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育儿学习父子冲突权力之争说到做到 |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
因为是两枚小男生,也想借此促进父子关系,因此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准备工作,刷牙、洗澡和看20分钟iPad,都是爸爸带着兄弟俩在进行。但…不知是已经成为习惯,还是一种条件反射,不管小朋友们白天多么得乖巧懂事,也不管白天是多么安宁而平和,只要睡前准备开始,一直到结束,不是兄弟俩高声哭叫,就是爸爸大声吼,感觉这几乎成为每晚的惯例。很多时候,妈妈都是独自“躲”在卧室里,本着谁的争端谁解决,根本不去插手这些父子之间的小插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是,上周日(3月11日)的晚上,这种父子争端愈演愈烈,最后是父子仨人分别来找妈妈告状,一一打发走之后,在小朋友们的卫生间,父子大战继续升级,而且这次是超高音贝的大叫。妈妈终于忍无可忍了,走出卧室,走向卫生间,简单地问道“又是怎么回事”?简单的问话,又招为父子的大吼和大叫,感觉这种高声吼叫,已经成为父子间说话的模式,于是妈妈一气之下,“今天晚上没有iPad时间,各自回屋睡觉”,哥哥一听,傻眼了,更是极力反抗想争回iPad时间,但已经晚了…
【刷牙之故事起因】事情的起因缘于小弟弟,不知道是因为凡事都想独立完成,还是就是恶作剧,刷牙之前,弟弟要自己挤牙膏,但牙膏都掉落在洗脸池的边上,于是小弟弟便用自己睡衣的袖子去擦,爸爸说了多次“Stop”(停下来),但小弟弟屡说不听,爸爸可能有点用力地一把将弟弟拉开,于是乎,弟弟开始哭,而哥哥则跑来告状“爸爸打弟弟了”。
其实妈妈想,爸爸应该先问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掉落在洗脸池边上的牙膏,究竟是弟弟的故意所为?还是小手协调性和精细动作不到位的疏忽?
二是,弟弟用睡衣的袖子去擦牙膏,真的是恶作剧吗?还是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想帮忙清洁,但手边没有可以使用的毛巾?
两个问题,结果不同,爸爸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应该完全不同,是批评?还是鼓励?小朋友,性本善,爸爸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小朋友的所有行为,用事实说话,不可以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妄下结论。
【取消iPad而大闹】分别来向妈妈告状的父子仨人,各自出门后又开始大吵大闹,此时的局面真可谓是“爸爸吼,兄弟哭”,如此之戏每天上演,怎么可行?妈妈终于忍无可忍了,告诉爸爸“Enough”(够了),然后告诉兄弟俩,“不要哭了,今天没有iPad,各自回屋睡觉”。闻听此言,哥哥更是怒火丛生,不但哭叫的声音更大,而且还把床上和桌子上的东西往地上扔;妈妈本想视而不见,关上门就准备离开,哪想哥哥开始使劲地敲门(也许用“砸门”一词更适合此时的情境)。
【地上物品为垃圾】妈妈再次进入哥哥的卧室,地上是一片狼藉,妈妈平静地告诉哥哥,“请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放回原处”。哪想哥哥不但不听,而且边说着“我就是不捡”,还一边用脚开始踢,如此的行为,妈妈怎么可能接受?于是再警告两次“请把东西捡起来”,哥哥还是听而不闻,顺势坐在地上,开始随手扔东西,妈妈说,“你要是不收拾,那我来帮你”(哥哥很明白妈妈的“我来帮你”为何意),哥哥不再说话,只是以一种挑衅的眼神望着妈妈。
好吧,说到做到,那妈妈就对不起了,以最快的速度捡起地上所有的物品,包括哥哥非常喜欢的棒球帽,交给爸爸“扔去垃圾桶”;哥哥上来阻拦,说道,“那是我最喜欢的棒球帽”。对不起,哥哥,挑衅和顶撞妈妈,自然后果,还是需要承担的。其实事后妈妈也在想,自己这样是不是有点太狠心?但…此时的狠心,是为了小朋友立规矩,言而无信,聪明的小朋友会将妈妈之言当儿戏的。
【数123制止哭闹】见妈妈说一不二,哥哥更是开始大喊大叫,“这不公平,把我的东西还给我”;妈妈很平静地说,“我已经再三请你捡起来,但你说就是不捡,那就对不起了”。哭闹无法平息,对于小朋友的坏情绪,妈妈可以采取Time-In来解决,但对于由情绪带来的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妈妈接纳情绪而惩罚行为的育儿方式”);于是妈妈伸出一只手指头,数到“1”,哥哥的哭声嘎然而止,小朋友很明白妈妈”1-2-3“的结果是什么?妈妈接着说,”安静地上床睡觉,现在!如果我再听到你大哭大闹,这一个星期的iPad时间都取消“。哥哥以最快的速度,上床,盖好被子,还道了”晚安“;妈妈随即也离开。
【“我信息”有效性】妈妈回到自己的卧室,爸爸正准备洗澡,此时正好是个“教育”爸爸的好机会。妈妈问,“你知道自己哪儿做错了吗”?爸爸无辜地摇摇头,妈妈毫无掩饰地说,“你对小朋友们说话的语气和口气需要改”;爸爸反问,“我也没有说错什么呀?就是叫他们洗澡和刷牙”。妈妈说,“你的要求是没错,但你说话的方式,有问题”。爸爸有点不得其解,于是妈妈便和爸爸解释“我信息”的重要性(“育儿中我信息所带来的特殊效果”):以“你…”开始的句子,小朋友会认为是一种强硬的责备、批评或命令;而以“我…”开始,则是一种建议或示弱,不但表达了说话人的愿意,而且语气更缓和,更容易被小朋友们所接纳。与其说“你要收拾玩具”,不如说“我希望看到一个整齐的家”。
【爸爸“模范”力量】有小朋友的家庭,一直在上演一场模仿秀(“父母是演员,孩子是观众的模仿”),小弟弟正处于TerribleTwo的第一个反叛期,不但时时处处试探爸爸妈妈的底线,而且还一副“我就是不做,看你能咋办”的态度,于是爸爸的语气会严厉一些,而动作也会粗鲁一点,虽说这也是一种说服教育的方法,但…正在“学习”的哥哥,则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小朋友会认为,“这就是对待弟弟的正常态度或行为,既然爸爸可以,那么我也可以如此对待弟弟”,由此以来,是不是很伤兄弟感情?哥哥是不是有失爱心?
【冲突变权力之争】妈妈多次告诉爸爸,在亲子冲突中,往往是保持冷静的一方是赢家,但爸爸却总也忍不住,哥哥不听,爸爸的嗓音就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父子争吵之时,爸爸也会大声地为自己辩解,此时的争吵,真的不象是爸爸和儿子,倒象是两个大人。爸爸,说出每句话,做出每个动作之时,你难道没有想过,站在你面前的,不是一个微缩版的成人,而是一个年仅5岁的小朋友吗?你的生气,你的大吼,你的失去耐心,都会将简简单单的冲突,变为名副其实的权力之争(Power
Struggle)。
【父与子谁是赢家】再次说到权力之争,一个5岁的小朋友,在人高马大的爸爸面前,就是一个弱势群体,那么感同身受地站在哥哥的角度考虑:我一个弱势群体,我的行为或语言,能令爸爸情绪失控地大吼大叫,而且与我平起平坐地争辩,是不是一种赢家的感觉?是不是一种爸爸被我控制了的感觉?如果是妈妈,我会让自己先平静自己,情绪不受哥哥的行为和语言所控制,那么…小朋友也就会乖乖地束手就擒,妈妈自然就赢了这场“战役”;而且,此情此景,也是小朋友学习情绪自控的一个大好时机。
【先尊重再谈权威】爸爸无辜又无奈地问妈妈,“为什么哥哥对你的话,言听计从;而我说什么,绝对是走相反的路线”?而妈妈则觉得,小朋友不但总是站在爸爸的对立面,而且还经常地挑衅,一定要令爸爸大动干戈,方可罢休,说简单点,是一种【冲突变权力之争】;说复杂一点,则是爸爸在小朋友们面前,有失权威。那么这权威,需要爸爸在生活中,以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去建立,以妈妈的经验则是,只有先尊重小朋友们,才可能建立起权威。
【父子和解而睡觉】如果说,以上是妈妈和爸爸关起卧室门的谈话,那么结束后,爸爸还不忘问一句“那我现在该怎么办”?以妈妈对哥哥的了解,小朋友现在虽说是安静了,但肯定还没有入睡,妈妈建议爸爸去哥哥屋里,和小朋友好好谈一谈,是一种亲子聊天,更是一种互相道歉。结果很理想,爸爸和哥哥互相和对方说了“Sorry”(对不起),而且还共同保证今后要如何改正、应该怎么做;最后是爸爸为哥哥唱了两首歌,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互道晚安。此事就此结束,爸爸妈妈都不再提起。
妈妈最后语:再次回到此篇博文的标题,这天的晚上,是不平静的一天晚上,妈妈记不清上次这样的情况发生,是何年何月了;但妈妈觉得,这不平静的晚上,也可谓是育儿路上的不断学习。弟弟学习,爸爸妈妈说话一定要听,以身试“法”,是行不通的;哥哥学习,妈妈说到做到,无条件接纳小朋友的各种情绪,但情绪所带来的行为,则是要受到惩罚的;爸爸学习,育儿中“我信息”的行之有效性,要想建立权威,首先要尊重小朋友们;而妈妈的学习则是,如何处理父子冲突,说到即做到,心要“狠”一点,是为小朋友们立规矩,也是为自己建立权威。
前一篇:成长路上如何成为小朋友的忠实听众
后一篇:二年级,如何培养与坚持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