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兴趣选择爱好需求同伴压力投其所好 |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
哥哥身边的很多同龄小朋友,都在参加各类所谓的兴趣班,不是舞蹈,就是跆拳道,最差也是游泳,而哥哥呢?则是每天早出晚归地去幼儿园,闲暇之时,除了玩还是玩,当然,对于书与阅读的喜爱,还是不容忽视的。于是也有很多朋友们提醒妈妈,为什么不给哥哥报名参加一些兴趣班?游泳有助于四肢灵活,跆拳道有助于建立自信...千万不要让原本很聪明的小朋友输在起跑线上。妈妈在此非常感谢诸多朋友的好心提醒与建议,但妈妈个人觉得,关于兴趣班的选择,应以小朋友自身的爱好与需求为基准。
(准备和妈妈出发去动物园的哥哥,07.04.2017)
【谁之兴趣爱好】哥哥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不是爸爸妈妈的兴趣所在,更不是实用主义的兴趣所在,而是小朋友的真正爱好。因此在目前阶段,对于哥哥究竟喜欢什么,妈妈没有妄下结论,而是带着小朋友充分地了解,广泛地探索;在幼儿园也积极参加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达到“尝遍百家菜”的目的。喜欢什么,毕竟是哥哥自己的事情,爸爸或妈妈是不可以一手包办的。
【以兴趣为基准】兴趣班或培训班的选择,只有从真正的兴趣出发,符合发展的需要,哥哥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潜能得到开发的同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如果一味地从妈妈的主观意愿出发,不考虑哥哥的感受,那么厌倦心理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还会压抑小朋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哥哥的健康成长。比如说,妈妈想送哥哥去学绘画,但如果绘画并不是小朋友真正的兴趣所在,那么不但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反而会使小朋友产生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泯灭初衷的“兴趣”学习,是一种得不偿失。
【避免同伴压力】这一点就是妈妈需要有自我抗压的能力,避免来自于朋友的压力,如果说小朋友A参加了3个兴趣班,为了攀比或不落伍,难道妈妈就要为哥哥报名3个或4个兴趣班吗?绝对不是!对于学龄前,甚至刚入小学的哥哥来说,不需要远离妈妈参加各种活动,需要的则是妈妈更多的陪伴。比起让哥哥参加完这个活动再去参加那项比赛,陪着小朋友在家里读书,是不是会令我们母子都觉得更轻松呢?兴趣活动会减少妈妈与哥哥相处的时间,如果哥哥与爸爸妈妈关系良好,那么小朋友的人生会更加美好。
【兴趣的多样性】兴趣爱好,狭义地说,是需要参加一些特殊的课程,以达到学习和自身发展的目的,但妈妈想,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兴趣爱好是否也可以多样性?
- 比如说,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力量,哥哥自小就对烹饪美食感兴趣,这难道不可以成为在家里、在妈妈的指导下,就可以发展的一项兴趣或特长吗?
- 再比如,自从6个月开始,哥哥就是一枚十足的小书虫,如今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不是也可以称为长期发展的一项兴趣?
- 又比如,小男生对乐高积木的情有独钟,不但培养了专注力,锻炼了手指的灵活度,而且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发展成为兴趣爱好,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总而言之,妈妈对于兴趣的理解,并不一定是要接受专业的培训或课程,小朋友在茶余饭后、学习之余,只要有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并且也可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在家里也好,在公园也罢,只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就是兴趣,就是爱好,并不一定是从一个课堂、走向另一个课堂的专业学习。
【年龄与持久性】妈妈个人觉得,在哥哥尚为年幼之时选择兴趣班或培训班,中途放弃的可能性会很高,小朋友可能会是因为一时兴起而说,“我喜欢...”;也可能会是因为同伴的选择而说,“xxx在学游泳,我也要学”。如此这般,真的是哥哥的兴趣爱好吗?妈妈倒是觉得,等小朋友5-6岁以后,会更懂事,也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而且也可以通过妈妈的观察帮哥哥判断与决定,如此而择的兴趣班,更容易坚持下来。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在报名前,妈妈也会为哥哥分析各种利弊,包括辛苦与艰难程度,那么哥哥在做选择与决定之时,也会更成熟地参考妈妈的意见与建议。
妈妈最后语:很多朋友认为,哥哥目前不参加任何兴趣班或培训班,就是输在起跑线上;也有很多妈妈由于担心自家小朋友输在起跑线上,就通过各种培训班灌输与小朋友年龄不符的知识。妈妈认为,这是一种误导,更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育儿方式。人生如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无可非议,但如果以跑步为例,赢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跑比赛;如果是马拉松似的长跑,就无需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涯,正如马拉松长跑一般,起跑线是否领先,真的很重要吗?长跑得胜的关键在于保持实力,那么小朋友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兴趣班的选择,难道不是谁笑到最后才是赢家吗?何必在意这人生之初的几年?
前一篇:如何知晓小朋友对阅读的喜欢与理解
后一篇:教会小朋友切实有效的人身自我保护