心情与想法,一是,教会小朋友们,此时的同理心,比指责或批评更重要,也是取决于妈妈希望强化哪一方面的教育吧!二是,说出哥哥的情绪,也是感同身受地告诉小朋友,妈妈是理解你的,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也可谓是接纳情绪吧!
【追踪溯源】“你很生气,是因为妈妈说不能玩小黑洞;妈妈这样说,是因为爱你,不想让你受到伤害”。
弟弟想玩电源插孔(绘本语言就是“可怕的小黑洞”),被妈妈和哥哥厉声制止,于是小朋友开始躺在地上大哭大闹。妈妈当时心中真是怒火丛生,感觉自己就是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但…还是耐心地告诉小朋友,为什么不能玩?是因为妈妈的爱。妈妈完全接纳情绪,不是基于小弟弟大发脾气的此情此景,而是基于问题的根源,“因为妈妈爱你,所以不想让你受伤”。
【引导行为】“我知道你很生气,但生气也不能打哥哥,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解决”?
也许是比较年幼,也许也是因为语言能力受限,兄弟冲突,弟弟经常会动粗,这一点是妈妈所不能接受的。也正如妈妈在“妈妈接纳情绪而惩罚行为的育儿方式”一文中所说,生气的情绪,妈妈全盘接纳,但打人的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妈妈教兄弟俩的是,任何的情绪,都要以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能力受限,可以哭,可以告诉妈妈,也可以去自己屋里冷静一下。其实,兄弟俩各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哥哥就是喝一杯水,灭一灭心中的怒火,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小弟弟,则是大哭一通,再索取一个妈妈的拥抱和亲吻。
【给予选择】“妈妈知道你们还想继续玩,但已经是洗澡睡觉的时间了,好好休息,我们明天早晨起来继续玩。你们谁先脱衣服?谁先进浴缸?爸爸先给谁洗”?
一连串的问题,妈妈是给予兄弟俩选择的权力,也是让小朋友们感觉到,对于洗澡睡觉一事,自己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有自主权的,那么这个自主权,无论选择什么,爸爸妈妈都是“受益者”。而且,妈妈的话语,也是告诉兄弟俩两个问题:1.
按时洗澡睡觉,是我们的规定,是不容随意改变的;2.
妈妈给予小朋友希望和盼头,休息好了,精力充沛了,咱们明天早晨起来继续玩,让小朋友们觉得,“玩”是一件可持续性的事情。
妈妈最后语:写到这里,其实妈妈最想说的是,育儿先育己,如果想切实有效地引导小朋友的负面情绪,也可谓是情商教育吧,那么妈妈对自己的情绪,首先要有一定的自我疏导能力,毫无掩饰地说出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告诉小朋友,谁都会有坏情绪,说出来就好,总会寻到解决的方法。自从3周岁开始幼儿园生活之时,妈妈就不断地教哥哥“说出自己的情绪”,很多的时候,如果小朋友自己做到了,会与妈妈彼此双击手掌,以示庆祝与鼓励;但如果偶尔没有做到,哥哥也会自己说,“对不起,妈妈,我没有做到,下次我一定会更努力”。妈妈觉得,即使没有做到,但哥哥意识到了,这也是一次学习与进步的机会。
欢迎大家关注“明亮妈咪”的微信公众号,您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前一篇:为何总有爸爸解决不了的“难题”?
后一篇:母子反思,写在跳级考试失利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